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熙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陆熙炎 | |
---|---|
| |
出生 |
江苏苏州 | 1928年8月29日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浙江大学 |
职业 | 研究员 |
研究领域 |
碳水化合物 链霉素的研究 |
陆熙炎[1]
1928年8月29日生于中國江苏苏州。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化学》主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教育背景
- 1951年,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
人物生平[2]
- 1928年8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 1951年8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 1951年8月--198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至1955年)、助理研究员(至1977年)、副研究员。
- 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导师。
- 1985年--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91--1995年,任《化学学报》副主编(至1993年)、主编。
- 1997年,任《Tetrahedron》顾问编委。
- 1996--1997年, <<中国化学>>主编。
- 1997--至今,<<Tetrahedron>>和<<Tetrahedron Letters>>顾问编委。
- 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
- 五十年代,从事链霉素的研究,在国内首先从发酵液分离纯化制得盐酸链霉素氯化钙复盐结晶。
- 六十年代初,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全合成的早期工作。从事萃取剂P-204工业合成方法研究、并获得成功获奖;参与研制成功了光学仪器防霉剂SF-501并获得成功获奖。
- 七十年代末,研究金属有机化学,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
- 九十年代,开展了以叔膦为催化剂的研究工作;研究以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反应;现从事二价钯催化的反应及有关基元反应的研究。
科研成果
- 系统地研究了过渡金属络合物作用下烯丙基碳—氧杂原子键的断裂规律,发展了一些有合成价值的反应
- 发现了炔烃的异构化规律,提出了从炔烃原子经济性地、高产率地制备共轭双烯烃的方法
- 开创性地研究了炔酸烯丙酯衍生物在过渡金属催化下的环化反应,并研究了成环反应的立体化学,发展了立体选择性地合成自然界中最为广泛存在的、具有多种多样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γ-丁内酯的方法,这一方法成为迄今为止合成这类天然产物的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之一
- 研究了亲核试剂对贫电子炔烃的反应,发展了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合成(Z)一式烯烃衍生物的方法,以及三价膦催化下的[3+2]环加成合成环戊烯衍生物的反应等
主要奖项及荣誉[3]
- 1997年,上海市劳动模范
- 199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 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主持人)
- 200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2008年,获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终身成就奖
- 2008年,被授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