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領導控制力模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領導控制力模型是專用術語。

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1]屹立在世界東方。而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便是漢字[2]

名詞解釋

早期的一些領導學文獻把領導過程視同為控制過程,美國的幾位領導學學者就先後表述過這樣的觀點。譬如,Bundel曾於1930年撰文認為,「領導是一種使他人按自己的意圖行事的藝術」;Benis於1959年撰文認為,「領導是行為人使下屬按照期望方式行動的過程」。Stogdill則於1950年撰文認為,「領導是在設立和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影響群體活動的過程」。顯然,這些學者都把領導看做是控制組織成員(追隨者)或組織活動的過程。

與領導控制力相關的概念包括領導職權和權威。許多文獻中定義的職權和權威暗含下級服從的意思,領導擁有職權或權威就構成對下屬的控制。譬如,我國學者蒙林堅認為,「領導權威來源於服從,服從才能產生權威,權威是解決問題、實現有效領導的保證」。美國學者Grimes區分了職權(authority)和權力(power)的概念:職權表現為組織成員在共識基礎上自願遵從,與組織目標一致;權力則不一定得到組織成員的自願遵從,且往往朝向領導者的個人目標。

領導控制力與駕馭能力有關。比如我國學者張福墀等認為,領導駕馭力「就是指領導人(個人或群體)管人、帶隊伍,並使他們服從自己的意志而行動的能力」。其內涵的基本要點由領導者、被領導者、行動目標和行動控制構成。

領導控制和管理控制都與戰略控制有關,表現為領導對組織活動和戰略實施過程的控制。比如美國學者Simons從控制系統的角度把管理控制定義為:「管理者用來維持和改變組織活動模式的正式信息流程和程序。」

領導控制還與社會控制有關。我國學者程雄等認為,「領導控制是社會控制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領導者通過領導活動實行管理、調節、引導的過程,對維護社會穩定意義重大」。

領導控制力的內涵和構成

領導控制力的內涵和構成是深人研究領導控制力不可迴避的問題。我國學者張維新等在其短論中簡略地論述了控制的三種方法:建設領導班子,抓重點,通過集思廣益進行決策。王安平在其專著《領導控制論》中提出領導控制要運用四種手段,即組織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精神手段。其中,組織手段是指「對被控對象具有約束功能的各種組織形式、組織規範、組織措施、組織指令的集合」。程雄等則認為,領導控制要運用三種手段即「組織控制、制度控制和文化控制」,要關注四個環節即「決策、實施、監控、反饋」。其中,組織控制主要運用組織規範,制度控制則是指法律法規等,文化控制則是指信仰、風俗、習慣等。

我國學者汪文忠從領導權力的建立和實施的角度探討控制力。他認識到矛盾在組織中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認為領導權力的目的是解決矛盾,而建立權力需要依靠「請事業導師」和「創立總經理團隊」。也就是說,他把實施領導控制的關注對象定位在組織衝突上,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通過請先輩指導(「請事業導師」)和建立幹部隊伍(「創立總經理團隊」)。

美國學者Simons則從系統結構的角度考慮了領導的控制問題。他認為,一個管理控制系統應包括信仰系統、邊界系統、診斷系統和交互系統,其中,信仰系統是指通過界定、溝通和強化組織的基本價值觀、目的和方向來控制組織,邊界系統是指必須遵循的規則和明確的限制,診斷系統是指監控組織發現和糾正偏差的正式的反饋系統,交互系統是高層管理者定期地親自參與下屬決策的系統。

戰略學者則從戰略領導角色出發探討了領導的戰略控制。比如美國學者Hitt認為,「通過戰略控制的有效運用,戰略領導人就更可能使公司從精心制定的戰略上獲益??有效的組織控制為戰略領導提供了一個基礎邏輯,注意力集中在至關重要的戰略事項上,它支持競爭性的文化並提供一個實現公司戰略意圖的舞台」。趙弘則直接探討了戰略控制的過程——制定評價標準、評價工作業績和反饋。這些探討戰略控制的文獻強調領導的戰略領導角色,強調領導監控外部環境信息的重要性。

綜合上述觀點可以發現,領導控制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①價值觀。如「精神手段」、「信仰系統」屬於價值觀等信仰範疇。

② 規範。如「法律手段」、「制度控制」、「邊界系統」屬於規範的範疇。

③幹部。「建設領導班子」屬於幹部隊伍建設的範疇。

④ 衝突。「解決矛盾」屬於衝突的範疇。

⑤ 信息。如「戰略控制」和「診斷系統」屬於信息的範疇。

這五個要素也就是本課題組提出的領導控制力的組成要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