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其诺防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其诺防线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马奇诺防线

建筑时间: 1928--1940年(二战期间)

建造国家: 法国

建筑地点: 德法边界线

马奇诺防线 (Maginot Line) 是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1877-1932)。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至于荷兰则由英法联军作后援。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且比利时反对在法比边界修建防线,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1]

历史沿革

1919年,法国开始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研究。

1925年,法国制定了在边境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

1927年,法国决定先在其东北边境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前两个筑垒地域在有的文献资料中也分别称为洛林、阿尔萨斯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由于德国重振武装,法国朝野强烈要求加强法德边境设防。

1929年12月马奇诺任陆军部长,经他努力,法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了沿东北部边境修建绵亘防线的巨额拨款。于是,防线即全面展开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

1937年,法国副总理兼国防部长E.达拉第决定从马奇诺防线北端,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达拉第防线,并对马奇诺防线进行加强,工程一直进行到1940年5月德军对法国发起进攻时为止。

基本构造 

马奇诺防线 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组成。工程构筑以梅斯和劳特尔两个筑垒地域最强。萨尔泛滥区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碍和沼泽地构成的,1935年以后才开始构筑工事,设防最为薄弱。下莱茵筑垒地境以莱茵河、罗讷河、菜茵河运河为天然屏障,仅在莱茵河沿岸地区构筑了由永备射击工事组成的支撑点。在梅斯和劳特尔筑垒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构筑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结合、适于环形防御的综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为装甲或钢筋混凝土的机枪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数层,包括指挥所、人员休息室、食品储藏室、弹药库、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等。工事之间都有通道连接,通电动车。射击工事内的武器都是专门设计安装的。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两发420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防线内的防坦克障碍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防步兵障碍物一般为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有的地段还设置了通电铁丝网。

作用与历史意义

作用

马奇诺防线规划与设计目标:

●避免敌军的突然袭击,并发出警报

●为法国军队的动员争取时间(两三个星期)

●节省人力

●保护阿尔萨斯和洛林(1918年回归法国)和其工业基地

●应对突然袭击时,作为反攻的基地

●同样防御由瑞士和比利时方向进攻的敌人

●延缓敌人的进攻,等待主力部队的增援

●显示非进攻而和平的军事态势,并在德国入侵比利时的情况下,迫使英国帮助法国

●阻挡德国先期进攻后,推动比利时参战(比利时在马奇诺防线德国一边)

马奇诺防线的建成,使德国军队不得不避开德法边境正面,另选进攻法国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国主力通过阿登山脉,从马奇诺防线左翼迂回,在蒙梅迪附近突破达拉弟防线, 占领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马奇诺防线的后方,使防线丧失了作用。

历史意义

马奇诺防线是阵地战思想的产物,为了避免再度出现如一战时的巨大伤亡而修筑,因其火力完备强大,纵深极宽,延绵德法边境,一度被认为是"不可以逾越的马奇诺防线",法国因过度信赖此防线导致备战松懈,直至德军绕道比利时进攻法国时,法国人还依然沉浸在巴黎的灯红酒绿之中,自信的认为德军不敢冒犯,因此未能有效的组织起军队进行一次阻击,导致德军长驱直入。马奇诺防线的失效意味着如一战般的阵地战战争形态彻底结束。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