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岩羅村壩(羅中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岩羅村壩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馬岩羅村壩》中國當代作家羅中興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馬岩羅村壩

馬岩羅村壩,地處渝東南之腹地,倚武陵山脈之南,臨鬱江之源。山川秀美,人文薈萃。村落古樸,時光沉澱。余有幸操觚,是為村壩立頌,以揚其名。

馬岩的來歷

馬岩名字的來歷有一個神秘的傳說,傳說馬岩山腳下有一戶蔡姓窮苦人家的放牛娃曾經撿到一顆珠子,這顆珠子放在草里就可以長草,放在米缸里就可以長米,無論你要舀少次,米缸里的大米都不會少,地主知道後要搶奪這顆珠子,情急之下放牛娃吞了珠子。其後口渴,喝斷了鬱江水,母親道:「兒呀,你是神就上天,是龍你就下海。」話剛說完,放牛娃突然一聲長嘯,瞬間變身為一條黑龍,沖天而去。

放牛娃變成龍飛走後,地主沒地方撒氣,就天天去欺負人家老婆子。再說那放牛娃,放心不下老母親,回來探望,結果正好看到地主家都在毒打他母親。放牛娃一怒之下,將地主及隨從全殺死。這下驚動了天神,為了懲戒黑龍,天神搬來一座大山,將黑龍鎮壓在了地底下。那座山,就是馬岩。山下的那個龍洞,裡面深不見底。那條龍因為姓蔡,所以大家都叫它蔡龍王,現在山下還有好多蔡姓人家。

馬岩,這個彭水羅氏的發祥地,承載着四百多年的歷史與文化。它見證了家族的興衰,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然而,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馬岩始終保持着其獨特魅力。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訴說着古老的故事傳承着千年的文化。羅氏先祖們篳路藍縷,開疆拓土,變荒野為田園,村壩漸成。子孫繁衍生息,世代相傳。村中古樹參天,見證歲月滄桑;清溪潺潺,書寫村壩故事

羅村壩的來歷

彭水羅氏先祖於嘉靖間避甘州軍亂流落至此,披荊斬棘,開荒種地,挖煤打獵,在此定居下來,並取名羅村壩。因何原因來到人跡罕至、偏僻閉塞、高寒苦冷、四圍懸崖峭壁、壁立千仞的原始森林呢?

1、避甘州軍亂

彭水羅氏在馬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嘉靖間(清宣統三辛亥譜載嘉靖元年遷來,清光緒三十三年譜載嘉靖三十七年遷來),這裡曾曾是蠻荒之地。戰爭年代,馬岩成為避難之所,許多家族遷徙至此,羅氏家族便是其中之一。他們在馬岩紮根,繁衍生息,逐漸發展成為一方旺族。據彭水縣羅氏家譜所錄:彭水羅氏開基祖羅魁鑑字懋亥號叔贛,於明嘉靖間任工部侍郎被派入川督辦皇木,逢甘州兵亂,避兵於蜀,落業四川酉陽彭水郁山南京街,其胞弟羅魁儀字應富號叔季逃亡貴州凱里插家坡。魁鑑祖灰盡受殃,藏於寶坊,故後葬於郁山狀元堡,魁鑑公作彭水羅氏郁山老字派:守魁由九萬文升國,祟之世正明玉興。富貴榮華增福壽,永遠吉慶顯朝廷。忠孝傳家光先緒,長發其祥耀茂椿。香蘭獻瑞開科甲,隆昌百代享儒林。梁棟安幫全才美,毓秀騰輝禮聖君。隨行由彥之子,魁鑑之孫九柏、九青等開基馬岩羅村壩並迎接了入川第二批清順治十一年以九章公為首的尋親族人的到來,收留了第三批康熙年間奉旨入川以萬卷之七子為代表的族人。魁鑑公《下馬詩》云: 駿馬堂堂出殿邦, 任憑隨地立綱常。 年望遠近猶無近, 即走他鄉亦故鄉。 久譜不忘真命主, 財上分明大大夫。 要得父子團圓會, 子子孫孫返故鄉。 魁鑑曾祖父伯仲、伯啟等九兄娶二十三妻生四十八子為奸所害改名改派分居各地而被朝廷追查未果,嘉靖年間平反昭雪,魁鑑公得以任工部侍郎。可魁鑑皇木未辦成功,瀆職,理所當然被查辦。因此守義字公鬆更名府庭(48子之一),魁鑑更名懋海,九章更名弘璋,仕紳更名吉賢,其子江西入湖廣填四川時將原名海生(真益)更名貞純,後取其父吉賢的諧音更為繼先,湖生更名貞吉。凡此支羅氏從"守魁由玖″四代後各自更名更派,其目的是為了躲避朝廷追殺。

