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偉南 |
陳偉南,香港愛國實業家,1919年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沙溪鎮,1936年畢業於省立韓山師範學校。1937年赴港謀生,當過店員和小販。香港淪陷後回鄉務農。1946年再度赴港,艱苦創業,先後創辦香港星洲膠業有限公司、香港星洲貿易有限公司、香港屏山企業有限公司。他辛勤經營,誠實篤信,發展實業,成為港澳工商界的佼佼者。
陳偉南先生為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創會主席[1]。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香港屏山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2]
民 族 ---- 漢族
出生日期----1919年
出生地點----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企業家
主要成就----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潮屬社團聯會主席,2012世界和平祈禱大會名譽顧問
畢業院校----省立韓山師範學校
人物經歷
勤勞誠實是"綠楊"的家風,民間 流行的"惜腳惜手 餓死蛤虬(小青蛙)","老實終須在,作惡無久奈"諺語,是陳偉南父祖輩常掛嘴邊的教子箴言。年僅六七歲的陳偉南卻聽得很入耳,謹記在心 他生性好靜 馴順寡言 卻手腳勤快 喜歡跟父兄們到田間勞動 還樂於幫助厝邊房尾 (指鄰居)的阿伯阿姆卜這干那 從小就萌生了勤勞誠實的意識 養成了誠謹的品性。
陳偉南老實勤快 深得長輩的喜愛 都把"綠楊"茁壯繁茂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父親陳春圃對他要求嚴格 祖父輩們在待人處世方面都樂意為他指點迷津。尤其是希望他識字、讀書、有文化
偉南從小勤勞誠實,又精明能幹,假如父祖輩眼光短淺,急功近利,大可早早就讓偉南幫手做生意賺錢。由於潮人有"繳仔讀書"的優良傳統,陳家又有在務農從商之餘手不釋卷的儒雅家風,因此 偉南兄弟姐妹再加卜堂兄弟姐妹近20人 都能入學瀆書 偉南8歲時進時敏學堂讀書 他勤奮好學 以優良成績念完高小。當時,全縣中等學校僅有3所:金山中學、縣立中學、省立第二師範(後改稱韓山師範學校),都設在府城。如果升中,就意味着得離家在校寄宿,學費不算,光伙食費每月就得6元大洋 這不是一般人家負擔得起的。在3所中學裡,韓師費用最低,學生多,教員窮,故當時有"金中阿爺,縣中間舍,韓師乞食"之說。偉南家雖無饑寒之憂,卻遠遠算不上富庶大戶 因此,根據家裡經濟條件,他選擇了讀師範。
因為韓師費用稍低 招生範圍又包括潮、梅各縣 所以 報考的人特別多 偉由於1933午報考 該年考生達500多人 而僅錄取138人 偉南被錄取在鄉村師範科。按學校規定,高小畢業,年齡在16歲以上者才報考,偉南這年還不足15歲,能被錄取,該足破格吧。
韓師3年,僅足彈指一瞬間。但這一瞬間的往事,卻永遠銘記在偉南的心頭。在韓師,他增長了學識,增強廠體魄,生活多姿多彩。學校的嚴格要求,教師的諄諄教導,偉南始終視之為啟示、推動自己前進的源泉和動力。因此,他時時處處懷着崇敬、親切的感情,珍惜、回憶這段生活。
韓師有聲名卓著的校長和出色的教員。校長李芳柏, 日本東京物理學校畢業,來韓師任職之前,曾仟國立武昌師大教授兼物理系主任。他思想進步,學問淵博,管理嚴格,有着崇高的威望。他嚴格要求學生,但從不板起臉孔高聲教訓斥責學生。有一天,偉南和同班幾個同學在宿舍追逐嬉戲,適逢李校長走過,他沒有停步,只斜睨一眼,便自言自語般地嘆道:"沒出息,沒出息!"這低沉的聲音卻如雷擊轟鳴般在玩得興高采烈的孩子們心頭震響,大家都默不作聲。偉南等呆呆地望着校長漸漸遠去的背影,心裡升起深深的歉疚之情,靜靜地回到宿舍自修。校長的深沉嘆息,漸遠的背影,偉南又怎會忘懷?
韓師有良好的校風,它有一整套嚴格的管理制度。校規明確規定:"所錄各生如開學三日仍未到校繳費或已繳費而仍不到校上課,則取消其入學資格。""學生每學期修業,均照課程表所規定學分,不得增減。"學生守則還規定:"學生在校外遇本校教職員,應行立正舉手禮;途遇同學時,應互行舉手禮;學生在校內見教職員,應行脫帽立正禮。"這些都反映韓師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嚴格要求。韓師學生的生活又是生動活潑的。每天6時起床,早操(逢周五登山)、早讀,然後早餐。各年級都有文學社,編輯刊物,偉南所在的班,就有蔡起賢等組辦的小苗文學社,編輯出版《小苗》期刊。
韓師校園既有歷史古蹟 又有天然秀色 無怪乎偉南總愛說:"我忘不了韓師的一草一木!"廣東省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杜聯堅就盛讚偉南先生"不忘師門"(《國際潮訊》第15期)。偉南的同窗好友蔡起賢先生在韓師建校82周年之際,迫撫往昔,也情滿胸臆,不禁高歌:"長思六稔藏修地,還同八載飄零。韓公祠廟汝平亭,一花一木亦關情。"
不過 血氣方剛的偉南對韓文公的業績 對韓江上的湘子橋的傳說 並不太感興趣 他在同班同學中 年紀最小 很守規矩 跟誰都合得來 學習又勤奮 只是不愛多說話 課餘 他最喜歡爬上山頂 坐在松樹下看書 更愛靜靜地站在山顛 出神地俯瞰韓江上南來北往大小不一的船隻 此時的他 並沒有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傷時感慨 更沒有"過盡千帆皆不是"的相思苦惱 那如梭的船隻北上鬆口 南下汕頭每一條船 每-片帆 都牽着偉南的視線 思緒飛向遠方。
偉南為什麼喜歡看江上的船隻呢視線隨船帆遠去時 他又在想什麼呢?想艄公的勞苦?想船隻駛向何方?他自己沒有說 不好臆斷 但有-點足可以肯定的 他三年如一日在山上讀的這部"無字書" 是許多同學所沒有讀到的 這部"書",對他後來生活道路的選擇有多大的影響,他半個多世紀的人生歷程已作了很好的說明。
在寬闊無邊的學海里,韓師僅是-個淺水灣。由於社會、家庭、個人等方面的原因,要游過這個淺水灣卻也並不容易。和偉南一起漂泊學海的有138人,可是能堅持游上岸的只有 85人。當學子們拿到一張蓋着廣東省教育廳大印的畢業文憑時,心情自是十分激動,而文憑到手,也意味着要各奔前程了。同窗三載,雖有依依不捨之情,卻都充滿着幻想和樂觀,憧憬着未來。偉南和同班幾個同學圍坐在一株苹桃樹下話別,各言其志。有的準備再升學深造,有的則打算回家鄉當小學教員,有的說家父已聯繫好讓其去暹羅。-向沉靜少語的偉南,在這人心涌動,激情高亢之際,依然保持着他的-貫風格,默不作聲,有個同學走過來半開玩笑半認真地端詳了偉南-番,說:"國憲啊國憲,你是國字臉,將來一定發大財,發大財後千萬別忘了老同學呀!"偉南對自己的未來是有所籌劃的,但他不相信算命看相,對同學的話,也只是笑着點點頭,嗯了兩聲。
陳偉南 |
