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陈伟南 |
陈伟南,香港爱国实业家,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沙溪镇,1936年毕业于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37年赴港谋生,当过店员和小贩。香港沦陷后回乡务农。1946年再度赴港,艰苦创业,先后创办香港星洲胶业有限公司、香港星洲贸易有限公司、香港屏山企业有限公司。他辛勤经营,诚实笃信,发展实业,成为港澳工商界的佼佼者。
陈伟南先生为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1]。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香港屏山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2]
民 族 ---- 汉族
出生日期----1919年
出生地点----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企业家
主要成就----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潮属社团联会主席,2012世界和平祈祷大会名誉顾问
毕业院校----省立韩山师范学校
人物经历
勤劳诚实是"绿杨"的家风,民间 流行的"惜脚惜手 饿死蛤虬(小青蛙)","老实终须在,作恶无久奈"谚语,是陈伟南父祖辈常挂嘴边的教子箴言。年仅六七岁的陈伟南却听得很入耳,谨记在心 他生性好静 驯顺寡言 却手脚勤快 喜欢跟父兄们到田间劳动 还乐于帮助厝边房尾 (指邻居)的阿伯阿姆卜这干那 从小就萌生了勤劳诚实的意识 养成了诚谨的品性。
陈伟南老实勤快 深得长辈的喜爱 都把"绿杨"茁壮繁茂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父亲陈春圃对他要求严格 祖父辈们在待人处世方面都乐意为他指点迷津。尤其是希望他识字、读书、有文化
伟南从小勤劳诚实,又精明能干,假如父祖辈眼光短浅,急功近利,大可早早就让伟南帮手做生意赚钱。由于潮人有"缴仔读书"的优良传统,陈家又有在务农从商之余手不释卷的儒雅家风,因此 伟南兄弟姐妹再加卜堂兄弟姐妹近20人 都能入学渎书 伟南8岁时进时敏学堂读书 他勤奋好学 以优良成绩念完高小。当时,全县中等学校仅有3所:金山中学、县立中学、省立第二师范(后改称韩山师范学校),都设在府城。如果升中,就意味着得离家在校寄宿,学费不算,光伙食费每月就得6元大洋 这不是一般人家负担得起的。在3所中学里,韩师费用最低,学生多,教员穷,故当时有"金中阿爷,县中间舍,韩师乞食"之说。伟南家虽无饥寒之忧,却远远算不上富庶大户 因此,根据家里经济条件,他选择了读师范。
因为韩师费用稍低 招生范围又包括潮、梅各县 所以 报考的人特别多 伟由于1933午报考 该年考生达500多人 而仅录取138人 伟南被录取在乡村师范科。按学校规定,高小毕业,年龄在16岁以上者才报考,伟南这年还不足15岁,能被录取,该足破格吧。
韩师3年,仅足弹指一瞬间。但这一瞬间的往事,却永远铭记在伟南的心头。在韩师,他增长了学识,增强厂体魄,生活多姿多彩。学校的严格要求,教师的谆谆教导,伟南始终视之为启示、推动自己前进的源泉和动力。因此,他时时处处怀着崇敬、亲切的感情,珍惜、回忆这段生活。
韩师有声名卓著的校长和出色的教员。校长李芳柏, 日本东京物理学校毕业,来韩师任职之前,曾仟国立武昌师大教授兼物理系主任。他思想进步,学问渊博,管理严格,有着崇高的威望。他严格要求学生,但从不板起脸孔高声教训斥责学生。有一天,伟南和同班几个同学在宿舍追逐嬉戏,适逢李校长走过,他没有停步,只斜睨一眼,便自言自语般地叹道:"没出息,没出息!"这低沉的声音却如雷击轰鸣般在玩得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心头震响,大家都默不作声。伟南等呆呆地望着校长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升起深深的歉疚之情,静静地回到宿舍自修。校长的深沉叹息,渐远的背影,伟南又怎会忘怀?
韩师有良好的校风,它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校规明确规定:"所录各生如开学三日仍未到校缴费或已缴费而仍不到校上课,则取消其入学资格。""学生每学期修业,均照课程表所规定学分,不得增减。"学生守则还规定:"学生在校外遇本校教职员,应行立正举手礼;途遇同学时,应互行举手礼;学生在校内见教职员,应行脱帽立正礼。"这些都反映韩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严格要求。韩师学生的生活又是生动活泼的。每天6时起床,早操(逢周五登山)、早读,然后早餐。各年级都有文学社,编辑刊物,伟南所在的班,就有蔡起贤等组办的小苗文学社,编辑出版《小苗》期刊。
韩师校园既有历史古迹 又有天然秀色 无怪乎伟南总爱说:"我忘不了韩师的一草一木!"广东省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杜联坚就盛赞伟南先生"不忘师门"(《国际潮讯》第15期)。伟南的同窗好友蔡起贤先生在韩师建校82周年之际,迫抚往昔,也情满胸臆,不禁高歌:"长思六稔藏修地,还同八载飘零。韩公祠庙汝平亭,一花一木亦关情。"
不过 血气方刚的伟南对韩文公的业绩 对韩江上的湘子桥的传说 并不太感兴趣 他在同班同学中 年纪最小 很守规矩 跟谁都合得来 学习又勤奋 只是不爱多说话 课余 他最喜欢爬上山顶 坐在松树下看书 更爱静静地站在山颠 出神地俯瞰韩江上南来北往大小不一的船只 此时的他 并没有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伤时感慨 更没有"过尽千帆皆不是"的相思苦恼 那如梭的船只北上松口 南下汕头每一条船 每-片帆 都牵着伟南的视线 思绪飞向远方。
伟南为什么喜欢看江上的船只呢视线随船帆远去时 他又在想什么呢?想艄公的劳苦?想船只驶向何方?他自己没有说 不好臆断 但有-点足可以肯定的 他三年如一日在山上读的这部"无字书" 是许多同学所没有读到的 这部"书",对他后来生活道路的选择有多大的影响,他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已作了很好的说明。
在宽阔无边的学海里,韩师仅是-个浅水湾。由于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原因,要游过这个浅水湾却也并不容易。和伟南一起漂泊学海的有138人,可是能坚持游上岸的只有 85人。当学子们拿到一张盖着广东省教育厅大印的毕业文凭时,心情自是十分激动,而文凭到手,也意味着要各奔前程了。同窗三载,虽有依依不舍之情,却都充满着幻想和乐观,憧憬着未来。伟南和同班几个同学围坐在一株苹桃树下话别,各言其志。有的准备再升学深造,有的则打算回家乡当小学教员,有的说家父已联系好让其去暹罗。-向沉静少语的伟南,在这人心涌动,激情高亢之际,依然保持着他的-贯风格,默不作声,有个同学走过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端详了伟南-番,说:"国宪啊国宪,你是国字脸,将来一定发大财,发大财后千万别忘了老同学呀!"伟南对自己的未来是有所筹划的,但他不相信算命看相,对同学的话,也只是笑着点点头,嗯了两声。
