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岭西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岭西村,因地处黄岭之西而得名,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下辖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村域面积9.74平方公里。[1]

黄岭西村为典型的山地村落,整体格局清晰,谷底沿天然的泄洪通道布置村内主干道,将村子各部分联系起来。村内尚存众多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民居院落,风貌古朴,村委会旁的灵泉庵为独具特色的山村庙宇,庙内石雕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民间宅院的巧妙结合。黄岭西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岭西排”共有18名烈士为国捐躯。

2012年12月17日,黄岭西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中文名:黄岭西村

村落属性:自然村

所属政区: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

村域面积:9.74平方公里

形成年代:明末清初

主要产业:文化旅游业、煤炭开采业

主要景点:灵泉庵、古道、英雄墙

保护级别: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批准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

批准时间:2012年12月17日

村落历史

黄岭西村因村子位于贾家祖坟地黄岭之西,遂得名“黄岭西”。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 曹、王二姓始祖来到黄岭西村,守墓之余,二人垦荒挖煤,后成家立业,慢慢繁衍成村。

清代,因临近交通便捷的京西古道,黄岭西村一度成为商业繁荣的商品交易地之一,加之村子出产煤炭,村子处于稳定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

清宣统元年(1909年),京张铁路开通后,外地与北京的交通往来不再依赖京西古道,因此古道商业逐渐没落,黄岭西村转而成为农业村。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本侵略者由涿鹿进犯斋堂地区,其中一支入侵黄岭西村,杀害多位村民,烧毁、毁坏民居多处。村落格局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周边公路交通的改善,黄岭西村重新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21世纪初期,随着京西古村落旅游的持续发展,陆续有外迁的居民返回村子,翻新旧宅或修建新居。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黄岭西村周围群山环抱,具体选址在三条山岭包围的沟谷地带,谷底有泄洪河道穿过。泄洪河道将三条山岭分隔开,使之相互独立,村落分别依靠山岭、沿山麓地带展开,其中凤山是村字依凭的主要山体,周围还拱列9个山头,当地人称这种环境格局为“九龙朝一凤”,并相信这是福佑村落发展的风水吉地。 黄岭西村村落依托凤凰山面北而建,位于几条山脉围合的沟谷腰部位置。依山面北的选址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民居建筑的南向采光;半围合的群山环绕空间使村落微气候温度调节处于最佳水平,半围合的群山环绕空间使村落微气候温度调节处于最佳水平,巧借西高东低的地形走势设置排水体系,使处于沟谷地带的村落主路承担村落的主要泄洪职能。

空间布局

黄岭西村整体格局清晰,分为三部分。所处的河谷地被泄洪河道分割成为“上涧”“中涧”“下涧”3个组团,空间分布可以总结为“一村三涧,三山围合”。谷底沿天然的泄洪通道布置村内主干道,将村子各部分联系起来。三路交汇处路面变宽成为村内最大的广场空间,是整个村落的开放空间核心。每部分的建筑以台地形式分层布置,内部设垂直于等高线布置的次干道联系各层台地,并与主干道联系。各层台地的建筑均沿等高线横向布置,单个建筑院落则在进深方向垂直等高线布置,形成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展开的山地村落风貌。在村落西侧与北侧分别有菩萨庙和灵泉庵,作为公共建筑,它们所在地势较高,成为村内的两个制高点。

黄岭西村三山围合,以凤凰山为依托,统领、顺应地形的路作为形态结构的骨架,与周边环境高度融合,体现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视频

今日京华:黄岭西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