1936年夏,偉南從韓山師範學校畢業回到了家鄉。"秀才"回來了,自然舉家歡喜。偉南的父親更足開心得眉開眼笑,迎接當了"秀才"的兒子。畢業了做什麼?最便當的是當小學教員。偉南讀的是鄉村師範科,課程主要是為當小學教員而開設的,有《教育概論》《教學法》《兒童學》《小學行政》之類。雖然當時作為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並沒有像後來的韓師那樣,規定畢業生一定要去小學當教員,但學以致用,當小學教員還是很便當的,更何況薪水也不薄,每月有大洋20元,而每月伙食開銷6元左右便夠了。這樣的收入,對於地處僻壤窮鄉的沙溪村老百姓來說,已足夠令人羨慕的了。可是偉南就像他的名字-樣,有宏大的志向,腦子裡已開始建構他的人生歷程的遠景。而他的父親卻又另有一番打算,在偉南即將畢業之時,他已按照傳統為愛子規劃好了出路,他要把治家的重任交給偉南,他語重心長地開導兒子:"鴻志,你有文化,有能耐,你大哥眼睛不好,你弟弟年紀還小,你就來跟我,慢慢地把擔子挑起來吧!"偉南雖有自己的想法,但一向孝順的他,體諒父親的一片苦心,不便也不敢說什麼,點了點頭,便在家跟着父親亦農亦商地幹了大半年。
大半年裡,偉南老老實實地干,勤勤懇懇地干,賣過生柑,扒過豬糞,種過水稻,理過賬目,樣樣能幹,件件在行。1937年春節過後,爆竹聲靜了,大鑼鼓停了,偉南的心卻動了。爆竹聲告訴他,又長了一歲。鑼鼓聲開啟了他對熱鬧大都市的遐想。他反思這半年多的生活,活幹得不錯,有吃有穿,在村里人看來過得挺風光的。但韓江南下北上的各色帆影一直縈繞在他心中,激起他對這小山村外的大世界的無限嚮往,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去闖天下。
偉南鼓起勇氣,把要去香港闖世界的願望告訴了父親,可得到的回答是:"不行!"孝順的偉南不願頂撞父親,但要出去闖一闖的願望又是那樣強烈,他便去向大伯求援。他向大伯訴說自己的宏願,希望大伯支持自己,勸說父親回心轉意。大伯很開明,也頗有遠見,他對偉南說:"做一件事,一定要慎重考慮,你想清楚了沒有?如果你真的想清楚了,決定了,我便幫你去勸說。"偉南喜出望外,堅定有力地答道:"想定了!"父親終於同意兒子去闖天下,賣了一擔穀子,把得來的5塊大洋交給偉南,偉南收拾好簡單的行裝,告別家人隻身起行。到汕頭坐船赴香港,汕頭海港僅英國的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有專設的碼頭和貨倉,旅客、貨物進出汕頭港 都經由太古、怡和打理,來往香港、汕頭的輪船一般都停在汕頭港媽嶼外的海面,不靠碼頭。輪船都是外國的,英國的船最多,輪船是客貨兩載,船中部上面是頭等、二等艙,下面是機器房;船的前部及後部下面是貨艙空着的地方便是三等艙,三等艙票價3元,無固定鋪位,自帶草蓆,或一塊布,或幾張報紙,看哪裡有空就鋪地而臥。偉南買了一張三等艙的船票,又花了一毛錢,坐上小木船,接着上輪船,上了輪船便隨着人流,擠擠迫迫地從船面下階梯到了前艙艙底,找個空位,鋪上小蓆子,喘了一口氣,算是安定了下來。下午4點准開船。當時英國的輪船破舊不堪,遠不如今日運牲畜的貨輪,船艙內不通風,空氣污濁,越來越感到煩悶,船的速度又慢,整整在沒有窗子通風的艙底悶熬了一夜,天亮時才到達香港。踏上碼頭,突突的馬達噪聲仍在耳際迴響,整個人仍有坐船顛簸浮動的感覺。但至少偉南可以長長地吸一口新鮮的空氣,精神也為之一振,他環顧四周,上碼頭的船客有的西裝革履,身後有人替他扛大皮箱,有的衣衫襤褸,腰間纏一條格子水布,拎一個舊籃子,有的興高采烈地坐上來接人的轎車,絕塵而去,有的則徘徊在碼頭上,彷徨無着,不知落腳點在何方?偉南慶幸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無轎車迎接,卻也不致無處安身。他拍掉衣服上的塵土,兩手抹一抹瞼,提提神,拎起隨身的藤籃,坐上一輛人力車,向和興西街(現皇后街)的香溪公司而去。香溪公司的老東家人稱香溪爺,當時老闆林樹科是香溪爺的大孫子,也是偉南的姐夫。林老闆對偉南的到來還是歡迎的,只是因受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以轉口貿易為主的潮商經濟普遍不景氣,轉口買賣藤條、燕窩等的香溪公司也不例外,所以偉南雖是老闆的內弟,薪水也相當微薄。偉南並不介意,他雖然來投靠姐夫,但絕無靠裙帶吃飯的念頭。他來香港是為了闖世界、創事業,並不是要來"嘆世界" 。他有遠大的志向,有堅忍的毅力,又富有犧牲精神。他一進公司便勤學苦幹,精心經營,對老闆忠,對顧客誠,從而深得林老闆賞識。1941年,偉南已踏足商界5年。他腦子靈活,手腳勤快,對於為商之道,雖還稱不上升堂入室,卻也算是入了門了。進貨出貨,接尚應客,他都能應付裕如。早春二月,他與老闆林樹科的妹妹林碧嬋喜結良緣,這時個人經濟仍然拮据,作為人生大事的婚禮只能簡單從事。在一家酒樓的一個角落設了兩席請同事們喝喜酒,婚禮雖是簡單,婚後日子倒也過得舒心愉快。
可是,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當他家成業將立之際的1941年12月25日,日本侵占香港,頓時香港籠罩着一片恐怖的氣氛,"內外交通斷絕,以轉口貿易為主的香港經濟隨之窒息,商家星散,原先蓬勃發達的潮商經濟幾乎蕩然無存。"(陳荊淮:《從香港潮商沿革看潮汕人經商特性》)
1942年初,香溪公司租賃存放糧食的倉庫被日本憲兵貼上封條,不准拿出去賣,公司被迫歇業。有一天, 偉南到倉庫周圍轉一轉,發現一個秘密,原來日本憲兵只封前門尚有一個後門可以出入。他便找個夥計商量,知會經管倉庫的林伯把大包的穀米分成小包,悄悄地從後門背出來到街上去賣。有時是穿上寬大的衣褲,把小袋的米綁在大腿上或腰上,但仍被房東管倉人發覺。為了息事平安,偉南許諾送他兩袋西谷米,叫他自己設法搬出去。誰料被一流氓發現,密告日本憲兵,日本憲兵派人監視倉庫,並把房東管倉人父女抓走推下大海溺死。偉南不知情況,又去偷。林伯看見偉南要進倉庫,立即揮手叫他快走,偉南心知大事不妙,掉頭拔腿就跑 。事後林伯告訴他房東管倉人父女之事,偉南一聽心跳個不停,雙腳發軟。不久,太太就要分娩,因為日軍戒嚴,不敢出街上醫院,只好請助產婆到家裡接生。幸好太太順利分娩,誕下一女嬰。由於公司歇業,越往後日子越艱難。偉南不得不把林碧嬋母女送回家鄉暫住,隻身留在香港苦鬥。
香港在日本鐵蹄踐踏之下,糧食匱乏,市民營養不足,面黃腳腫,街邊死屍,見之膽寒,慘不忍睹。當時,經濟一派蕭條。面對如此慘澹的現實,偉南他認定只要香港人沒有被殺絕,沒有跑光,就有人要吃飯,要穿衣,要日用。大生意做不成,小生意總可以做的,"石壓筍斜出,岩垂花倒懸",坐賈不成就當行商。於是,偉南靠五年多來節衣縮食積攢下來的一些錢做起了小販生意。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歸,每天挑着一擔從大商家批發來的雜糧,到香港德輔道西的昌隆竹器後門口擺賣,藉以維持生計,尋找生意渠道,以待時機東山再起。
偉南待客熱情厚道,生意倒還不錯,而其攤子後面的竹器店卻足冷冷清潔,生意蕭條。店主人坐在櫃檯後面,無所事事,常以羨慕的眼光,遙觀偉南做買賣度日。久而久之,他見偉南年輕力壯,誠實厚道而又精於商務。有一天請偉南進店聊聊,先以詢問的口氣說:"阿南,我們來合作經營糧食吧?"開店自然勝於街邊擺攤,偉南由於尚未認真考慮,只是說:"我無本錢。"店老闆喜形於色,很痛快地說:"我出錢,賺了錢,你一半我一半,就這樣定了!"