陈伟南 |
1936年夏,伟南从韩山师范学校毕业回到了家乡。"秀才"回来了,自然举家欢喜。伟南的父亲更足开心得眉开眼笑,迎接当了"秀才"的儿子。毕业了做什么?最便当的是当小学教员。伟南读的是乡村师范科,课程主要是为当小学教员而开设的,有《教育概论》《教学法》《儿童学》《小学行政》之类。虽然当时作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并没有像后来的韩师那样,规定毕业生一定要去小学当教员,但学以致用,当小学教员还是很便当的,更何况薪水也不薄,每月有大洋20元,而每月伙食开销6元左右便够了。这样的收入,对于地处僻壤穷乡的沙溪村老百姓来说,已足够令人羡慕的了。可是伟南就像他的名字-样,有宏大的志向,脑子里已开始建构他的人生历程的远景。而他的父亲却又另有一番打算,在伟南即将毕业之时,他已按照传统为爱子规划好了出路,他要把治家的重任交给伟南,他语重心长地开导儿子:"鸿志,你有文化,有能耐,你大哥眼睛不好,你弟弟年纪还小,你就来跟我,慢慢地把担子挑起来吧!"伟南虽有自己的想法,但一向孝顺的他,体谅父亲的一片苦心,不便也不敢说什么,点了点头,便在家跟着父亲亦农亦商地干了大半年。
大半年里,伟南老老实实地干,勤勤恳恳地干,卖过生柑,扒过猪粪,种过水稻,理过账目,样样能干,件件在行。1937年春节过后,爆竹声静了,大锣鼓停了,伟南的心却动了。爆竹声告诉他,又长了一岁。锣鼓声开启了他对热闹大都市的遐想。他反思这半年多的生活,活干得不错,有吃有穿,在村里人看来过得挺风光的。但韩江南下北上的各色帆影一直萦绕在他心中,激起他对这小山村外的大世界的无限向往,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去闯天下。
伟南鼓起勇气,把要去香港闯世界的愿望告诉了父亲,可得到的回答是:"不行!"孝顺的伟南不愿顶撞父亲,但要出去闯一闯的愿望又是那样强烈,他便去向大伯求援。他向大伯诉说自己的宏愿,希望大伯支持自己,劝说父亲回心转意。大伯很开明,也颇有远见,他对伟南说:"做一件事,一定要慎重考虑,你想清楚了没有?如果你真的想清楚了,决定了,我便帮你去劝说。"伟南喜出望外,坚定有力地答道:"想定了!"父亲终于同意儿子去闯天下,卖了一担谷子,把得来的5块大洋交给伟南,伟南收拾好简单的行装,告别家人只身起行。到汕头坐船赴香港,汕头海港仅英国的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有专设的码头和货仓,旅客、货物进出汕头港 都经由太古、怡和打理,来往香港、汕头的轮船一般都停在汕头港妈屿外的海面,不靠码头。轮船都是外国的,英国的船最多,轮船是客货两载,船中部上面是头等、二等舱,下面是机器房;船的前部及后部下面是货舱空着的地方便是三等舱,三等舱票价3元,无固定铺位,自带草席,或一块布,或几张报纸,看哪里有空就铺地而卧。伟南买了一张三等舱的船票,又花了一毛钱,坐上小木船,接着上轮船,上了轮船便随着人流,挤挤迫迫地从船面下阶梯到了前舱舱底,找个空位,铺上小席子,喘了一口气,算是安定了下来。下午4点准开船。当时英国的轮船破旧不堪,远不如今日运牲畜的货轮,船舱内不通风,空气污浊,越来越感到烦闷,船的速度又慢,整整在没有窗子通风的舱底闷熬了一夜,天亮时才到达香港。踏上码头,突突的马达噪声仍在耳际回响,整个人仍有坐船颠簸浮动的感觉。但至少伟南可以长长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精神也为之一振,他环顾四周,上码头的船客有的西装革履,身后有人替他扛大皮箱,有的衣衫褴褛,腰间缠一条格子水布,拎一个旧篮子,有的兴高采烈地坐上来接人的轿车,绝尘而去,有的则徘徊在码头上,彷徨无着,不知落脚点在何方?伟南庆幸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无轿车迎接,却也不致无处安身。他拍掉衣服上的尘土,两手抹一抹睑,提提神,拎起随身的藤篮,坐上一辆人力车,向和兴西街(现皇后街)的香溪公司而去。香溪公司的老东家人称香溪爷,当时老板林树科是香溪爷的大孙子,也是伟南的姐夫。林老板对伟南的到来还是欢迎的,只是因受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以转口贸易为主的潮商经济普遍不景气,转口买卖藤条、燕窝等的香溪公司也不例外,所以伟南虽是老板的内弟,薪水也相当微薄。伟南并不介意,他虽然来投靠姐夫,但绝无靠裙带吃饭的念头。他来香港是为了闯世界、创事业,并不是要来"叹世界" 。他有远大的志向,有坚忍的毅力,又富有牺牲精神。他一进公司便勤学苦干,精心经营,对老板忠,对顾客诚,从而深得林老板赏识。1941年,伟南已踏足商界5年。他脑子灵活,手脚勤快,对于为商之道,虽还称不上升堂入室,却也算是入了门了。进货出货,接尚应客,他都能应付裕如。早春二月,他与老板林树科的妹妹林碧婵喜结良缘,这时个人经济仍然拮据,作为人生大事的婚礼只能简单从事。在一家酒楼的一个角落设了两席请同事们喝喜酒,婚礼虽是简单,婚后日子倒也过得舒心愉快。
可是,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当他家成业将立之际的1941年12月25日,日本侵占香港,顿时香港笼罩着一片恐怖的气氛,"内外交通断绝,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经济随之窒息,商家星散,原先蓬勃发达的潮商经济几乎荡然无存。"(陈荆淮:《从香港潮商沿革看潮汕人经商特性》)
1942年初,香溪公司租赁存放粮食的仓库被日本宪兵贴上封条,不准拿出去卖,公司被迫歇业。有一天, 伟南到仓库周围转一转,发现一个秘密,原来日本宪兵只封前门尚有一个后门可以出入。他便找个伙计商量,知会经管仓库的林伯把大包的谷米分成小包,悄悄地从后门背出来到街上去卖。有时是穿上宽大的衣裤,把小袋的米绑在大腿上或腰上,但仍被房东管仓人发觉。为了息事平安,伟南许诺送他两袋西谷米,叫他自己设法搬出去。谁料被一流氓发现,密告日本宪兵,日本宪兵派人监视仓库,并把房东管仓人父女抓走推下大海溺死。伟南不知情况,又去偷。林伯看见伟南要进仓库,立即挥手叫他快走,伟南心知大事不妙,掉头拔腿就跑 。事后林伯告诉他房东管仓人父女之事,伟南一听心跳个不停,双脚发软。不久,太太就要分娩,因为日军戒严,不敢出街上医院,只好请助产婆到家里接生。幸好太太顺利分娩,诞下一女婴。由于公司歇业,越往后日子越艰难。伟南不得不把林碧婵母女送回家乡暂住,只身留在香港苦斗。
香港在日本铁蹄践踏之下,粮食匮乏,市民营养不足,面黄脚肿,街边死尸,见之胆寒,惨不忍睹。当时,经济一派萧条。面对如此惨淡的现实,伟南他认定只要香港人没有被杀绝,没有跑光,就有人要吃饭,要穿衣,要日用。大生意做不成,小生意总可以做的,"石压笋斜出,岩垂花倒悬",坐贾不成就当行商。于是,伟南靠五年多来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一些钱做起了小贩生意。他日出而作,日入而归,每天挑着一担从大商家批发来的杂粮,到香港德辅道西的昌隆竹器后门口摆卖,借以维持生计,寻找生意渠道,以待时机东山再起。
伟南待客热情厚道,生意倒还不错,而其摊子后面的竹器店却足冷冷清洁,生意萧条。店主人坐在柜台后面,无所事事,常以羡慕的眼光,遥观伟南做买卖度日。久而久之,他见伟南年轻力壮,诚实厚道而又精于商务。有一天请伟南进店聊聊,先以询问的口气说:"阿南,我们来合作经营粮食吧?"开店自然胜于街边摆摊,伟南由于尚未认真考虑,只是说:"我无本钱。"店老板喜形于色,很痛快地说:"我出钱,赚了钱,你一半我一半,就这样定了!"
