野牛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野牛龙属(学名:Einiosaurus)是角龙科下的中型恐龙,属于角龙亚科,其化石在美国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发现,年代为上白垩纪,约为7,500万年前。
属名是阿尔冈昆语“野牛”与古希腊文“蜥蜴”的意思,而种小名则是拉丁文及古希腊文“向前弯的角”的意思。
化石
野牛龙的化石只有在美国蒙大拿州被发现,所有已知的化石现都存放在蒙大拿州落矶山博物馆。目前已发现最少有15头不同年龄的野牛龙化石,包含三个头颅骨,以及发现于两个低密度尸骨层的上百件骨头。这些化石都是由杰克·霍纳(Jack Horner)在1985年发现,并由落矶山博物馆的挖掘队伍在之后4年间陆续挖出。这些尸骨层原先被认为包括了戟龙的新种化石[1]。
在1990年,斯特芬·柯瑞克斯(Stephen Czerkas)在一份文献里用“"Styracosaurus makeli"”,使用在这些化石,但没有经过正式研究的发表,因此是个无资格名称。在1992年,杰克·霍纳将个尸骨层的角龙类化石,分类为Type A、B、与C,共计三个未命名种。在1995年,史考特·山普森(Scott D. Sampson)将Type B正式描述及命名为野牛龙属,正模标本为编号MOR 456标本;他也把相同尸骨层的Type A命名为河神龙属[2]。
描述
野牛龙是草食性恐龙,身长被估计可达4.5公尺长,体重被估计约1.3公吨。野牛龙的口鼻部狭窄、前端尖,它们通常被描绘成有一个低矮、大幅向前弯的鼻角,就像一个开瓶器,不过这个角可能只在成年个体中才有。野牛龙与有明显额角的角龙科(如三角龙)不同,它们的额角是较低、较短。野牛龙的头盾较小型,顶端有一对大的颈盾缘骨突,向后方延伸。
参考文献
- ↑ Rogers, R.R. Taphonomy of three dinosaur bone beds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Two Medicine Formation of northwestern Montana: evidence for drought-related mortality. Palaios. 1990, 5: 394–413.
- ↑ Sampson, S.D. Two new horned dinosaur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Two Medicine Formation of Montana; with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Centrosaurinae (Ornithischia: Ceratopsidae). J. Vert. Paleontol. 1995, 15 (4): 743–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