偉南跟誰都合得來,誰跟他合作都能放心。更何況偉南這次是患難遇明主,所以一進店便全身心投入。獻力獻計,冷清的店門漸漸熱鬧了起來,老闆十分滿意。偉南也慶幸自己遇上好運,事業能有轉機
誰料厄運又一次向他壓過來。家裡來信催他速歸,原來在香港淪陷之前兩年,日寇已攻占了汕頭市,澄海、潮安相繼淪陷。潮汕人民為保衛家國,1939年在桑浦山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青年抗日游擊隊,發動群眾抗擊日本侵略者。11月,沙溪人民配合國民黨獨九旅在桑浦山的塔卜山與日軍激戰,打死日軍多名,日軍惱羞成怒,於1942年調來更多的兵力,攻占桑浦山,進犯沙溪、前隴、上西林、下西林,內池、沙溪各村相繼陷落,民房被毀100多間,40多個平民遇害,偉南曾祖綠楊公精心建構的大夫第、綠楊書齋也被日軍強占為中隊部。幾名日軍把軍刀架在偉南父親的脖子上,迫令其全家即時搬遷。此前,日軍飛機已多次濫炸沙溪村民房,一顆炸彈正落在綠楊書齋屋後,正在書齋里與侄兒聊天的偉南父親被驚嚇得臉色鐵青。屢遭威嚇,偉南的父親精神有些失常,家人便急書催促。偉南速事業正在發展,孝道又不得不盡,兩事占難全,偉南以孝為重,遂於1942年底趕回沙溪。
古人說:"天將降大任寸足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偉南在香江闖蕩五年,雖沒受過體膚之餓,卻是飽嘗了心志之苦、筋骨之勞。每當偉南事業有望發展之際,便遭挫折,這大概也是上天對其心志、筋骨的磨鍊吧。五年闖蕩,道路曲折,命運多乖,但他對未來的事業卻更加自信了。如果說他當年來闖香江憑的是一股勇氣,今天他已有了經驗和信心,他堅信自己選擇的以勤立業、以誠創業的路子是對的,只要堅持"勤""誠"二字,憑自己的才能,事業-定可以成功。至於兩遭挫折,並不是因自己能力不足,行事失當,而是不可抗拒的外力使然。
偉南回到家鄉,毫無番客榮歸的架勢。他一面盡心侍奉父親,處理好家務事;一面換上"農裝" 下地勞動,種水稻,搞副業,還飼養生豬。他在韓師學過動物學、衛生學,科學養豬,頗為得心應手。
1943年春,潮汕廣大地區大旱,田地龜裂,農業失收,發生了一場大饑荒。百姓逃荒的逃荒,餓死的餓死 ,景況慘不忍睹。偉南善於經營,奇蹟般地使陳家免遭饑荒之苦,就這樣,他在家務農養豬,一直到抗戰勝利。
陳偉南 |
1945午10月25日,被日軍侵占達五年零七個月的沙溪,全部光復。男女老少個個喜氣洋洋,認為好日子就在眼前。年僅27歲的偉南眼見抗戰勝利比誰都高興,但他要比鄉里的許多人閱歷多些,文化水平高些,眼光遠些,想法現實些。他知道,日寇走了,並不意味着土地貧瘠、生產技術落後的沙溪,日子就馬上好起來。
淺水藏不了蛟龍,偉南決定再闖香江。1946年他離妻別女再度赴港,在復業的香溪公司當職員。抗戰勝利後,香港經濟活躍、繁榮。這時,香港潮商仍主要從事轉口貿易。為適應時代新的要求,有一些人已另闢蹊徑,投資工業、交通運輸業。香溪公司由於種種原因,卻在走下坡路。忠心耿耿、精明強幹的偉南想挽狂瀾於既倒,終也難見其效。
1947午,新加坡的商人到香港推銷橡膠,偉南看到了香港新興工業、交通運輸業的廣闊前景。為適應新興行業的需求,偉南建議林樹科老闆做橡膠生意,但林老闆認為橡膠在香港難有銷路,毫無興趣。偉南一面積極協助姐夫支撐日益不景氣的香溪公司,一面放眼世界,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與林作輝先生合作,創辦星洲膠業公司,代理銷售馬來西亞、新加坡橡膠。林樹科老闆有個夥計寫得一手好字,偉南特請他寫個招牌,恰好林老闆站在旁邊聽到,冷冷地說:"何需寫得那麼雅,說不定過幾天就要關門大吉了!"堅持認定做橡膠生意無前途。
公司剛成立,確實是困難重重。橡膠銷售還算不錯,顯示出公司旺盛的生命力,但資金嚴重不足,是個大問題。人微位低,借貸無門。這個問題不解決,要新加坡源源不斷供貨,就有問題。偉南、作輝倆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以誠取勝之道。那就是儘管銷路不錯,也不要一下子把攤子鋪得太大,有多少錢就做多少生意,貨一出手,就把錢立刻清還貨主,即使自己餓肚子也絕不拖欠。這一着真見效,貨主不僅對星洲膠業公司講信用表示讚賞,而且認為星洲公司從不拖欠貨款,是資本雄厚的表現,對星洲公司更是信任有加,供貨源源不斷,規模越來越大。
香溪公司業務結束,偉南便專心經營星洲公司。香港畢竟只是個島城,對橡膠的需求量有限。偉南果斷採取措施,創辦星洲貿易有限公司,擴大經營項目,除繼續經銷橡膠外,主要經銷糧油食品,總代理荷蘭風車生粉、粟粉的銷售。
1949午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了五星紅旗,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這是中國人民前途命運的根本轉折,它標誌着受壓迫、受侮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的終結,標誌着民族歷史新紀元的開始。全國人民興高采烈,揚眉吐氣,於千萬萬海外炎黃子孫、熱血僑胞為之歡欣鼓舞,拍手稱快。10月中旬,廣州解放。港澳同胞更是欣喜若狂。久已不滿在香港做二等公民的陳偉南,心潮澎湃,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作為中國人,他馬上想到要為在廢墟上建立的新中國做些什麼?作為商人,他敏銳地意識到做中國人生意的機會來了。他開始盤算擴展業務,加強與內地的貿易往來,把生意做到廣州去。不久。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行經濟封鎖,企圖把剛剛誕生的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這更激起了陳偉南的愛國心。他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動用各種關係,輸入內地急需的物資,運出內地需要出口的貨物。為了把生意做大,偉南於1952年又在澳門創辦星華貿易有限公司,由他的表弟許世元先生掌管,經銷中國糧油、土產、副食品。偉南具有遠見卓識,洞悉商情,又勤謹誠實,經營有方,使公司信譽日隆,不斷發展壯大。