伟南跟谁都合得来,谁跟他合作都能放心。更何况伟南这次是患难遇明主,所以一进店便全身心投入。献力献计,冷清的店门渐渐热闹了起来,老板十分满意。伟南也庆幸自己遇上好运,事业能有转机
谁料厄运又一次向他压过来。家里来信催他速归,原来在香港沦陷之前两年,日寇已攻占了汕头市,澄海、潮安相继沦陷。潮汕人民为保卫家国,1939年在桑浦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抗日游击队,发动群众抗击日本侵略者。11月,沙溪人民配合国民党独九旅在桑浦山的塔卜山与日军激战,打死日军多名,日军恼羞成怒,于1942年调来更多的兵力,攻占桑浦山,进犯沙溪、前陇、上西林、下西林,内池、沙溪各村相继陷落,民房被毁100多间,40多个平民遇害,伟南曾祖绿杨公精心建构的大夫第、绿杨书斋也被日军强占为中队部。几名日军把军刀架在伟南父亲的脖子上,迫令其全家即时搬迁。此前,日军飞机已多次滥炸沙溪村民房,一颗炸弹正落在绿杨书斋屋后,正在书斋里与侄儿聊天的伟南父亲被惊吓得脸色铁青。屡遭威吓,伟南的父亲精神有些失常,家人便急书催促。伟南速事业正在发展,孝道又不得不尽,两事占难全,伟南以孝为重,遂于1942年底赶回沙溪。
古人说:"天将降大任寸足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伟南在香江闯荡五年,虽没受过体肤之饿,却是饱尝了心志之苦、筋骨之劳。每当伟南事业有望发展之际,便遭挫折,这大概也是上天对其心志、筋骨的磨炼吧。五年闯荡,道路曲折,命运多乖,但他对未来的事业却更加自信了。如果说他当年来闯香江凭的是一股勇气,今天他已有了经验和信心,他坚信自己选择的以勤立业、以诚创业的路子是对的,只要坚持"勤""诚"二字,凭自己的才能,事业-定可以成功。至于两遭挫折,并不是因自己能力不足,行事失当,而是不可抗拒的外力使然。
伟南回到家乡,毫无番客荣归的架势。他一面尽心侍奉父亲,处理好家务事;一面换上"农装" 下地劳动,种水稻,搞副业,还饲养生猪。他在韩师学过动物学、卫生学,科学养猪,颇为得心应手。
1943年春,潮汕广大地区大旱,田地龟裂,农业失收,发生了一场大饥荒。百姓逃荒的逃荒,饿死的饿死 ,景况惨不忍睹。伟南善于经营,奇迹般地使陈家免遭饥荒之苦,就这样,他在家务农养猪,一直到抗战胜利。
陈伟南 |
1945午10月25日,被日军侵占达五年零七个月的沙溪,全部光复。男女老少个个喜气洋洋,认为好日子就在眼前。年仅27岁的伟南眼见抗战胜利比谁都高兴,但他要比乡里的许多人阅历多些,文化水平高些,眼光远些,想法现实些。他知道,日寇走了,并不意味着土地贫瘠、生产技术落后的沙溪,日子就马上好起来。
浅水藏不了蛟龙,伟南决定再闯香江。1946年他离妻别女再度赴港,在复业的香溪公司当职员。抗战胜利后,香港经济活跃、繁荣。这时,香港潮商仍主要从事转口贸易。为适应时代新的要求,有一些人已另辟蹊径,投资工业、交通运输业。香溪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却在走下坡路。忠心耿耿、精明强干的伟南想挽狂澜于既倒,终也难见其效。
1947午,新加坡的商人到香港推销橡胶,伟南看到了香港新兴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广阔前景。为适应新兴行业的需求,伟南建议林树科老板做橡胶生意,但林老板认为橡胶在香港难有销路,毫无兴趣。伟南一面积极协助姐夫支撑日益不景气的香溪公司,一面放眼世界,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与林作辉先生合作,创办星洲胶业公司,代理销售马来西亚、新加坡橡胶。林树科老板有个伙计写得一手好字,伟南特请他写个招牌,恰好林老板站在旁边听到,冷冷地说:"何需写得那么雅,说不定过几天就要关门大吉了!"坚持认定做橡胶生意无前途。
公司刚成立,确实是困难重重。橡胶销售还算不错,显示出公司旺盛的生命力,但资金严重不足,是个大问题。人微位低,借贷无门。这个问题不解决,要新加坡源源不断供货,就有问题。伟南、作辉俩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以诚取胜之道。那就是尽管销路不错,也不要一下子把摊子铺得太大,有多少钱就做多少生意,货一出手,就把钱立刻清还货主,即使自己饿肚子也绝不拖欠。这一着真见效,货主不仅对星洲胶业公司讲信用表示赞赏,而且认为星洲公司从不拖欠货款,是资本雄厚的表现,对星洲公司更是信任有加,供货源源不断,规模越来越大。
香溪公司业务结束,伟南便专心经营星洲公司。香港毕竟只是个岛城,对橡胶的需求量有限。伟南果断采取措施,创办星洲贸易有限公司,扩大经营项目,除继续经销橡胶外,主要经销粮油食品,总代理荷兰风车生粉、粟粉的销售。
1949午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了五星红旗,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这是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根本转折,它标志着受压迫、受侮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终结,标志着民族历史新纪元的开始。全国人民兴高采烈,扬眉吐气,于千万万海外炎黄子孙、热血侨胞为之欢欣鼓舞,拍手称快。10月中旬,广州解放。港澳同胞更是欣喜若狂。久已不满在香港做二等公民的陈伟南,心潮澎湃,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中国人,他马上想到要为在废墟上建立的新中国做些什么?作为商人,他敏锐地意识到做中国人生意的机会来了。他开始盘算扩展业务,加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把生意做到广州去。不久。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企图把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这更激起了陈伟南的爱国心。他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动用各种关系,输入内地急需的物资,运出内地需要出口的货物。为了把生意做大,伟南于1952年又在澳门创办星华贸易有限公司,由他的表弟许世元先生掌管,经销中国粮油、土产、副食品。伟南具有远见卓识,洞悉商情,又勤谨诚实,经营有方,使公司信誉日隆,不断发展壮大。
