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的故事(張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鞋的故事》是中國當代作家張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鞋的故事
我到樓下扔垃圾,看到垃圾箱裡不知誰家扔了很多鞋,大約有幾十雙吧!那些鞋呀,大都是半成新的,八成新的,還有沒穿過的;老人的、年輕人的、小孩的都有。都是因為穿的時間長了,日久生厭了,或是牌子老了怕丟面子就扔掉的,並不是因為穿破了,不能再穿了才扔掉。我看着很心疼,隨便撿了幾雙大人穿的,本以為刷乾淨了留着自己穿。可是讓兒子看到了,被兒子凶了一頓,只好原物送回垃圾箱。可憐這些鞋呀,都還沒有完成使命——就死於非命了。看着這些半路被拋棄的鞋,我想了很多,也想起了不少關於鞋的故事。 現在物質生活富裕了,商店裡、超市里什麼鞋都有。名牌的、普通牌的,什麼牌子的鞋都有。中國人也有錢了,想買什麼鞋就有什麼鞋。可是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過去中國人只穿手工做的布鞋。
布鞋有「千層底」的,有「一裹粘」的。
「千層底」就是把做鞋底的袼褙用切底刀子切割整齊,再把做鞋底的每一層袼褙都用一層白布包邊,然後把這些包了白邊的袼褙一層一層的疊在一起,用麻線一針一針的納起來做成鞋底,這就是「千層底」;「一裹粘」的就是把一層一層的袼褙疊起來統一包上一層白布邊,然後也用麻線一針一針的納起來做成鞋底,這就是「一裹粘」的鞋底。有了鞋底還要選一塊鞋面布,鞋面布比着鞋樣子剪好了在裡邊貼上鞋裡,在鞋裡和鞋面之間再加上一層袼褙,然後用黑線把鞋面和鞋裡還有這層袼褙納起來做成鞋幫子。如果是做棉鞋,就在鞋面和鞋裡之間加上一層棉絮做成棉鞋幫子。然後把鞋幫子用棉線鞝在鞋底子上就做成了布鞋。布鞋有明鞝的,有暗鞝的(也叫里鞝)。明鞝的就是把棉線鞝在鞋幫子外面,暗鞝的就是把棉線鞝在鞋幫子裡面。這有什麼區別呢?舉例子說吧,待嫁的閨女給新郎做鞋,絕對是要明鞝的,鞋底子也必須是千層底的。明鞝的鞋幫子也要包上一層白布邊,這樣就和白色的千層底融成一個整體。穿在腳上比暗鞝鞋幫子的要體面多了。
這種鞋就是中國傳統的布鞋,也就是電影「渡江偵察記」上老班長說的粗針大麻線的布鞋。但是這種最經濟實惠的布鞋也不是人人都穿的起的。
兩萬五千里長征的時候,紅軍沒有布鞋穿就打草鞋穿,草鞋主要是用蒲草編的,也有用其他草擰成繩編的,草鞋原料好找,但是不耐穿,走一天路得換好幾雙草鞋;慶海四大爺當過兵,曾經跟着解放大軍轉戰大江南北,他就會編草鞋。不過解放後他就不編草鞋了,他用編草鞋的辦法用棉線編成鞋幫子鞝在鞋底子上做布鞋,也很好穿。他家的孩子都穿過他用棉線編的布鞋。
1935年5月28日早晨紅一軍團紅四團接到上級29日早晨奪取瀘定橋的命令,20多個小時要走240里地。飛奪瀘定橋的路上,天下着大雨,泥濘的山路把戰士們的鞋磨破了。破的不跟腳了,還耽誤走路,又沒有新鞋穿,戰士們乾脆把破鞋扔掉,赤着腳趕路。泥濘的山路磨的戰士們的腳起了血泡,路上的沙粒擱的他們的腳流血,這個時候戰士們誰不想有雙跟腳的布鞋呢?可是戰士們誰也顧不了這些。終於在29日早晨6點鐘趕到了瀘定橋,激戰兩個小時奪下了瀘定橋。
肥城市湖屯鎮一個老人,長得身高馬大,可就是家裡太窮了,做不起鞋。小時光腳丫,大了就撿人家不穿了的破鞋穿。可是他的腳太大了,沒有一雙適合他穿的鞋。再大的鞋叫他穿上一撐就爛了。氣的他拿起鍘刀來,把腳放到鍘墩上,狠心鍘去了自己的腳指頭。當時他就暈過去了,幸虧有人救了他,才不致死於非命。可是從此他就成了殘疾人,走路往前傾斜,站立也不穩。事情已經過去幾十年了,那方圓幾十里內的人都還經常講這個沒鞋穿的慘劇。
我本家二大爺,18歲就跟着平陰縣第四區小隊在家鄉的北山里打鬼子。可是家裡窮做不起鞋,經常穿着破鞋在山裡跑。有一天我奶奶吃了早飯出門看見我二大爺流着眼淚從家裡出來往北走。我奶奶問他母親我二奶奶說:「二嫂,小二哭的麼呀?」二奶奶心疼的流着淚說:「鞋破了,昨天晚上家來穿鞋,我還沒錢買鞋面布呢,怎麼做鞋呀?唉!唉!唉!」二奶奶連聲嘆氣。我奶奶看着二大爺腳上穿的鞋,前邊露着腳指頭,後面露着腳後跟。這鞋別說在山裡打鬼子,就是在平路上也實在不能穿了。就說:「小二,別哭了,我剛給你兄弟做上了一雙新鞋,他穿着較大點,你穿正合適。」我大爺穿上我父親的新鞋打鬼子去了。後來我大爺做了解放軍的將軍,每次家來探親還經常提起這事。
事無獨有偶。我19歲那年,生產隊裡點名讓我到很遠的地方去挖河。頭天接到通知,第二天就得走,我腳上的鞋也破了。兩隻鞋就剩腳腰裡的鞋底子還連在一起,其他地方都破了。早就該換鞋了,可是家裡沒有錢買鞋面布就一直拖着。可是這就要出遠門了,不能再拖了。我媽狠心賣了半簸箕地瓜幹才買了一尺鞋面布,熬了一黑夜,才給我做了一雙布鞋,讓我穿着去挖河了。半簸箕地瓜干在那時候並不值錢,可卻是全家5口人好幾天的口糧。
這雖然都是過去很多年的事了,可是每次想起來都還歷歷在目,猶如發生在昨天一樣。
現在買雙鞋很容易,只要有錢,到商店裡買什麼鞋都有;扔雙鞋也很容易,裝到方便袋裡從樓上提下來扔到垃圾箱裡就行。
可是有誰知道過去貧窮年月,穿雙鞋有多麼不容易呀!
誰計算過這一雙鞋從種棉花開始到做成鞋賣出去得花多少人力物力呀?吃飯也一樣,一碗麵條喝了半碗就不喝了,可是誰計算過這一碗麵條的小麥從種到收再到做成麵條,經過下種、澆水、除草、滅蟲、收割、磨麵、和面再到做成麵條等得經過多少程序,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呢?
現在生活富裕了,省食節用,物盡其用也是一種美德!
所以還是古人說得好:「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1]
作者簡介
張強,平陰縣安城鎮退休教師,中共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