2、康熙年間奉旨填川而來

現在的四川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由江西入湖廣再填四川而來的。大多是移民的後代。明末,四川戰爭不斷。將近九十年的戰亂,經歷了明末三個皇帝萬曆、天啟、崇禎朝代。在這九十年的時間內,今天貴州北部的少數民族反抗明王朝兩次攻入四川,而且規模大,根據當時記載重慶被占,成都被圍了一百天。全省一片荒煙茂草,這個戰亂還沒被完全停止,省內以南充為中心又有四川本地白蓮教農民起義。小規模戰爭被平息後,不久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爆發了。明末農民起義很多軍隊進入四川,李自成兩進四川,張獻忠五進四川,最後張獻忠在成都賴着不走了,在這裡建大西國當皇帝兩年半時間,一點也不太平,大肆屠城,有一年還以科舉為幌子對知識分子大開殺戒,還請西方傳教徒觀看他殺人。張獻忠一直在和各方打仗。兩年半後張獻忠北上抗清,他死在清軍和他對抗的軍隊手裡。他的餘部帶領農民軍繼續和清軍作戰二十多年,多數時候在四川打仗。清兵入川後又打了整十四年。清兵五進成都這個拉鋸戰是相當慘烈的,清軍平定四川後,清王朝在西南的最高統治者平西王吳三桂引清兵入川想當皇帝發動三藩之亂,反叛清王朝又打了將近二十年,吳三桂反叛往北打,曾打下成都、重慶,長長短短大大小小的戰爭直到康熙平定四川戰亂結束,其間經歷九十年的戰亂。 除了人禍,還有虎禍。

康熙二十一年(1682),當新任四川榮昌知縣張懋嘗,帶着7位隨從抵達榮昌縣城時,他萬萬沒想到,一場猛獸之禍由此開始。當張懋嘗進入榮昌縣城後,讓他目瞪口呆的是,全城死寂空無一人,「蒿草滿地」。正當大夥感覺納悶時,突然,一群老虎猛地蹦了出來,張懋嘗主僕八人驚恐之下慌忙逃命,怎奈虎口兇猛,轉眼間,張懋嘗的7個隨從,就有5人喪生虎口之下。

張懋嘗從虎口下僥倖逃生的這一年,清廷剛剛平定吳三桂餘部在三藩之亂中進入四川的軍隊。此時,從明朝末年的張獻忠屠川,到清軍與明軍的廝殺,再加上歷時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1673-1681),歷經四十多年的戰亂、廝殺、虎害和瘟疫等天災人禍,四川全省人口已經從明朝萬曆六年(1578)的600萬人,銳減至不足50萬人。全省90%的人口喪亡,「合全蜀數千里內之人民,不及他省一縣之眾」。清朝初期的四川,是中國虎患最為嚴重的區域。 其實,早在公元263年的三國蜀漢末期,四川人口就已高達百萬;到南宋末期,四川人口更是一度增長至近千萬;此後在蒙古人的屠戮下,四川人口銳減,經歷明朝的移民和繁衍生息,到明朝萬曆六年(1578),全省人口一度恢復至600萬人。但沒想到明末清初這場歷時幾十年的戰亂,竟然將四川一度打回了原始社會。