白20世纪初到50年代,港英经济主要集中在转口贸易,60年代开始向工业化转移。伟南也已从"生财有门"达到了"生财有道",他已能较好地把握商界风云,审时度势,了解时代社会的需求,依据自身的实力、条件,投进了香港工业化的大潮中。
60年代初,中国内地对香港家禽的供应减少,且质量有所下降,港英政府采取措施鼓励扶持发展本地禽畜饲养业,为各种禽畜场提供优惠贷款,解决资金问题,义积极协助场主大力引进外国的优良品种,遂使香港的禽畜饲养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陈伟南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奸机会。他认为饲养业的发展必将为饲料业带来无限的商机,香港饲料业的发展将大有可为,于是毅然决定投资饲料业。
1964年,他创办了屏山企业有限公司,在新界元朗兴建占地6万多平方英尺的屏山饲料厂。1965年建成正式投产。之所以选在元朗建厂,足因为当时香港所有禽畜场均在新界元朗-带,方便销售;再就是当时新界的地价非常便宜,每平方英尺仪港币 1.5元。
陈伟南是屏山企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对于饲料厂的筹建、经营管理,抱着"不怕辛苦,只求成功"的行事宗旨,事无大小,样样亲力亲为。当时,到元朗兴办饲料厂,绝不足一件容易的事。伟南早年在港岛创办的星洲公司,是其商贸事业的大本营,且不说本来商务就十分繁忙,如今又得分身打理元朗饲料厂事务,增加了工作负荷,光足从港岛到元朗来回一趟,就够他受了。那时候从港岛到元朗,只有一条公路,塞车是司空见惯的事。中午一时从港岛开车出发,往往足黄昏时分才到达元朗。夏天,车上没有空调,酷热难耐。尽管如此艰辛,他坚持每周到元朗两次。
当时的屏山饲料厂仅有十来个工人,在磨房里把粟米、黄豆粕磨碎,再用筛筛成大、中、小饲料,完全是手工作业。60年代后期,中国内地输港的禽畜越来越少,香港的饲养业越来越兴旺,对饲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屏IU饲料厂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伟南的声望也越来越高。1970年,在他的倡议、发动、组织下,成立了香港粟米饲料进口商会,会员50多家,一致推举主陈伟南任席,至今30年,深得会员爱戴支持,年年连选连任。
80年代初,市场上出现丁美国生产的饲料新品种一混合饲料。这种饲料营养价值高,用以饲养禽畜,生长快速,颇受农场主的青睐,但它价格太高,还不易为多数农场主所接纳。在这节骨跟上,伟南又以其敏锐的眼光洞悉先扰,果斯决定马上转产,生产混合饲料。1983年初,他吸收世界先进生产技术,采用先进设备生产混合饲料,时产各种混合饲料40吨,以比美国混合饲料便宜得多的价格供应香港市场,同时经营添加剂,对香港禽畜饲养业的发展,对满足市民副食品的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国际饲料》杂志曾撰文介绍:"屏山企业有限公司足亚洲最大的饲料企业之-",伟南也被港人称誉为"饲料大王",成为港澳工商界的佼佼者。
1985年,屏山企业有限公司开始拓展中国内地业务,先在广州合资创办穗屏企业有限公司,兴建大型现代化饲料厂。然后以穗屏的名义,不断扩大投资,投资地点遍布河南、四川、江苏、山东、湖南、江西等地,投资规模,则从大型饲料厂,延伸至农村小型饲料厂,投资方向,则从饲料厂,延伸至养鸡场,还计划兴办肉鸡加工厂。十几年来,屏山企业有限公司投入内地畜牧业的资金已达人民币3亿多元。
屏山企业有限公司除兴建饲料厂生产饲料外,在贸易方面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屏山贸易部有选择地代理全球著名供应商的优质产品,如日本曹达公司的蛋氨酸、日本协和公司的赖氨酸、德国大荷兰人的鸡舍设备、瑞士罗氏公司的维生素、美国默沙东大药厂的动物保健品、加拿大最大胆碱生产商庆丰公司的产品等,近几年还与日本国内贸易额最大的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屏山发展(中国)有限公司,为中国提供日本优质产品。代理经销的产品,主要有农场设备、饲料生产设备、饲料原料、动物保健品、家禽种苗、食品和农药等几大类。
屏山企业有限公司基本上属于家族式的企业,有其"以人为本"的独特管理方式。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企业足人的群体,企业的活动就是人的活动。人的群体必须建立在共同的信念之上,必须把人凝聚在共同原则周围。不然的话,企业就会瘫痪,不能活动,不能够要求它的成员努力工作。"屏山企业人群的共同信念,人群的凝聚力和工作的驱动力,靠的是对人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和培养。伟南对待屏山的伙计,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子女一样,几十年来,没有限定年龄退休,更没有解雇一个伙计。屏山公司饲料厂经理林焕城先生就说:"陈先生对伙计如对自己的子侄,从来不骂伙计一声。年老者,没叫他退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量力而做。不做,也照样发给工资,主动提出退休的,工资照发。平时,伙计有困难,陈先生总是雪中送炭 帮助解决 伙计生病没有上班,他就主动打电话向问病情、有何困难,叮嘱养奸病才来上班。有一司机因病住院,伟南多次到医院看望。司机不幸病逝,遗下两个儿子尚在读书,经济有困难,伟南一直资助他们到完成学业。有一伙计腹部生瘤人院治疗,伟南一得知情况,便主动给送去20万元,资助其治疗,工资福利照发。"谁进入屏山,就像来到自己的家,有归属感、安全感、希望感。正是屏山伙计一条心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屏山充满活力,运转顺畅,保持高效。