白20世紀初到50年代,港英經濟主要集中在轉口貿易,60年代開始向工業化轉移。偉南也已從"生財有門"達到了"生財有道",他已能較好地把握商界風雲,審時度勢,了解時代社會的需求,依據自身的實力、條件,投進了香港工業化的大潮中。
60年代初,中國內地對香港家禽的供應減少,且質量有所下降,港英政府採取措施鼓勵扶持發展本地禽畜飼養業,為各種禽畜場提供優惠貸款,解決資金問題,義積極協助場主大力引進外國的優良品種,遂使香港的禽畜飼養業蓬勃發展,欣欣向榮。陳偉南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奸機會。他認為飼養業的發展必將為飼料業帶來無限的商機,香港飼料業的發展將大有可為,於是毅然決定投資飼料業。
1964年,他創辦了屏山企業有限公司,在新界元朗興建占地6萬多平方英尺的屏山飼料廠。1965年建成正式投產。之所以選在元朗建廠,足因為當時香港所有禽畜場均在新界元朗-帶,方便銷售;再就是當時新界的地價非常便宜,每平方英尺儀港幣 1.5元。
陳偉南是屏山企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對於飼料廠的籌建、經營管理,抱着"不怕辛苦,只求成功"的行事宗旨,事無大小,樣樣親力親為。當時,到元朗興辦飼料廠,絕不足一件容易的事。偉南早年在港島創辦的星洲公司,是其商貿事業的大本營,且不說本來商務就十分繁忙,如今又得分身打理元朗飼料廠事務,增加了工作負荷,光足從港島到元朗來回一趟,就夠他受了。那時候從港島到元朗,只有一條公路,塞車是司空見慣的事。中午一時從港島開車出發,往往足黃昏時分才到達元朗。夏天,車上沒有空調,酷熱難耐。儘管如此艱辛,他堅持每周到元朗兩次。
當時的屏山飼料廠僅有十來個工人,在磨房裡把粟米、黃豆粕磨碎,再用篩篩成大、中、小飼料,完全是手工作業。60年代後期,中國內地輸港的禽畜越來越少,香港的飼養業越來越興旺,對飼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屏IU飼料廠的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偉南的聲望也越來越高。1970年,在他的倡議、發動、組織下,成立了香港粟米飼料進口商會,會員50多家,一致推舉主陳偉南任席,至今30年,深得會員愛戴支持,年年連選連任。
80年代初,市場上出現丁美國生產的飼料新品種一混合飼料。這種飼料營養價值高,用以飼養禽畜,生長快速,頗受農場主的青睞,但它價格太高,還不易為多數農場主所接納。在這節骨跟上,偉南又以其敏銳的眼光洞悉先擾,果斯決定馬上轉產,生產混合飼料。1983年初,他吸收世界先進生產技術,採用先進設備生產混合飼料,時產各種混合飼料40噸,以比美國混合飼料便宜得多的價格供應香港市場,同時經營添加劑,對香港禽畜飼養業的發展,對滿足市民副食品的需要,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國際飼料》雜誌曾撰文介紹:"屏山企業有限公司足亞洲最大的飼料企業之-",偉南也被港人稱譽為"飼料大王",成為港澳工商界的佼佼者。
1985年,屏山企業有限公司開始拓展中國內地業務,先在廣州合資創辦穗屏企業有限公司,興建大型現代化飼料廠。然後以穗屏的名義,不斷擴大投資,投資地點遍布河南、四川、江蘇、山東、湖南、江西等地,投資規模,則從大型飼料廠,延伸至農村小型飼料廠,投資方向,則從飼料廠,延伸至養雞場,還計劃興辦肉雞加工廠。十幾年來,屏山企業有限公司投入內地畜牧業的資金已達人民幣3億多元。
屏山企業有限公司除興建飼料廠生產飼料外,在貿易方面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屏山貿易部有選擇地代理全球著名供應商的優質產品,如日本曹達公司的蛋氨酸、日本協和公司的賴氨酸、德國大荷蘭人的雞舍設備、瑞士羅氏公司的維生素、美國默沙東大藥廠的動物保健品、加拿大最大膽鹼生產商慶豐公司的產品等,近幾年還與日本國內貿易額最大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合資成立了屏山發展(中國)有限公司,為中國提供日本優質產品。代理經銷的產品,主要有農場設備、飼料生產設備、飼料原料、動物保健品、家禽種苗、食品和農藥等幾大類。
屏山企業有限公司基本上屬於家族式的企業,有其"以人為本"的獨特管理方式。美國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企業足人的群體,企業的活動就是人的活動。人的群體必須建立在共同的信念之上,必須把人凝聚在共同原則周圍。不然的話,企業就會癱瘓,不能活動,不能夠要求它的成員努力工作。"屏山企業人群的共同信念,人群的凝聚力和工作的驅動力,靠的是對人的關心、愛護、尊重、信任和培養。偉南對待屏山的夥計,就像對待自己的兄弟,子女一樣,幾十年來,沒有限定年齡退休,更沒有解僱一個夥計。屏山公司飼料廠經理林煥城先生就說:"陳先生對夥計如對自己的子侄,從來不罵夥計一聲。年老者,沒叫他退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量力而做。不做,也照樣發給工資,主動提出退休的,工資照發。平時,夥計有困難,陳先生總是雪中送炭 幫助解決 夥計生病沒有上班,他就主動打電話向問病情、有何困難,叮囑養奸病才來上班。有一司機因病住院,偉南多次到醫院看望。司機不幸病逝,遺下兩個兒子尚在讀書,經濟有困難,偉南一直資助他們到完成學業。有一夥計腹部生瘤人院治療,偉南一得知情況,便主動給送去20萬元,資助其治療,工資福利照發。"誰進入屏山,就像來到自己的家,有歸屬感、安全感、希望感。正是屏山夥計一條心的集體主義精神,使屏山充滿活力,運轉順暢,保持高效。