人退則虎進,早在張懋嘗虎口逃生之前,順治年間,四川南充知縣黃夢卜就向上級匯報說,他原來在南充招徠了戶口人丁506人,沒想到這批人被老虎吃掉了228人,病死55人,「現存223人」。黃夢卜不死心,又招徠了74人到南充落戶,沒想到,這74人中,又有42人被老虎吃掉了。 據《南充縣誌》記載,當時的縣衙門、學宮全部成了老虎的洞窟,以致南充知縣黃夢卜無比感慨地說:「夫南充之民,距府城未遠,尚不免於虎毒,而別屬其何以堪哉?」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一場歷時一百多年、浩浩蕩蕩的「湖廣填四川」運動,開始了。

就在榮昌知縣張懋嘗匯報從虎口逃生的第二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皇帝下發了一道聖旨,號召大清帝國的子民積極前往四川墾荒,並表示四川境內土地,不管原來是有主還是無主,在沒人耕種和繳納糧稅的情況下,新移民只要願意去開墾,墾荒土地就全部歸屬新移民.

當時移民是強迫的,手是捆着的,只有上廁所時才能解開。故湘渝川黔地區一帶,至今稱上廁所叫「解手」。這個特殊詞彙,就是大移民時產生的。重慶市研究湖廣填四川以後,公布了"巴,向,覃,樊,鄭,羅,朴,咎,鄂,庹,夕,龔"12老姓。並在大渡口專門設了"陳庹路"陳家至庹家,以示紀念。庹姓合川老譜和庹姓四川蓬安縣老譜也證明了這一點。幾地老譜書上明確記載:庹姓源自湖廣填四川。地點叫湖廣麻城縣,或其他地方。移民分水路和陸路兩種方式進行。據明代四川涪州庹智編寫的庹氏老譜記載,庹姓經涪州入四川。康熙年間彭水羅氏文申字天柳移民馬岩羅村壩,文星字天杞移民長壽官斗山,文煥字天梅移民豐都江池。

可想魁鑑子孫入川不知死於戰亂知多少?其間存活下來的大多是清康熙填川而來的族人。這便是這支羅氏亂派的原因之一。八句詩便是這支羅氏的分手後認親的接頭暗號和口令。上馬詩云:

平地干戈鬧汝娃,

皇軍趕散遍天涯。

麻城太守麒麟種,

雲合綦南定貴巴。

一家分成千家戶,

百家分成萬萬家。

有人記得詩八句,

羅氏子孫永不差。

羅氏家族作為馬岩的代表性家族,其文化傳承一直備受關注。他們重視教育,崇尚禮儀,講究孝道,這些優秀品質在當地有着廣泛的影響。人們來到這裡,領略千年古村的魅力,感受羅氏家族的文化傳承

三、喜看今日羅村壩

改革開放以來,村壩巨變。崎嶇山路,變為坦途;茅屋瓦舍,變為高樓大廈。田野機械化作業,農業現代化初顯。村民腰包鼓起,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此乃黨的富民政策之結果,亦村民辛勤勞作之結晶。

秋天是果實成熟的味道。信步走走,農家門前屋後滿目秋實,呈現一派絢麗多姿的暖色。;果園裡金黃的橘,碩大的柚,紅彤彤的蘋果像一個個小燈籠,沉甸甸地壓彎了枝條;棗兒紅了,仿佛一團紅雲掛在枝頭,紅得那般嬌艷、那般耀眼,仿佛一個個豎立的紅色火把,瞬間點燃了鄉愁。那紅紅的豐盈的柿子,軟軟的、甜甜的,吃一口,它的香甜滋味可是世間少有的。