人所共知,经商是要赚钱的,经商赚不了钱,就不是有本事的商人。但赚钱的路数各有不同,有的靠诈骗,有的靠运气,有的靠权势,有的靠冒险,有的靠诚信。伟南靠的是一勤二诚三信。发了财有了钱,如何对待钱,又是千姿百态。有的是饱食思淫欲,随意挥霍,过奢侈的生活;有的认为辛苦半生,应该享乐半世,钱有了,不干厂,告老还乡享清福;再有的足财大气粗,仗钱压人;有的却足有了钱,便开拓发展更大的事业,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在香港奋斗f50多年的陈伟南,在80年代初,虽不足香港潮商巨富,但也已堪称富翁了。这时的他,在想些什么呢?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事业有成图发展。
伟南审时度势,于60年代中期在香港兴办饲料工业,发展实业。不久,内地"革命"不断高涨,生产却徘徊不前。1966年夏天,"横扫-切牛鬼蛇神"的旋风席卷全国。十年横扫直扫,神州大地被扫得一干二净,尤其足禽畜肉类市场,更是干干净净。没有鱼虾,没有鸡鹅鸭,猪肉店的猪砧,早晨八九点钟,便干净得可置席安睡。广深铁路线,也难以闻到列车散发出来的禽畜粪臭味。一向依赖内地禽畜进口的香港,不得不自力更生,扶持发展禽畜业。伟南在回顾这段往事时,不无兴奋地说:"当时,香港政府渔农处对发展本港的农副禽畜饲养业比较重视,采取了扶植鼓励的政策,实行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如在资助发展新界农场,为各种禽畜场解决投资资金而提供优惠贷款之同时,又积极协助各类猪场、鸡场、鸭场、鸽场、渔场大力引进外国的优良品种,遂使香港本地的各类禽畜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发展蓬勃。而水涨船高,伴随着这个时期香港整个农副禽畜饲养业的兴旺,直接带动了香港整个饲料业的发展,出现了香港饲料业发展历史上最旺盛的黄金时代。"(见《香港潮州商会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特刊》)屏山企、业的创建,正当其时,生意做得火红,源滚滚,为促进香港地区猪、鸡、鸭等各类禽畜肉类、蛋类的产量、质量的提高和改善,为满足香港市民副食品的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
陈伟南 |
随着生意的兴隆资本日益雄厚,生产将可大大发展。但是,日有阴晴,月有圆缺,星移斗转,到了80年代中,由于地价猛涨,工价提高,内地禽畜肉类输港口增,香港饲养业日趋萎缩,从而导致饲料业的不景气。此时的伟南,事业已有成,年已过花甲,本可急流勇退,偃旗班师,享受天伦、山林之乐。可在他的人生哲学字典里,根本就没有"退休"二字。活到老干到老,活-天干一天,才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他认为,能在不利之时,发据有利之机,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机会,巩固事业,继续发展事业,才能真正显示出英雄的本色。
他积极搜集各方信息,分析商情,认定香港饲料业走下坡路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势下,能精心经营,守住屏山原有的规模,就算是很有本事了,遑论发展。后来,新界六、七家饲料厂纷纷关门,只剩两家的事实证明,伟南的预见足卓识的。在此远见卓以的基础土,他认为饲料业的前途在于走出香港。
其实,立足香港,放眼内地,早就是伟南创业发展的思想。50年代初期,他在香港从事杂粮橡胶类的贸易,当西方国家对中国内地实行经济封锁之时,就与许多香港商人一起,千方百计冲破禁运的铁网,输出内地急需的橡胶等货物,输人内地待出口的土产。他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每年都到广州参加交易会。60年代中期,伟南在香港兴办饲料加工生产企业,生产各种优质饲料,两斤的饲料便可使鸡增重一斤,而他清楚知道,内地许多地方却仍处于"斤鸡斗米"的落后饲养状态。他常常想,如果能把优质饲料推向内地市场,既可使事业发展壮大,又可促进内地饲养业的提高和发展。但由于世人皆知的原因,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环境下,他报国无门,整整十几年没有到广州参加交易会。
伟南与内地隔绝年久 对全国饲料业知之不多 由于地缘关系 以及事业发展的责任心 对广东、广州的情况 却足大体知道的。广东省在 50年代,每年生鸡产量达5000多万只 到60、70年代,人口激增,鸡的产量却连年下降 年产仅有4000万只 直到S0年代初,才迅速上升到1.4亿只 坞的产量猛增 但饲料业仍很落后 广大农村仍普遍采用碎米、番薯、米糠喂鸡猪的传统方式 只有广州、深圳建立了大型鸡场 采用混合饲料饲养 而广州只有设在员村的一家采用匈牙利陈旧设备的饲料厂 广州地区的混合饲料主要靠商业部门从外地进口配给 数量少 质量也不高 这一串串的数字 一般读者会感到枯燥无味,伟南却觉得其味无穷 令他的脑细胞全都兴奋雀跃了起来 他深切意识到饲料事业发展有路 宏图大展有望。
陈伟南讲话声调不高 节奏也缓慢 一句-句 亲切平顺但行动起来 快如闪电 想准就于。商场几十年的生涯 使他深知时不我待的严酷事实 便当机立断 采取主动 利用时机,向广州开拓新市场 1983年,当一些外商对内地乍暖还寒的改革春天还存有戒心之际,他已信心十足 一马当先 派出伙计到广州联系客户 寻找饲料销售渠道 邀请广州市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米肖雄高级畜牧师赴港 参观考察屏山饲料厂 以便开拓饲料事业新领域。
1984年春节除夕的爆竹声仍在羊城上空回响,朱肖雄一大早就兴冲冲去找刚被任命为广州市畜牧总公司经理的市农业局副局长温文,没有拜年的礼节,没有客套的寒暄,见面就问:"老温,香港屏山老板请我去考察 ,你想不想去?"突如其来的信息,使温文心头突突的,幸得对赴香港考察的事,曾经想过,便随口以肯定的语气回答:"正在想去!"可是他马上又有所疑虑,反问一声:"旅费怎办?"问声未了,朱肖雄马上接话,显得很兴奋地说:"他们全包了!"
