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娇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娇怨》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一首乐府诗

《阿娇怨》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描写陈皇后被弃后,希望君王对她的爱情尚存,盼望能再见到君王的复杂情感。此诗精练含蓄,字字含情、句句写怨;人物的动作、心态、表情,故事的叙述,全在其中。 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年为胶东王时,就喜欢阿娇,曾对阿娇之母长公主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阿娇当了武帝的皇后(称陈皇后)以后,擅宠骄贵,但十余年无子。平阳公主进歌伎卫子夫得幸生子,阿娇见疏,恚愤欲死。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上(穆宗)自复道出城幸华清宫,独公主驸马、中尉神策六军使帅禁军兵千余人扈从,晡时还宫,穆宗时晡即位,即耽于游宴,刘禹锡追寻汉代前事,作此诗予以讽刺。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阿娇怨》[1]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体裁;乐府诗

作者;刘禹锡

作品出处;《全唐诗》

作品原文

《阿娇怨》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词句注释

1.阿娇怨:即长门怨。阿娇:汉武帝姑母大长公主的宠女。

2.蒇蕤(wēi ruí):本义为玉竹,这里形容羽饰的华丽、盛大。翠华:顶端修饰着翠羽的旗子,皇帝的仪仗。

3.金屋:指阿娇所住之处。

4.幸:皇帝驾临。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的女儿,泛指王宫贵族。

白话译文

阿娇望幸心急切,打发宫女去伺察,遥望中见羽饰翠华旗,宫女急忙转回告诉她,阿娇惊喜万分立即传下话,吩咐宫女开屋扫除庭内花。

未知片刻宫女又来报,说是武帝幸往平阳公主家。

赏析

全诗很短。劈头就以"望"字领起:"望见葳蕤举翠华"。阿娇望幸心切,遣宫女时刻伺察武帝动静。宫女不能接近武帝近卫,只能机灵地守候遥望。她深知皇后心情,所以一见皇帝的仪仗──装着羽饰(即葳蕤)的翠华之旗举动,便赶紧回来报信。

"试开金屋扫庭花",集中写阿娇听到消息后的反应。她吩咐宫女打开金屋,扫除庭前落花。"开"、"扫"两字下得精妙,可以使人想象到誓贮阿娇的金屋之门虽设而常关以及满庭落花堆积的情景,显示出一个失宠皇后的典型环境。"试"字尤妙。

"须臾宫女传来信"为全诗最紧张语。"须臾"两字应理解为从阿娇心中道出方觉味浓。阿娇正在暗自思忖,宫女忽又第二次来报。对于"须臾"之间,会有什么变化,阿娇此时思想上急于想听,却又十分怕听;十分怕听,却又不能不听。这种复杂的心理变化,都包含在"须臾"两字之中。

"言幸平阳公主家",以宫女的妙对作结,不正面写阿娇之怨,而怨字已深入骨髓。细绎诗意,确实如此。对于宫女来说,帝来幸,好说;帝不来幸,不好说。帝幸别处,犹好说;帝幸卫子夫家,便不好说。不好说而又不能不说,煞是难对。聪明的宫女经过思考以后,决定说帝幸平阳公主家,而不说幸卫子夫处。这是因为平阳公主虽为阿娇不喜之人,但她与武帝毕竟是姊弟关系,说出来不致过分刺痛阿娇怨妒之心;且卫子夫因平阳公主而得幸,故借平阳公主为说,阿娇心中也已有数,即使明知是谎,也不致追究。一个"言"字,充分突出了宫女的随机应变和善于圆转。而宫女这样做,正说明了阿娇的怨怅和恚愤,已经到了不堪承受的地步。读此诗,愈能见出此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

这首小诗,仅仅选取武帝车驾过长门,幸平阳这个生活断面来描写的。它只叙事,不抒情,而情寓事中,让怨愤从人物活动中隐隐透出。阿娇得知驾幸平阳家的消息后的情景,诗人一字未提,后面留下的删节号将生发无限的画外虚境,引起读者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去联想、思索。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王尧衢《唐诗合解》:篇中不言怨而字字怨入骨髓。

清代诗论家徐增《而庵说唐诗》卷十一:用"试"字妙,是言不开殿扫花,恐其即来;开殿扫花,又恐其不来。且试开一开,试扫一扫看。此一字,摹写骤然景况如见,当呕血十年,勿轻读去也。……"言幸平阳公主家",此"言"字内,有无限意思烦难在。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2]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在其《子刘子自传》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在刘禹锡的十一篇辞赋作品当中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

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平权衡赋》,怀古伤今的《山阳城赋》,悼亡的《伤往赋》,描写景物风俗的《楚望赋》。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刘禹锡的诗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诗文又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故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必然要受到其诗歌创作影响的。例如刘禹锡诗歌的主题便影响着他辞赋的主题,许多在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画面、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样也出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诗文与辞赋的互动关系是其辞赋研究的有利环节。

视频

YZ刘禹锡的坎坷一生(上)

YZ刘禹锡的坎坷一生(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