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的故事(张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鞋的故事》是中国当代作家张强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鞋的故事
我到楼下扔垃圾,看到垃圾箱里不知谁家扔了很多鞋,大约有几十双吧!那些鞋呀,大都是半成新的,八成新的,还有没穿过的;老人的、年轻人的、小孩的都有。都是因为穿的时间长了,日久生厌了,或是牌子老了怕丢面子就扔掉的,并不是因为穿破了,不能再穿了才扔掉。我看着很心疼,随便捡了几双大人穿的,本以为刷干净了留着自己穿。可是让儿子看到了,被儿子凶了一顿,只好原物送回垃圾箱。可怜这些鞋呀,都还没有完成使命——就死于非命了。看着这些半路被抛弃的鞋,我想了很多,也想起了不少关于鞋的故事。 现在物质生活富裕了,商店里、超市里什么鞋都有。名牌的、普通牌的,什么牌子的鞋都有。中国人也有钱了,想买什么鞋就有什么鞋。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过去中国人只穿手工做的布鞋。
布鞋有“千层底”的,有“一裹粘”的。
“千层底”就是把做鞋底的袼褙用切底刀子切割整齐,再把做鞋底的每一层袼褙都用一层白布包边,然后把这些包了白边的袼褙一层一层的叠在一起,用麻线一针一针的纳起来做成鞋底,这就是“千层底”;“一裹粘”的就是把一层一层的袼褙叠起来统一包上一层白布边,然后也用麻线一针一针的纳起来做成鞋底,这就是“一裹粘”的鞋底。有了鞋底还要选一块鞋面布,鞋面布比着鞋样子剪好了在里边贴上鞋里,在鞋里和鞋面之间再加上一层袼褙,然后用黑线把鞋面和鞋里还有这层袼褙纳起来做成鞋帮子。如果是做棉鞋,就在鞋面和鞋里之间加上一层棉絮做成棉鞋帮子。然后把鞋帮子用棉线绱在鞋底子上就做成了布鞋。布鞋有明绱的,有暗绱的(也叫里绱)。明绱的就是把棉线绱在鞋帮子外面,暗绱的就是把棉线绱在鞋帮子里面。这有什么区别呢?举例子说吧,待嫁的闺女给新郎做鞋,绝对是要明绱的,鞋底子也必须是千层底的。明绱的鞋帮子也要包上一层白布边,这样就和白色的千层底融成一个整体。穿在脚上比暗绱鞋帮子的要体面多了。
这种鞋就是中国传统的布鞋,也就是电影“渡江侦察记”上老班长说的粗针大麻线的布鞋。但是这种最经济实惠的布鞋也不是人人都穿的起的。
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红军没有布鞋穿就打草鞋穿,草鞋主要是用蒲草编的,也有用其他草拧成绳编的,草鞋原料好找,但是不耐穿,走一天路得换好几双草鞋;庆海四大爷当过兵,曾经跟着解放大军转战大江南北,他就会编草鞋。不过解放后他就不编草鞋了,他用编草鞋的办法用棉线编成鞋帮子绱在鞋底子上做布鞋,也很好穿。他家的孩子都穿过他用棉线编的布鞋。
1935年5月28日早晨红一军团红四团接到上级29日早晨夺取泸定桥的命令,20多个小时要走240里地。飞夺泸定桥的路上,天下着大雨,泥泞的山路把战士们的鞋磨破了。破的不跟脚了,还耽误走路,又没有新鞋穿,战士们干脆把破鞋扔掉,赤着脚赶路。泥泞的山路磨的战士们的脚起了血泡,路上的沙粒搁的他们的脚流血,这个时候战士们谁不想有双跟脚的布鞋呢?可是战士们谁也顾不了这些。终于在29日早晨6点钟赶到了泸定桥,激战两个小时夺下了泸定桥。
肥城市湖屯镇一个老人,长得身高马大,可就是家里太穷了,做不起鞋。小时光脚丫,大了就捡人家不穿了的破鞋穿。可是他的脚太大了,没有一双适合他穿的鞋。再大的鞋叫他穿上一撑就烂了。气的他拿起铡刀来,把脚放到铡墩上,狠心铡去了自己的脚指头。当时他就晕过去了,幸亏有人救了他,才不致死于非命。可是从此他就成了残疾人,走路往前倾斜,站立也不稳。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了,那方圆几十里内的人都还经常讲这个没鞋穿的惨剧。
我本家二大爷,18岁就跟着平阴县第四区小队在家乡的北山里打鬼子。可是家里穷做不起鞋,经常穿着破鞋在山里跑。有一天我奶奶吃了早饭出门看见我二大爷流着眼泪从家里出来往北走。我奶奶问他母亲我二奶奶说:“二嫂,小二哭的么呀?”二奶奶心疼的流着泪说:“鞋破了,昨天晚上家来穿鞋,我还没钱买鞋面布呢,怎么做鞋呀?唉!唉!唉!”二奶奶连声叹气。我奶奶看着二大爷脚上穿的鞋,前边露着脚指头,后面露着脚后跟。这鞋别说在山里打鬼子,就是在平路上也实在不能穿了。就说:“小二,别哭了,我刚给你兄弟做上了一双新鞋,他穿着较大点,你穿正合适。”我大爷穿上我父亲的新鞋打鬼子去了。后来我大爷做了解放军的将军,每次家来探亲还经常提起这事。
事无独有偶。我19岁那年,生产队里点名让我到很远的地方去挖河。头天接到通知,第二天就得走,我脚上的鞋也破了。两只鞋就剩脚腰里的鞋底子还连在一起,其他地方都破了。早就该换鞋了,可是家里没有钱买鞋面布就一直拖着。可是这就要出远门了,不能再拖了。我妈狠心卖了半簸箕地瓜干才买了一尺鞋面布,熬了一黑夜,才给我做了一双布鞋,让我穿着去挖河了。半簸箕地瓜干在那时候并不值钱,可却是全家5口人好几天的口粮。
这虽然都是过去很多年的事了,可是每次想起来都还历历在目,犹如发生在昨天一样。
现在买双鞋很容易,只要有钱,到商店里买什么鞋都有;扔双鞋也很容易,装到方便袋里从楼上提下来扔到垃圾箱里就行。
可是有谁知道过去贫穷年月,穿双鞋有多么不容易呀!
谁计算过这一双鞋从种棉花开始到做成鞋卖出去得花多少人力物力呀?吃饭也一样,一碗面条喝了半碗就不喝了,可是谁计算过这一碗面条的小麦从种到收再到做成面条,经过下种、浇水、除草、灭虫、收割、磨面、和面再到做成面条等得经过多少程序,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呢?
现在生活富裕了,省食节用,物尽其用也是一种美德!
所以还是古人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1]
作者简介
张强,平阴县安城镇退休教师,中共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