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鍾延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鍾延豪
圖片來源: 臺灣客家文學館
出生 (1953-02-07)1953年2月7日
台灣桃園龍潭
逝世 1985年12月1日(1985-12-01)(32歲)
台灣桃園龍潭中豐路
職業 作家教師
國籍 中華民國
體裁 小說
獎項
  • 吳濁流文學小說創作獎
  • 時報文學小說獎
親屬 父:鍾肇政
一女:鍾韻潔[1]

鍾延豪(1953年2月7日-1985年12月1日)[2]台灣作家,知名客家文學小說家鍾肇政長子。代表作品:《金排附》、〈華西街上〉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夜間部國文系畢業,服役時擔任預官,曾任教於開南商工,1979年以〈高潭村人物誌〉獲得時報文學獎小說佳作獎,並出版第一本小說集《金排附》,1980年獲吳濁流文學獎小說創作獎。1981年與鍾肇政成立台灣文藝出版社。

1985年車禍逝世,得年僅三十二歲[2]

作品特色

鍾延豪[3]作品展開的第一類題材是有關老兵的故事,除處女作〈過客〉外,這與他的金門當兵經驗有關,也與龍潭有不少的眷村,他接觸外省人機會很多。這方面的作品主要有〈金排附〉〈故事〉。而〈夜鄉淚〉〈荒城〉〈陰溝〉等等也穿插著外省老兵的人物。

相對的是寫臺灣人,為其代表作品有〈高潭村人物誌〉。這方面的題材,則從父親那邊來的。算是做為臺灣人,覺醒的一代,很自然的會找尋過去的歷史,不過已然失去了日本味,沒有日文的能力。不過,這卻是鍾肇政編選《客家臺灣文學選》的代表作品。可見鍾肇政對此文的青睞。那種龐大的歷史感,著實動人有力。以簡短的小說,即能跨越那麼長的臺灣人的歷史,點出臺灣人的悲哀。實在不簡單。

第三類題材為〈華西街上〉〈陰溝〉。這部份前者是他的台北經驗。後者算是農村的經驗了。

這三類的視角。單一而固定。都是充滿了同情心,表現了人道的主義。也有強烈的批判的意味,給人思考的空間,是有限的。但是作為短篇小說,已經是非常的動人、力量是醇厚的。文字非常的優美有創意。

第四類作品為教育的探討,這是很特別的。不僅作為一個作家的眼光,還是向他這種的求學並非是順利的過程,因此他特別的有很深的體會,有跳脫的角度來思考。作品為〈風箏再見〉〈夜學者一日記〉〈山村〉〈歸〉。一如他的真正的處女作〈教育界未完成的奇蹟〉,也是從事教育方面的批判與反醒。相信這也是出自教師家庭,他的父親、祖父都是國小教師,幾位姑姑也是,連妹妹、妹婿在未來也都是教師,所以他寫教育方面的題材是再自然不過了。當然,這些題材,也不一定就這麼歸類。比方〈風箏再見〉,也是對於人生的反省。裡頭或許也有某種浪漫味,值得讀者玩味的。

停筆或者醞釀幾年後,鍾延豪再度發表。鍾延豪的作品與思想受到父親很深的影響,比方在〈陳君的日記〉,混雜著妓女、高山原住民、台灣人的根性。還有隱隱的白色恐怖的影子的故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