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开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开口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498777&sid=1584801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黄开口 汉语拼音:Huánɡ Kāi Kǒu |
黄开口,中药名。为报春花科植物轮叶过路黄LysimachiaklattianaHance的全草。具有凉血止血,平肝,解蛇毒之功效。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外伤出血,失眠,高血压病,毒蛇咬伤。[1]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黄开口
拼音名:Huánɡ Kāi Kǒu
别名:老虎脚迹草、见血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machia klattiana Hance
出处
出自《江苏药材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轮叶过路黄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
5-6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45cm。全株被铁锈色多细胞长柔毛。茎通常2至数条簇生,直立,近圆形,不分枝或偶有分枝。叶6至多枚在茎端密集成轮生状,在茎下部各节3-4枚轮生或对生,很少互生;无柄或近于无柄;叶片披外形至狭披针形,长2-5.5(11)cm,宽5-12(-25)mm,先端渐尖或稍钝,基部楔形,两面均被多细胞柔毛。花集生于茎端成伞形花序,极少在花序下方的叶腋有单生之花;花梗长7-12mm,被稀疏柔毛,果时下弯;花萼长9-10mm,5深裂几达基部,裂片披针形,先端渐尖成钻形,背面被疏柔毛,中脉明显,近基部常有不明显的黑色腺条;花冠黄色,长11-12mm,5深裂,基部合生部分长2.5-3mm,裂片狭椭圆形,宽约5mm,先端钝或微缺,有棕色或黑色长腺条,边缘有纤毛;雄蕊5,花丝基部合生成高约2.5mm的筒,分离部分长2-3mm,花药卵形,长约1.5mm;雌蕊1,子房上位,卵圆形,无毛或疏布白色透明小腺点,1室,花柱长约5mm,丝状,伸出雄蕊之上,柱头头状而扁。蒴果近球形,直径3-4mm;成熟时上部呈五齿裂,内有多数种子,细小,卵形而扁,黑褐色,表面有微细突起物;基部有宿萼,果柄细长,弯向下垂。花期5-7月。果期8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疏林下、林缘和山坡阴处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性味
苦;涩;性微寒
归经
脾;肝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平肝;解蛇毒。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外伤出血;失眠;高血压病;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复方
- ①治高血压症: 每晚取轮叶排草三至五株。煎水一碗口服,连服三、四月。(《中国药植志》)
- ②治毒蛇咬伤: 轮叶排草嫩头七个。打汁,冲冷开水一盅,一次服用。同时口含烧酒,在蛇咬处吸出其毒液(严防毒液下咽)。(《江苏药材志》)
临床应用
- 1.治疗高血压:取新鲜全草洗净,水煎浓缩质,加5%沙糖及适量防腐剂和矫味品,制成每50ml含鲜草1两的糖浆备用。每日一次,每次50ml,临睡前用温开水冲服。观察44例,服药16天。服药期间停服其他降压药物,但辅助药如亚油酸丸、复方芦丁等仍照常服用。按照1972年全国防治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座谈会规定的标准评定疗效,结果降压疗效属显效者2例,有效28例,无效14例;症状疗效属显效者5例,有效30例,无效9例。症状减轻较明显者依次为头胀目糊、眩晕、颈项板硬、失眠、便秘。服药后有少数失眠或胃部不适,余未发现任何副作用和药物反应。据观察,对原发性Ⅱ期高血压症,中医辨证属于阴虚阳亢而以阳亢为主的患者效果较好;对更年期妇女血压增高及肾性高血压的效果均不佳。
- 2.止血:采用下列剂型内服、注射或外用。
- 2.1.煎剂:取见血住(黄开口)全草干品0.5-1两,鲜品2-3两,每日两次煎服。
- 2.2.注射剂:每毫升含生药1g,肌肉注射,每次2-5ml,每日2次;或供作外用止血。亦可制成萄萄糖见血住注射液,供静脉注射,每日2次,每次10ml。国外用粉剂:将见血住晒干(不宜炒)研粉,密封高压消毒。用于外伤出血,将药粉撒于出血的伤口上,以敷料轻轻压迫,包扎,即可止血。此外,也可制成片剂、丸剂服用。临床共观察各种出血患者174例,用药后很快止血。完全痊愈的计136例(78.2%),出血量显着减少的共23例(13.2%), 无效15例(8.6%)。经验证明,见血住鲜草比干品作用强;静脉注射剂较肌肉注射剂效果好。临床应用本品时,须配合其他药物进行病因治疗。[2]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