「故鄉」馬岩是孕育彭水羅氏生命的地方,是我們的根,永遠割捨不掉的魂。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可直觀從村名「高家」二字得以充分體現。青山綠水間,一馬平川的稻田,古樸蒼勁的老樹,藏着笑聲的竹林,田間地頭犁耙、河邊溪旁水車、斑駁風谷機,各種各樣的傳統生活用具如石磨、石槽……古韻流芳的老屋,花香鳥語的院落,裊裊升起的炊煙,柴草散發的味道,高低不平的石階,歡聲笑語的人群,院內散落的雞鴨飛跑,公雞趾高氣揚散步,母雞帶着一群小雞尋食,小狗悠閒追逐嬉戲,牛鳴、羊叫、鳥唱……汩汩流淌的泉水,微波蕩漾的水塘,平壩中有潺潺流過的溪河,水淨清澈見底,常年不干,是小魚小蝦青蛙的樂園,也是小夥伴暑天游泳戲水打鬧的去處,還是鄉親洗衣服、洗澡的好地方……

隨處俯拾即是歷史和文化,彰顯着歷史久遠、人文興盛,是世代鄉親共同描繪、創造的成果,是智慧的結晶,是文明進步的表現,是難以再生的珍貴遺產。到處散發着原汁原味的泥土芬芳、鄉土氣息,好一派田園風光,構成一幅自然水墨畫,這就是山水間的家。

四、「故鄉」是一首歌,永遠吟唱

小時候我經常吟誦一首兒歌:馬岩山騰,洋芋當頓。想吃大米,要害大病,下郁山鎮,米買回來,死得梆硬。這首兒歌告訴我馬岩是多麼高險、貧窮和偏僻。後來又聽老人講,我們彭水羅氏祖先來自江西落於郁山南京街,然後開基馬岩,曾抱怨我們的先祖們為什麼離開富饒的江西來到這麼一個地方。

我現在終於明白了先祖們來此地是為了躲避災難,保存生命,傳宗接代,心裡充滿了無限的感激,感謝他們繁衍了我的生命。很早以前,馬岩羅村壩還是個無名壩子,人跡罕至,草長林深,野獸出沒,彭水羅氏先祖流落至此,披荊斬棘,開荒種地,挖煤打獵,在此定居下來,並取名羅村壩。

縱觀彭水羅氏歷史,可知先祖們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定的信念,他們有不怕犧牲、前赴後繼、敢於壓倒一切的英勇無畏精神;他們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奮鬥精神;他們有立志高遠、積極進取、求新求變的創新樂觀精神;他們有堅韌不拔、忍辱負重、甘為人梯、高風亮節的奉獻精神。

我想起清代鄭燮的詩《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着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着的精神,這正是彭水羅氏先祖們精神的寫照。彭水羅氏先祖們生長在惡劣環境下,長在危難中,在破碎的環境中紮根,經受風吹雨打,但他們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頑強不屈、執着堅韌。

尤其是在極其艱苦的處境中先祖們仍然傳宗接代、繁衍生息,傳承華夏傳統文化,令人敬佩。祖宗繁衍了我們,我們應該心懷感恩之心。重視祭祀祖先是因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會教化功能,有助於培養家族成員的品德,加強社會成員之間的團結,維護社會的穩定。

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的意義就在於繁衍生息,無論是人類、動物植物,還是其他生命甚至宇宙本身,繁衍後代都是天職,是與生俱來的的本能,是責任。鼓勵生育,是解決當今社會少子化、老齡化、人口負增長問題的良方之一。

「故鄉」是永遠的牽掛,沉醉於經年歲月,溫習過無數次的舊夢,依然清晰記得,陣陣鄉音、絲絲鄉情、串串鄉事交糅在一起,漫襲心頭,甜甜的、酸酸的,每每吟詠,含着情、流着淚……對這塊生養衍息的土地及鄉親深深的熱愛眷戀。 「故鄉」是一首歌,我永遠吟唱。

馬岩贊

馬岩高難及,千程與萬程。

風雷山下盪,日月掌中擎。

馬岩王妃孕,仰望王子俊。

彩旗舞飄飄,觀音送子興。

金雕振翅飛,陰陽定乾坤

馬岩仙翁語,神龜渡海奔。

上古腳印顯,聖女含羞隱。

弔古千年跡,懷人萬里情。

勇往無限志,光宗耀祖名。[1]

作者簡介

羅中興,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38年,高級教師,喜歡寫作詩歌和散文,多篇詩歌散文在紙刊和網絡平台上發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