温文闻言,心里甜滋滋的,乐不可支,他乐的不是香港七日游,乐的是多年夙愿的实现有望,乐的是眼前愁云大概可以拨开。1947年,温文考进广西大学农学院,1949年投笔从戎,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州日报社工作。1953年为加快国民经济建设 许多专业人员"归队"干回本行,温文也"归队" 在广州市郊区、广州市农业部门任职,直至担任市农业局副局长,一直负责管理畜牧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市农业局得风气之先,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农畜分开的改革,决定组建广州市畜牧总公司,自行经营,自负盈亏,温文走马上任,却是忧喜参半,说得准确些,是忧多喜少。因为公司成立了,资金却奇缺,其他物质设施也很差,市政府给厂3万元开办费,市农业局借给3间房子、1辆小汽车,仅此而已。
资金少,基础差,公司怎么办?从何处着手?过去当副局长抓畜牧业,在那"大割尾巴"的年代,没有什么可以抓,也不敢抓,不外是下乡调查,写个总结上报完事。如今自主权有了,担子也重了,稍有失误,不但事业无成,公司数十名职工也都得去喝西北风。公司该做什么?温文不得不考虑周详,他根据多年的实践,参照外国发展畜牧业的先进经验,认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在于饲料。近几年,广州畜牧业略有起色,引进了不少良种, 繁殖技术和防疫治病技术也大有提高,惟有饲料工业发展十分缓慢。因此,他心里有谱,公司成立了,首先应抓饲料。不过,如何抓呢?仍足茫然。在这焦急、心里无谱的情况下,听到能到香港考察饲料工业的消息,怎不高兴呢!他马上与朱肖雄研究,决定再邀市农业局高级工程师廖焰国、组成赴港考察团。名单很快由朱肖雄告知香港屏山企业有限公司。
屏山董事长陈伟南对这次邀请相当重视,准备工作密锣紧鼓。3月底,即正式发出邀请温文等3人赴港考察的请柬。4月初,陈伟南在中断参加广交会十多年之后,又重新到穗参加交易会。他下榻爱群大厦,忙于赴会洽谈生意,了解行情,忙于邀请十几年前在交易会结识的老朋友,促膝谈心,打听市情,又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打电话约温文等到爱群大厦会面,特地询问赴港手续办得如何?还需要什么帮忙?温文快人快语,还未走出大厦,便对同伴说:"陈老板很实在,没有架子。"
7月底,温文等人办完赴港手续。8月初起程,陈伟南安排他们游览香港名胜,参观市容。先进的通讯设施,先进的地铁设备、雄伟壮观的红砧体育馆、车流不息的海底隧道、奇趣横生的海洋公园都令他们耳目一新 ,而最令他们难忘的是陈伟南董事长亲自陪他们到新界元朗参观屏山饲料厂,对整个生产设施、生产流程、饲种种类、不同品种的不同用途,都作了详尽的介绍。
人物成就
在潮汕三市,陈伟南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而在香港,他亦是百多万潮籍乡亲的杰出代表。他曾出任多个社团要职:香港屏山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市德屏企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香港潮州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潮安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潮汕三市政协香港委员联谊会会长、广州外商投资商会创会会长、政协汕头市委员会名誉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并组建了最具代表性的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他获得香港政府颁授铜紫荆勋章。在穗港澳及东南亚乃至国际潮团,他亦具有良好的口碑及影响力,还获" 广州、汕头、潮州、揭阳四市的荣誉市民"称号。
这位年过九旬的香港实业家 长年累月地来往于香港、潮汕之间 至今 已有16年 他如此劳碌奔波是到潮汕做生意赚钱发财的目的是为促进、加快潮汕家乡两个文明建设"散财"来的。
他的座右铭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事业的成功在于努力。
他踏足香港投身于商海年仅18岁, 60年来尝尽人间辛酸苦辣的滋味, 由于自己的努力拼搏,终于事业有成。
他对故乡祖国一往情深,16年来为了乡国繁荣富强、文教昌盛,捐资款额已达1亿元之多。潮汕干部群众对他的义举无不赞不绝口,对他无不崇敬钦佩。
报效祖国
概述
陈伟南先生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从1985年至2007年捐赠款超1亿元人民币[3]。捐赠项目包括:潮安宝山中学、沙溪卫生院、沙二小学、幼儿园、市体育馆、韩山师院多个项目、村道、施医赠药、医疗及教育基金、饶宗颐学术馆、广济桥维修工程、潮安县人民医院、还有奖教奖学金、宝山中学教学楼、血库、助困学生、碧利斯救灾、还有金星奖等等。
2008年1月1日至9月10日陈伟南先生又捐给国内各界善款1200万多元。其中潮汕三市慈善款270万元、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基金会200万元、潮安沙溪镇联合中学100万元、潮安县宝山中学80万元、潮州市薪火文化公益促进会50万元、广东省侨心慈善基金会30万元、饶宗颐学术馆之友会30万港币、揭阳市红十字会30万港币、潮州市教育局"金银星"奖学金20万元、潮州市奥运冠军林跃10万元等。
翔实
1984年秋,陈伟南把已酝酿成熟的意向透露给老朋友龙天桂,并咨询他的意见。说来也巧,其时,适逢广州市农委杨丰副主任赴香港考察,认识龙天桂,龙天桂把陈伟南拟在广州合资办企业建饲料厂的意向告诉杨丰。杨丰回到广州,立即把这一信息传给温文。正在日思夜想如何办厂的温文,一听此信息,亲自写信给龙天桂,表示乐意合作在广州兴办饲料厂。龙天桂收到信,即刻交给陈伟南。陈伟南看完信,很高兴地说:"温文,我见过。干吧!"广温文一接到陈伟南乐意与广州市畜牧总公司合作的传话,马上策划商谈事宜:一面发柬香港,邀请陈伟南先生于11月间到广州商谈,一面组织班子,起草合资办企业的方案。
陈伟南 |
羊城的11月,秋风送爽,格外宜人。走出广州火车站的香港屏山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伟南先生,年已六十有五,却是容光焕发,精力充沛,看上去像足五十开外的中年人,脸上架着一副金色窄框眼镜,笑眯眯的,分外亲切和蔼。他步履轻松,浓眉舒展,显示着心情的无比舒畅。因为他对饲料厂建成什么样子?如何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早已成竹在胸,对商谈的顺利和成功充满自信。
在中国大酒店,陈伟南迎接前来商谈的穗方人员温文、梁悦炎、徐伯希等人,几句问好便进入正题。他直截了当很诚挚地说:"内地畜牧业还不发达,饲料工业现代化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我想来广州投资发展饲料工业,不是为了赚钱壮大家财,主要目的是发展饲料事业,在有生之年,用自己长期从事饲料工业的经验,为促进祖国畜牧业的现代化作些微薄的贡献。"出自肺腑之言,来自他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但他没有动情,没有激昂,语调平和亲切,却富有感人的魅力,创造了一个非常融洽和谐的商谈氛围。温文以诚回应,把公司初创、渴望兴建现代化饲料厂,虽有地利,却缺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内情坦诚相告。由于坦诚相见,志同道合,便一拍即合,决定合资创办企业,兴建饲料厂,随之转入办厂规模、资金、厂址、管理等方面的洽淡。在这方面,伟南有丰富的经验,又是投资者,本可一套套地讲, 一条条地说,但一贯想事周全、做事细心的伟南想,我的企业、工厂,温文已看过,我的经验是在香港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到广州。他请温文等人根据内地以及广州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方案,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表示同意,或提出修改意见,就这样,洽谈极为顺利,只短短一天的聚会商谈,便大功告成,于11月23日达成了协议,草签了合作兴办现代化饲料厂的意向书。