人所共知,經商是要賺錢的,經商賺不了錢,就不是有本事的商人。但賺錢的路數各有不同,有的靠詐騙,有的靠運氣,有的靠權勢,有的靠冒險,有的靠誠信。偉南靠的是一勤二誠三信。發了財有了錢,如何對待錢,又是千姿百態。有的是飽食思淫慾,隨意揮霍,過奢侈的生活;有的認為辛苦半生,應該享樂半世,錢有了,不干廠,告老還鄉享清福;再有的足財大氣粗,仗錢壓人;有的卻足有了錢,便開拓發展更大的事業,造福社會,造福人類。在香港奮鬥f50多年的陳偉南,在80年代初,雖不足香港潮商巨富,但也已堪稱富翁了。這時的他,在想些什麼呢?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事業有成圖發展。
偉南審時度勢,於60年代中期在香港興辦飼料工業,發展實業。不久,內地"革命"不斷高漲,生產卻徘徊不前。1966年夏天,"橫掃-切牛鬼蛇神"的旋風席捲全國。十年橫掃直掃,神州大地被掃得一乾二淨,尤其足禽畜肉類市場,更是乾乾淨淨。沒有魚蝦,沒有雞鵝鴨,豬肉店的豬砧,早晨八九點鐘,便乾淨得可置席安睡。廣深鐵路線,也難以聞到列車散發出來的禽畜糞臭味。一向依賴內地禽畜進口的香港,不得不自力更生,扶持發展禽畜業。偉南在回顧這段往事時,不無興奮地說:"當時,香港政府漁農處對發展本港的農副禽畜飼養業比較重視,採取了扶植鼓勵的政策,實行過一些有效的措施。如在資助發展新界農場,為各種禽畜場解決投資資金而提供優惠貸款之同時,又積極協助各類豬場、雞場、鴨場、鴿場、漁場大力引進外國的優良品種,遂使香港本地的各類禽畜場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發展蓬勃。而水漲船高,伴隨着這個時期香港整個農副禽畜飼養業的興旺,直接帶動了香港整個飼料業的發展,出現了香港飼料業發展歷史上最旺盛的黃金時代。"(見《香港潮州商會成立七十周年紀念特刊》)屏山企、業的創建,正當其時,生意做得火紅,源滾滾,為促進香港地區豬、雞、鴨等各類禽畜肉類、蛋類的產量、質量的提高和改善,為滿足香港市民副食品的需要,發揮了積極作用。
陳偉南 |
隨着生意的興隆資本日益雄厚,生產將可大大發展。但是,日有陰晴,月有圓缺,星移斗轉,到了80年代中,由於地價猛漲,工價提高,內地禽畜肉類輸港口增,香港飼養業日趨萎縮,從而導致飼料業的不景氣。此時的偉南,事業已有成,年已過花甲,本可急流勇退,偃旗班師,享受天倫、山林之樂。可在他的人生哲學字典里,根本就沒有"退休"二字。活到老乾到老,活-天干一天,才是他對待人生的態度。他認為,能在不利之時,發據有利之機,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機會,鞏固事業,繼續發展事業,才能真正顯示出英雄的本色。
他積極搜集各方信息,分析商情,認定香港飼料業走下坡路的趨勢不可逆轉。在這種情勢下,能精心經營,守住屏山原有的規模,就算是很有本事了,遑論發展。後來,新界六、七家飼料廠紛紛關門,只剩兩家的事實證明,偉南的預見足卓識的。在此遠見卓以的基礎土,他認為飼料業的前途在於走出香港。
其實,立足香港,放眼內地,早就是偉南創業發展的思想。50年代初期,他在香港從事雜糧橡膠類的貿易,當西方國家對中國內地實行經濟封鎖之時,就與許多香港商人一起,千方百計衝破禁運的鐵網,輸出內地急需的橡膠等貨物,輸人內地待出口的土產。他從50年代到60年代中,每年都到廣州參加交易會。60年代中期,偉南在香港興辦飼料加工生產企業,生產各種優質飼料,兩斤的飼料便可使雞增重一斤,而他清楚知道,內地許多地方卻仍處於"斤雞斗米"的落後飼養狀態。他常常想,如果能把優質飼料推向內地市場,既可使事業發展壯大,又可促進內地飼養業的提高和發展。但由於世人皆知的原因,在"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環境下,他報國無門,整整十幾年沒有到廣州參加交易會。
偉南與內地隔絕年久 對全國飼料業知之不多 由於地緣關係 以及事業發展的責任心 對廣東、廣州的情況 卻足大體知道的。廣東省在 50年代,每年生雞產量達5000多萬隻 到60、70年代,人口激增,雞的產量卻連年下降 年產僅有4000萬隻 直到S0年代初,才迅速上升到1.4億隻 塢的產量猛增 但飼料業仍很落後 廣大農村仍普遍採用碎米、番薯、米糠餵雞豬的傳統方式 只有廣州、深圳建立了大型雞場 採用混合飼料飼養 而廣州只有設在員村的一家採用匈牙利陳舊設備的飼料廠 廣州地區的混合飼料主要靠商業部門從外地進口配給 數量少 質量也不高 這一串串的數字 一般讀者會感到枯燥無味,偉南卻覺得其味無窮 令他的腦細胞全都興奮雀躍了起來 他深切意識到飼料事業發展有路 宏圖大展有望。
陳偉南講話聲調不高 節奏也緩慢 一句-句 親切平順但行動起來 快如閃電 想准就於。商場幾十年的生涯 使他深知時不我待的嚴酷事實 便當機立斷 採取主動 利用時機,向廣州開拓新市場 1983年,當一些外商對內地乍暖還寒的改革春天還存有戒心之際,他已信心十足 一馬當先 派出夥計到廣州聯繫客戶 尋找飼料銷售渠道 邀請廣州市畜牧獸醫學會常務理事米肖雄高級畜牧師赴港 參觀考察屏山飼料廠 以便開拓飼料事業新領域。
1984年春節除夕的爆竹聲仍在羊城上空迴響,朱肖雄一大早就興沖衝去找剛被任命為廣州市畜牧總公司經理的市農業局副局長溫文,沒有拜年的禮節,沒有客套的寒暄,見面就問:"老溫,香港屏山老闆請我去考察 ,你想不想去?"突如其來的信息,使溫文心頭突突的,幸得對赴香港考察的事,曾經想過,便隨口以肯定的語氣回答:"正在想去!"可是他馬上又有所疑慮,反問一聲:"旅費怎辦?"問聲未了,朱肖雄馬上接話,顯得很興奮地說:"他們全包了!"