伟南商谈成功返港不久,内地传出令他更加振奋的消息,国家经委制定了迅速发展全国饲料工业的纲要 (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强调饲料工业是发展饲养业的基础,明确提出发展的目标:1990年前主要足打好基础,创造条件;以后要健全饲料工业体系,使饲料工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计划到1990年配、混合饲料产量占精饲料总量的比重由现在的10%提高到 40%至50%,2000年,要达到70%至 80%。 纲要还提出要采用先进工艺设备装备饲料工业,要采取研制改造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加速饲料工业现代化。纲要给他很大的启示和鼓舞,他不仅看到了事业发展有望,报国有门的曙光,而且深深感到光明前途就在眼前。他决心加快步伐, 1985年新年伊始 ,1月3日便匆匆赶赴广州,察看了厂址,正式签订了合资办厂的合同和章程:香港屏山企业有限公司与广州市畜牧总公司各投资人民币 550万元,成立穗屏企业有限公司,在广州市北郊飞来岭下兴建一家具有 80年代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饲料厂,温文任穗屏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伟南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后由陈幼南接任总经理。
合作办企业建工厂的合同签订了,那还只是纸上的东西,要将它变成现实,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更何况,只有签合同的两方同步走路,才能到达终点。一方走,一方不走,难以到达。一方快,一方慢,也会延长到达的时间。更不要说一方走,一方有意无意设置障碍了。有幸的是双方都希望走快些,都怀着为对方创造走快些的条件和氛围的真挚诚意。工厂要有合适的地点、地皮,穗方积极提供;要有资金,可穗方要向银行贷款,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到。伟南毫不计较,购买机器设备资金几乎全由他先垫。陈伟南在香港有繁忙的业务要处理,有众多社团活动要参加,可他为了使穗屏厂早日诞生,从工厂破土动工之日起便以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倾注进去,当时穗方考虑到陈先生年近古稀,在香港住惯舒适楼房,而工厂基地不仅吃住条件差,环境也不好,于是,为他在市内大酒店订下房间,供他住宿。伟南辞谢穗方的盛情,伟南想真诚合作的真诚不是抽象的概念,应有实际的内容,应有所行动。真诚就应该相信对方,尊重别人,无私为对方排忧解难,多做贡献,使饲料厂子日建成。
经过双方几个月紧张而默契的筹备,建厂条件已经具备,由于当时实行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广州市有关部门思想还不够解放,小外合资办厂的手续繁多,经多方奔走盖了22个公章,最后报到广州市计委。市计委主管部门看了后说:按政策规定,合资企业的产品必须50%出口,你们的饲料产品上要在内地销售,合资企业外汇不能平衡。因此,这个项目不能批。陈伟南先生出面说:"就是因为内地畜牧业生产需要大量的饲料供应,我才来投资设厂。合资企业日后赚了钱,我也不拿外汇,继续留在内地发展。"说的虽然在理,但有违政策规定,还足不行。广州市畜牧总公司的卜级市情,却诚恳地谢绝厂。他嫌住市内距丁地太远,往返浪费时间,晚上又不能"加班",便住在土地近旁向畜牧研究所借来的简陋宿舍。伟南年轻时,虎虎有生气,日干夜做,身体几乎累垮。经表弟许世元劝告,参加晨运,锻炼身体,尽量使生活节奏规律化。20多年来,他-直注意劳逸结合,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这次来到飞农委知道后,表示愿意作担保,也不行。最后,陈伟南先生和温文等反复研究商量解决办法。结果是先在合同上写上50%的产品十口以符合政策再说。这样,外汇可以"平衡"了,市计委也就批准了,盖上了最后的第 23个公章,合资办厂的合同正式生效便于1985年3月2日举行建厂工程奠基典礼,6月1日正式破土动工。广州北郊的飞来岭山峦起伏,三峰耸峙,宛如笔架,山不甚高,没有雄伟之态,但草青树绿,山势蜿蜒,颇有婀娜秀丽之姿。山下曾经热闹过。1979年,曾拟在这里与澳人利亚合办鸡场,可是,土地平整了,外商却不来了,如今虽有-座畜牧研究所的建筑物,周围大块土地却足荒地,杂草丛生,蛇鼠出没。穗屏饲料厂就要在这里诞生、腾磕。宋岭下,却完全打破了多年养成的生活规律。他一到广州便直奔工厂,白天下工地,晚上与负责人研究问题,布置工作,时常工作到深夜,有如兼程急行军,一天一夜只作一个白天用。
广州的名胜古迹他从未涉足。他经验丰富,指挥有方,又虚心听取意见,凡事精益求精。职工们都很喜欢和他在一起,称他为"陈老板"。
进口生产设备是头等大事。双方商定,购买的设备应该足价格合理,性能先进。穗方人员对于怎样的设备算先进,哪里有性能先进价格又便宜的设备,脑子里几乎足空白的。他们完全信赖陈老板,购买设备之事,委托陈老板一手包办。伟南依仗他对各目饲料生产设备的熟悉,出于对穗屏爱心,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温文董事长一谈到这件事,就神采飞扬,喜不自禁,把它作为饲料厂的光荣史来夸耀。他不知对多少人谈了多少次,可还足觉得未能完全表达出对陈老板感激敬仰之情。他几乎逢人就讲"陈老板,真是我们合作的好伙伴。他长期从事饲料工业,有丰富经验,有技术,有资金,更重要的足他有爱国爱乡的热忱,有无私的奉献精 。合作以来,他一直坚持'事业第一,信誉第一' ,为保证穗屏企业投资设备的先进性, 他坚持'货比三家',从世界各地筛选一批当代一流的设备,择优选购了瑞士的主机、德国的锅炉、英国的发电机、日本的电子磅、美国的圆筒仓、瑞典的化验仪器,凡能从国内购买的原材料,就在国内购买,凡可以在香港加工制造的,就在香港找人加工制造,尽量节约投资,如自动控制仪,若在美国购买,需6万美元,他在香港加工制造,仅需4万港元,性能一样好。所以,总设备费投资比原计划节约三分之一以上。"
厂房就要完工,机器设备陆续运到,穗方筹集资金碰上国家压缩贷款,出现了不少困难,按合同规定是对等投资,可伟南只一心盼望快些把厂建成投产,对穗方筹款的不顺畅,毫不计较。当几年后,穗屏生产蒸蒸日上时,伟南有一次才跟厂长邝英耀开玩笑说:"阿邝,如果我不想早点为祖国做点事,如果不是被温总的诚恳所感动,我怎会跟你们这么穷的公司合作办厂呢?我当时跟你们还不熟悉啊!我只凭大家合作得来,有诚意,信得过你们。对投资多少,谁先谁后也就不计较了。"伟南为了事业,为了祖国繁荣昌盛,就是有这样伟大而像南天一样广阔的胸怀,不过刚成立的市畜牧总公司虽然较穷,却也穷得有义气、有豪气。当穗屏正式投产一年便收回大部分投资成本,按合同规定准备对等分红时,主动放弃外汇分红,提议将赚得的外汇分给港方,伟南早就说过,来穗投资不是为了发家财,而是为了发展事业,支援祖国现代化建设,听了穗方的建议,非常感动,即积极提议:双方暂不分红,将盈利部分用于公司扩大再生产 兴建穗屏饲料二厂和浓缩饲料厂。
贺词
陈伟南
乱世修城,盛世修志;官方修史,民间修谱。史、志、谱均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族谱(族史),形成于封建社会,虽带有一定封建家族色彩,但不能以狄隘之宗族观念视之。因敬祖爱家与爱国可 并行不悖;了解本姓本族历史也能与学习祖国的历史相得益彰。
族谱(族史)除包含一定民族文化外,尚可起对史与志佐证、校补作用。通过对姓氏典型人物之活动、民风习俗、迁徙拓展史迹,可从中了解中国社会缩影及祖国历史演进。
姓氏历史、家庭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因有各姓氏各宗族对氏族有决定意义之人物、要事、大事,历代详予记载,自占迄今,中国历史和文化才能如此衍派繁盛,丰富多采。
通过探索姓氏族史,从而了解中华民族繁衍发展过程及各历史时期之民族矛盾、社会动荡、朝代兴替,对中国历史社会发展之影响。
由此可见,推功对族谱(族史)的研究利用,足具有其重要意义。
陈伟南 |
陈氏族史,自陈氏太始祖胡公满,受周武下封国于陈,厥后子孙,以国为姓,繁衍兴盛,成为国之大姓。陈氏族史,历吐久远,徙迁靡定。或蕃播中原、或卜筑吴越、或衍居八闽、或南移赣粤,椒聊远条,分布至广,千流百派,史料浩瀚。后代子孙,对上祖支分派别,分衍宗系,多有不得而考者。探源、问代,有失之经纬,查考校核,实亦难哉!