溫文聞言,心裡甜滋滋的,樂不可支,他樂的不是香港七日游,樂的是多年夙願的實現有望,樂的是眼前愁雲大概可以撥開。1947年,溫文考進廣西大學農學院,1949年投筆從戎,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後在廣州日報社工作。1953年為加快國民經濟建設 許多專業人員"歸隊"干回本行,溫文也"歸隊" 在廣州市郊區、廣州市農業部門任職,直至擔任市農業局副局長,一直負責管理畜牧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市農業局得風氣之先,在市人民政府領導下,進行農畜分開的改革,決定組建廣州市畜牧總公司,自行經營,自負盈虧,溫文走馬上任,卻是憂喜參半,說得準確些,是憂多喜少。因為公司成立了,資金卻奇缺,其他物質設施也很差,市政府給廠3萬元開辦費,市農業局借給3間房子、1輛小汽車,僅此而已。
資金少,基礎差,公司怎麼辦?從何處着手?過去當副局長抓畜牧業,在那"大割尾巴"的年代,沒有什麼可以抓,也不敢抓,不外是下鄉調查,寫個總結上報完事。如今自主權有了,擔子也重了,稍有失誤,不但事業無成,公司數十名職工也都得去喝西北風。公司該做什麼?溫文不得不考慮周詳,他根據多年的實踐,參照外國發展畜牧業的先進經驗,認為畜牧業發展的基礎在於飼料。近幾年,廣州畜牧業略有起色,引進了不少良種, 繁殖技術和防疫治病技術也大有提高,惟有飼料工業發展十分緩慢。因此,他心裡有譜,公司成立了,首先應抓飼料。不過,如何抓呢?仍足茫然。在這焦急、心裡無譜的情況下,聽到能到香港考察飼料工業的消息,怎不高興呢!他馬上與朱肖雄研究,決定再邀市農業局高級工程師廖焰國、組成赴港考察團。名單很快由朱肖雄告知香港屏山企業有限公司。
屏山董事長陳偉南對這次邀請相當重視,準備工作密鑼緊鼓。3月底,即正式發出邀請溫文等3人赴港考察的請柬。4月初,陳偉南在中斷參加廣交會十多年之後,又重新到穗參加交易會。他下榻愛群大廈,忙於赴會洽談生意,了解行情,忙於邀請十幾年前在交易會結識的老朋友,促膝談心,打聽市情,又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打電話約溫文等到愛群大廈會面,特地詢問赴港手續辦得如何?還需要什麼幫忙?溫文快人快語,還未走出大廈,便對同伴說:"陳老闆很實在,沒有架子。"
7月底,溫文等人辦完赴港手續。8月初起程,陳偉南安排他們遊覽香港名勝,參觀市容。先進的通訊設施,先進的地鐵設備、雄偉壯觀的紅碪體育館、車流不息的海底隧道、奇趣橫生的海洋公園都令他們耳目一新 ,而最令他們難忘的是陳偉南董事長親自陪他們到新界元朗參觀屏山飼料廠,對整個生產設施、生產流程、飼種種類、不同品種的不同用途,都作了詳盡的介紹。
人物成就
在潮汕三市,陳偉南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而在香港,他亦是百多萬潮籍鄉親的傑出代表。他曾出任多個社團要職:香港屏山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廣州市德屏企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創會主席、香港潮州商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潮安同鄉會永遠榮譽會長、潮汕三市政協香港委員聯誼會會長、廣州外商投資商會創會會長、政協汕頭市委員會名譽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並組建了最具代表性的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他獲得香港政府頒授銅紫荊勳章。在穗港澳及東南亞乃至國際潮團,他亦具有良好的口碑及影響力,還獲" 廣州、汕頭、潮州、揭陽四市的榮譽市民"稱號。
這位年過九旬的香港實業家 長年累月地來往於香港、潮汕之間 至今 已有16年 他如此勞碌奔波是到潮汕做生意賺錢發財的目的是為促進、加快潮汕家鄉兩個文明建設"散財"來的。
他的座右銘是: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事業的成功在於努力。
他踏足香港投身於商海年僅18歲, 60年來嘗盡人間辛酸苦辣的滋味, 由於自己的努力拚搏,終於事業有成。
他對故鄉祖國一往情深,16年來為了鄉國繁榮富強、文教昌盛,捐資款額已達1億元之多。潮汕幹部群眾對他的義舉無不讚不絕口,對他無不崇敬欽佩。
報效祖國
概述
陳偉南先生愛國愛鄉、熱心公益,從1985年至2007年捐贈款超1億元人民幣[3]。捐贈項目包括:潮安寶山中學、沙溪衛生院、沙二小學、幼兒園、市體育館、韓山師院多個項目、村道、施醫贈藥、醫療及教育基金、饒宗頤學術館、廣濟橋維修工程、潮安縣人民醫院、還有獎教獎學金、寶山中學教學樓、血庫、助困學生、碧利斯救災、還有金星獎等等。
2008年1月1日至9月10日陳偉南先生又捐給國內各界善款1200萬多元。其中潮汕三市慈善款270萬元、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基金會200萬元、潮安沙溪鎮聯合中學100萬元、潮安縣寶山中學80萬元、潮州市薪火文化公益促進會50萬元、廣東省僑心慈善基金會30萬元、饒宗頤學術館之友會30萬港幣、揭陽市紅十字會30萬港幣、潮州市教育局"金銀星"獎學金20萬元、潮州市奧運冠軍林躍10萬元等。
翔實
1984年秋,陳偉南把已醞釀成熟的意向透露給老朋友龍天桂,並諮詢他的意見。說來也巧,其時,適逢廣州市農委楊豐副主任赴香港考察,認識龍天桂,龍天桂把陳偉南擬在廣州合資辦企業建飼料廠的意向告訴楊豐。楊豐回到廣州,立即把這一信息傳給溫文。正在日思夜想如何辦廠的溫文,一聽此信息,親自寫信給龍天桂,表示樂意合作在廣州興辦飼料廠。龍天桂收到信,即刻交給陳偉南。陳偉南看完信,很高興地說:"溫文,我見過。干吧!"廣溫文一接到陳偉南樂意與廣州市畜牧總公司合作的傳話,馬上策劃商談事宜:一面發柬香港,邀請陳偉南先生於11月間到廣州商談,一面組織班子,起草合資辦企業的方案。
陳偉南 |
羊城的11月,秋風送爽,格外宜人。走出廣州火車站的香港屏山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偉南先生,年已六十有五,卻是容光煥發,精力充沛,看上去像足五十開外的中年人,臉上架着一副金色窄框眼鏡,笑眯眯的,分外親切和藹。他步履輕鬆,濃眉舒展,顯示着心情的無比舒暢。因為他對飼料廠建成什麼樣子?如何合作?在合作過程中自己該做什麼?如何做?早已成竹在胸,對商談的順利和成功充滿自信。
在中國大酒店,陳偉南迎接前來商談的穗方人員溫文、梁悅炎、徐伯希等人,幾句問好便進入正題。他直截了當很誠摯地說:"內地畜牧業還不發達,飼料工業現代化是畜牧業現代化的基礎。我想來廣州投資發展飼料工業,不是為了賺錢壯大家財,主要目的是發展飼料事業,在有生之年,用自己長期從事飼料工業的經驗,為促進祖國畜牧業的現代化作些微薄的貢獻。"出自肺腑之言,來自他熾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但他沒有動情,沒有激昂,語調平和親切,卻富有感人的魅力,創造了一個非常融洽和諧的商談氛圍。溫文以誠回應,把公司初創、渴望興建現代化飼料廠,雖有地利,卻缺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的內情坦誠相告。由於坦誠相見,志同道合,便一拍即合,決定合資創辦企業,興建飼料廠,隨之轉入辦廠規模、資金、廠址、管理等方面的洽淡。在這方面,偉南有豐富的經驗,又是投資者,本可一套套地講, 一條條地說,但一貫想事周全、做事細心的偉南想,我的企業、工廠,溫文已看過,我的經驗是在香港的經驗,不能完全照搬到廣州。他請溫文等人根據內地以及廣州的實際情況提出具體方案,再根據自己的經驗、設想表示同意,或提出修改意見,就這樣,洽談極為順利,只短短一天的聚會商談,便大功告成,於11月23日達成了協議,草簽了合作興辦現代化飼料廠的意向書。
偉南商談成功返港不久,內地傳出令他更加振奮的消息,國家經委制定了迅速發展全國飼料工業的綱要 (全國飼料工業發展綱要),強調飼料工業是發展飼養業的基礎,明確提出發展的目標:1990年前主要足打好基礎,創造條件;以後要健全飼料工業體系,使飼料工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計劃到1990年配、混合飼料產量占精飼料總量的比重由現在的10%提高到 40%至50%,2000年,要達到70%至 80%。 綱要還提出要採用先進工藝設備裝備飼料工業,要採取研製改造和引進相結合的辦法,加速飼料工業現代化。綱要給他很大的啟示和鼓舞,他不僅看到了事業發展有望,報國有門的曙光,而且深深感到光明前途就在眼前。他決心加快步伐, 1985年新年伊始 ,1月3日便匆匆趕赴廣州,察看了廠址,正式簽訂了合資辦廠的合同和章程:香港屏山企業有限公司與廣州市畜牧總公司各投資人民幣 550萬元,成立穗屏企業有限公司,在廣州市北郊飛來嶺下興建一家具有 80年代先進水平的現代化飼料廠,溫文任穗屏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偉南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後由陳幼南接任總經理。
合作辦企業建工廠的合同簽訂了,那還只是紙上的東西,要將它變成現實,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更何況,只有簽合同的兩方同步走路,才能到達終點。一方走,一方不走,難以到達。一方快,一方慢,也會延長到達的時間。更不要說一方走,一方有意無意設置障礙了。有幸的是雙方都希望走快些,都懷着為對方創造走快些的條件和氛圍的真摯誠意。工廠要有合適的地點、地皮,穗方積極提供;要有資金,可穗方要向銀行貸款,也非一朝一夕就能辦到。偉南毫不計較,購買機器設備資金幾乎全由他先墊。陳偉南在香港有繁忙的業務要處理,有眾多社團活動要參加,可他為了使穗屏廠早日誕生,從工廠破土動工之日起便以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傾注進去,當時穗方考慮到陳先生年近古稀,在香港住慣舒適樓房,而工廠基地不僅吃住條件差,環境也不好,於是,為他在市內大酒店訂下房間,供他住宿。偉南辭謝穗方的盛情,偉南想真誠合作的真誠不是抽象的概念,應有實際的內容,應有所行動。真誠就應該相信對方,尊重別人,無私為對方排憂解難,多做貢獻,使飼料廠子日建成。
經過雙方幾個月緊張而默契的籌備,建廠條件已經具備,由於當時實行改革開放時間不長,廣州市有關部門思想還不夠解放,小外合資辦廠的手續繁多,經多方奔走蓋了22個公章,最後報到廣州市計委。市計委主管部門看了後說:按政策規定,合資企業的產品必須50%出口,你們的飼料產品上要在內地銷售,合資企業外匯不能平衡。因此,這個項目不能批。陳偉南先生出面說:"就是因為內地畜牧業生產需要大量的飼料供應,我才來投資設廠。合資企業日後賺了錢,我也不拿外匯,繼續留在內地發展。"說的雖然在理,但有違政策規定,還足不行。廣州市畜牧總公司的卜級市情,卻誠懇地謝絕廠。他嫌住市內距丁地太遠,往返浪費時間,晚上又不能"加班",便住在土地近旁向畜牧研究所借來的簡陋宿舍。偉南年輕時,虎虎有生氣,日干夜做,身體幾乎累垮。經表弟許世元勸告,參加晨運,鍛煉身體,儘量使生活節奏規律化。20多年來,他-直注意勞逸結合,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這次來到飛農委知道後,表示願意作擔保,也不行。最後,陳偉南先生和溫文等反覆研究商量解決辦法。結果是先在合同上寫上50%的產品十口以符合政策再說。這樣,外匯可以"平衡"了,市計委也就批准了,蓋上了最後的第 23個公章,合資辦廠的合同正式生效便於1985年3月2日舉行建廠工程奠基典禮,6月1日正式破土動工。廣州北郊的飛來嶺山巒起伏,三峰聳峙,宛如筆架,山不甚高,沒有雄偉之態,但草青樹綠,山勢蜿蜒,頗有婀娜秀麗之姿。山下曾經熱鬧過。1979年,曾擬在這裡與澳人利亞合辦雞場,可是,土地平整了,外商卻不來了,如今雖有-座畜牧研究所的建築物,周圍大塊土地卻足荒地,雜草叢生,蛇鼠出沒。穗屏飼料廠就要在這裡誕生、騰磕。宋嶺下,卻完全打破了多年養成的生活規律。他一到廣州便直奔工廠,白天下工地,晚上與負責人研究問題,布置工作,時常工作到深夜,有如兼程急行軍,一天一夜只作一個白天用。
廣州的名勝古蹟他從未涉足。他經驗豐富,指揮有方,又虛心聽取意見,凡事精益求精。職工們都很喜歡和他在一起,稱他為"陳老闆"。
進口生產設備是頭等大事。雙方商定,購買的設備應該足價格合理,性能先進。穗方人員對於怎樣的設備算先進,哪裡有性能先進價格又便宜的設備,腦子裡幾乎足空白的。他們完全信賴陳老闆,購買設備之事,委託陳老闆一手包辦。偉南依仗他對各目飼料生產設備的熟悉,出於對穗屏愛心,非常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溫文董事長一談到這件事,就神采飛揚,喜不自禁,把它作為飼料廠的光榮史來誇耀。他不知對多少人談了多少次,可還足覺得未能完全表達出對陳老闆感激敬仰之情。他幾乎逢人就講"陳老闆,真是我們合作的好夥伴。他長期從事飼料工業,有豐富經驗,有技術,有資金,更重要的足他有愛國愛鄉的熱忱,有無私的奉獻精 。合作以來,他一直堅持'事業第一,信譽第一' ,為保證穗屏企業投資設備的先進性, 他堅持'貨比三家',從世界各地篩選一批當代一流的設備,擇優選購了瑞士的主機、德國的鍋爐、英國的發電機、日本的電子磅、美國的圓筒倉、瑞典的化驗儀器,凡能從國內購買的原材料,就在國內購買,凡可以在香港加工製造的,就在香港找人加工製造,儘量節約投資,如自動控制儀,若在美國購買,需6萬美元,他在香港加工製造,僅需4萬港元,性能一樣好。所以,總設備費投資比原計劃節約三分之一以上。"
廠房就要完工,機器設備陸續運到,穗方籌集資金碰上國家壓縮貸款,出現了不少困難,按合同規定是對等投資,可偉南只一心盼望快些把廠建成投產,對穗方籌款的不順暢,毫不計較。當幾年後,穗屏生產蒸蒸日上時,偉南有一次才跟廠長鄺英耀開玩笑說:"阿鄺,如果我不想早點為祖國做點事,如果不是被溫總的誠懇所感動,我怎會跟你們這麼窮的公司合作辦廠呢?我當時跟你們還不熟悉啊!我只憑大家合作得來,有誠意,信得過你們。對投資多少,誰先誰後也就不計較了。"偉南為了事業,為了祖國繁榮昌盛,就是有這樣偉大而像南天一樣廣闊的胸懷,不過剛成立的市畜牧總公司雖然較窮,卻也窮得有義氣、有豪氣。當穗屏正式投產一年便收回大部分投資成本,按合同規定準備對等分紅時,主動放棄外匯分紅,提議將賺得的外匯分給港方,偉南早就說過,來穗投資不是為了發家財,而是為了發展事業,支援祖國現代化建設,聽了穗方的建議,非常感動,即積極提議:雙方暫不分紅,將盈利部分用於公司擴大再生產 興建穗屏飼料二廠和濃縮飼料廠。
賀詞
陳偉南
亂世修城,盛世修志;官方修史,民間修譜。史、志、譜均屬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族譜(族史),形成於封建社會,雖帶有一定封建家族色彩,但不能以狄隘之宗族觀念視之。因敬祖愛家與愛國可 並行不悖;了解本姓本族歷史也能與學習祖國的歷史相得益彰。
族譜(族史)除包含一定民族文化外,尚可起對史與志佐證、校補作用。通過對姓氏典型人物之活動、民風習俗、遷徙拓展史跡,可從中了解中國社會縮影及祖國歷史演進。
姓氏歷史、家庭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正因有各姓氏各宗族對氏族有決定意義之人物、要事、大事,歷代詳予記載,自占迄今,中國歷史和文化才能如此衍派繁盛,豐富多采。
通過探索姓氏族史,從而了解中華民族繁衍發展過程及各歷史時期之民族矛盾、社會動盪、朝代興替,對中國歷史社會發展之影響。
由此可見,推功對族譜(族史)的研究利用,足具有其重要意義。
陳偉南 |
陳氏族史,自陳氏太始祖胡公滿,受周武下封國於陳,厥後子孫,以國為姓,繁衍興盛,成為國之大姓。陳氏族史,歷吐久遠,徙遷靡定。或蕃播中原、或卜築吳越、或衍居八閩、或南移贛粵,椒聊遠條,分布至廣,千流百派,史料浩瀚。後代子孫,對上祖支分派別,分衍宗系,多有不得而考者。探源、問代,有失之經緯,查考校核,實亦難哉!