《陈氏古巷孝思堂族谱》是一部相对独立的地方支谱,也足潮州陈氏族谱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编的《陈氏占巷孝思堂族谱》告竣,抢救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在体例、版式、资料、文献等方面,于继承榷合的从础上,作了大胆的创新,增加了图文并茂的文献影像,做到了"传承"与"创新"相统一。
新编修的《陈氏古巷孝思堂族谱》,将古巷陈氏精英业绩、史迹予以介绍,俾以祖贤达之雅德高风为典范,前辈英烈之忠贞伟业作楷模,而激发后代奋进精神,为祖国繁荣作出贡献。此乃为光前裕后,继往开来之善意也!
《陈氏古巷孝思堂族谱出版纪念特刊》缅怀先人,回顾历史,激励后人,其意至善,其旨至明,殊堪嘉赞!
谨此为《陈氏古巷孝思堂族谱出版纪念特刊》首发之贺!
二O一二年一月二日于潮州
祖籍简介
清朝末年,潮州府城西南17公里处,有个海阳县管辖下的沙溪村(今为潮州市潮安区沙溪镇沙溪二村),东邻金石,西接揭阳,南傍桑浦山,北通浮洋,全村地势东高西低,地多却很贫瘠,属于"三日无雨旱灾来,一朝下雨水成灾"的"靠天田" ,尽管农民日出而作,日入才归,经济仍然落后,老百姓长期过着困苦的生活。
村里却有户温饱不成问题的殷实人家,家主姓陈名映山,他小时与其他农民一样,勤耕力作,仍是缺衣少食:但他又有与一般农民不同的地方,生活终于慢慢地解困,以至有所积蓄,建了座"四点金"大宅,名为"大夫第" ,傍宅一排房子辟作读书休息处,门顶书有"绿杨深处"四字,大概是取唐代诗人刘长卿"旧浦满来移渡口,垂杨深处有人家"的诗句,但把"垂"字改为"绿"字,显得更加春意盎然,生气勃勃。自此,乡里人便都尊称陈映山为绿杨公。
绿杨公有三个儿子,长子陈罗川,次子陈同川,小儿陈大川。他带领三个儿子起早摸黑日耕夜作。潮汕农村有个习俗,每乡每村都有一两个闲间,夜夜三五成群、八九一堆,在昏黄的油灯下,饮工夫茶,牵弦唱曲,说说《三国》《水浒》,谈淡村中近日见闻,也讲讲粗心人把"何瑞奇医科"读为"阿端哥酱料"之类的笑话。白天下雨,或懒得下地,也常跑到闲间闲聊,陈氏父子却无心、也无时间去享受这种清闲文化,他们日间下地,夜晚搞搞副业,以勤务农,以仁处事,以礼待人。农闲则读书写字,颇有"邹鲁"儒家文化的遗风。不过,沙溪虽说是海阳平原地区的偏僻山村,毕竟距离府城、汕头都很近,仅有十来公里,仍是海滨。这海滨的府城自唐宋以来,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海外贸易已渐渐发达、繁荣起来,明清时代,更是盛极一时。潮州商人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1861午汕头开埠后,商贸也很快发展,成了一个热闹繁荣的商业城市。陈映山与一般农民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虽生活在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却不满足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小农生活。他敢于沾海滨人文精神的光,呼吸海滨浓厚的商业气息,他勤劳收获多,又省用俭食,便把剩余的农产品拿去出卖,手头有了钱,又于收获季节乘低价收购农产品,等待高价时再拿去府城、汕头出卖,或等待巨商宋收购,于是 生活宽裕,家底渐渐地厚了起来。
绿杨公的二儿子陈同川没有子嗣,大儿子陈罗川便把排行第三的儿子陈春圃过继给陈同川。陈春圃便是陈伟南的父亲,陈罗川兄弟三人和睦相亲,承继父业,以务农兼做小生意为生,他们待人厚道,崇奉耕读。这一家有田地数十亩,勤耕力作,宅第辟有"醉经书室",农余读书写字,成了习以为常的家风,陈春圃也读过几年私塾,虽以务农为业,也很喜欢到书室坐坐,看看书,他为人严谨,不苟言笑,对待子女既严肃又严格。
陈春圃于民国初年结婚,几年之内,有了一男-女。1918年,妻子怀孕。添丁发财,是乡下农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绿杨深处又将添加新丁,长出新绿,陈家上下无不眉开眼笑 。1919年2月18日(己未年正月十八日),绿杨深处又一男婴呱呱坠地,陈春圃为其取名鸿志,后来入学读书,学堂的先生又为其取字国宪,到香港之后改名伟南。
短短几十年,绿杨公属下子孙成群,已有数十人,绿杨家族丁是旺了,随着人口的增加,花费也大增,自绿杨公去世之后,绿杨家的财富再没有什么发展,甚至呈下降趋势,但其诚实勤耕力作的家风却继续承传下来 并且发扬光大。
视频
陈伟南先生寿宴片 2016年12月26日发布
爱国港商陈伟南回望百岁人生:从“穷小子”到实业家-大潮社TV分享潮汕视频! 2022年11月1日发布
参考来源
- ↑ 爱国港商陈伟南回望百岁人生:从“穷小子”到实业家 ,百度, 2022-11-05
- ↑ 杰出潮商陈伟南:我有1块钱,会把5毛钱捐给家乡 ,大潮社
- ↑ 这位“天顶有星”的潮汕老人,今年105岁了! ,天下潮商传媒, 202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