《陳氏古巷孝思堂族譜》是一部相對獨立的地方支譜,也足潮州陳氏族譜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編的《陳氏占巷孝思堂族譜》告竣,搶救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同時,在體例、版式、資料、文獻等方面,於繼承榷合的從礎上,作了大膽的創新,增加了圖文並茂的文獻影像,做到了"傳承"與"創新"相統一。
新編修的《陳氏古巷孝思堂族譜》,將古巷陳氏精英業績、史跡予以介紹,俾以祖賢達之雅德高風為典範,前輩英烈之忠貞偉業作楷模,而激發後代奮進精神,為祖國繁榮作出貢獻。此乃為光前裕後,繼往開來之善意也!
《陳氏古巷孝思堂族譜出版紀念特刊》緬懷先人,回顧歷史,激勵後人,其意至善,其旨至明,殊堪嘉贊!
謹此為《陳氏古巷孝思堂族譜出版紀念特刊》首發之賀!
二O一二年一月二日於潮州
祖籍簡介
清朝末年,潮州府城西南17公里處,有個海陽縣管轄下的沙溪村(今為潮州市潮安區沙溪鎮沙溪二村),東鄰金石,西接揭陽,南傍桑浦山,北通浮洋,全村地勢東高西低,地多卻很貧瘠,屬於"三日無雨旱災來,一朝下雨水成災"的"靠天田" ,儘管農民日出而作,日入才歸,經濟仍然落後,老百姓長期過着困苦的生活。
村里卻有戶溫飽不成問題的殷實人家,家主姓陳名映山,他小時與其他農民一樣,勤耕力作,仍是缺衣少食:但他又有與一般農民不同的地方,生活終於慢慢地解困,以至有所積蓄,建了座"四點金"大宅,名為"大夫第" ,傍宅一排房子闢作讀書休息處,門頂書有"綠楊深處"四字,大概是取唐代詩人劉長卿"舊浦滿來移渡口,垂楊深處有人家"的詩句,但把"垂"字改為"綠"字,顯得更加春意盎然,生氣勃勃。自此,鄉里人便都尊稱陳映山為綠楊公。
綠楊公有三個兒子,長子陳羅川,次子陳同川,小兒陳大川。他帶領三個兒子起早摸黑日耕夜作。潮汕農村有個習俗,每鄉每村都有一兩個閒間,夜夜三五成群、八九一堆,在昏黃的油燈下,飲工夫茶,牽弦唱曲,說說《三國》《水滸》,談淡村中近日見聞,也講講粗心人把"何瑞奇醫科"讀為"阿端哥醬料"之類的笑話。白天下雨,或懶得下地,也常跑到閒間閒聊,陳氏父子卻無心、也無時間去享受這種清閒文化,他們日間下地,夜晚搞搞副業,以勤務農,以仁處事,以禮待人。農閒則讀書寫字,頗有"鄒魯"儒家文化的遺風。不過,沙溪雖說是海陽平原地區的偏僻山村,畢竟距離府城、汕頭都很近,僅有十來公里,仍是海濱。這海濱的府城自唐宋以來,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海外貿易已漸漸發達、繁榮起來,明清時代,更是盛極一時。潮州商人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1861午汕頭開埠後,商貿也很快發展,成了一個熱鬧繁榮的商業城市。陳映山與一般農民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雖生活在交通不便的窮鄉僻壤,卻不滿足於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封閉式小農生活。他敢於沾海濱人文精神的光,呼吸海濱濃厚的商業氣息,他勤勞收穫多,又省用儉食,便把剩餘的農產品拿去出賣,手頭有了錢,又於收穫季節乘低價收購農產品,等待高價時再拿去府城、汕頭出賣,或等待巨商宋收購,於是 生活寬裕,家底漸漸地厚了起來。
綠楊公的二兒子陳同川沒有子嗣,大兒子陳羅川便把排行第三的兒子陳春圃過繼給陳同川。陳春圃便是陳偉南的父親,陳羅川兄弟三人和睦相親,承繼父業,以務農兼做小生意為生,他們待人厚道,崇奉耕讀。這一家有田地數十畝,勤耕力作,宅第辟有"醉經書室",農余讀書寫字,成了習以為常的家風,陳春圃也讀過幾年私塾,雖以務農為業,也很喜歡到書室坐坐,看看書,他為人嚴謹,不苟言笑,對待子女既嚴肅又嚴格。
陳春圃於民國初年結婚,幾年之內,有了一男-女。1918年,妻子懷孕。添丁發財,是鄉下農民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綠楊深處又將添加新丁,長出新綠,陳家上下無不眉開眼笑 。1919年2月18日(己未年正月十八日),綠楊深處又一男嬰呱呱墜地,陳春圃為其取名鴻志,後來入學讀書,學堂的先生又為其取字國憲,到香港之後改名偉南。
短短几十年,綠楊公屬下子孫成群,已有數十人,綠楊家族丁是旺了,隨着人口的增加,花費也大增,自綠楊公去世之後,綠楊家的財富再沒有什麼發展,甚至呈下降趨勢,但其誠實勤耕力作的家風卻繼續承傳下來 並且發揚光大。
視頻
陳偉南先生壽宴片 2016年12月26日發布
愛國港商陳偉南回望百歲人生:從「窮小子」到實業家-大潮社TV分享潮汕視頻! 2022年11月1日發布
參考來源
- ↑ 愛國港商陳偉南回望百歲人生:從「窮小子」到實業家 ,百度, 2022-11-05
- ↑ 傑出潮商陳偉南:我有1塊錢,會把5毛錢捐給家鄉 ,大潮社
- ↑ 這位「天頂有星」的潮汕老人,今年105歲了! ,天下潮商傳媒, 202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