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文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文东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黄文东,字蔚春,江苏省吴江人。14岁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受业于丁甘仁门下 ,民国10年(1921年)毕业后回故里行医。原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主任、院长[1]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原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主任、院长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江苏省吴江

出生日期----1902年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中医,中医教师,政协委员

逝世日期----1981年

毕业院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31年改名为上海中医学校)

代表作品----《中医内科学》

个人经历

毕业后,返回原籍震泽镇悬壶应世。由于黄氏待人仁厚,济人甚众,博得群众的爱戴和信任。1931年应丁济万(丁甘仁先生之长孙)院长的邀请,返母校(是年学校改名为上海中医学校)执教,并任教务长之职,当时年仅29岁。任职期间,还担任《本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妇科学》、《名著选辑》等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前后凡17载,直至1948年该校停办。执教期间,同时开业于上海武定路寓所。

曾任职务

建国后不久,黄氏即主办上海市中医进修班、中医师资训练班。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科教研室主任、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1978年授于教授职称。

主要著作

黄氏著作颇多。建国前执教时主编的教材,已见上述。建国后撰有《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继承整理李东垣学说的体会》等论文20余篇。主编全国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和《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中国现代医学家丛书之一》。龙华医院整理出版了《黄文东案》。

学术观点

黄氏对《内》、《难》两经和仲景学说,深入探索。 而对李东垣、叶天士蓍作,钻研尤勤。在学术思想上,突出人以胃气为本,强调调整脏腑之间升清降浊的功能,以及把握阴阳五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临床时非常重视调理脾胃。其处方用药,不尚矜奇炫异,常挽逆证于轻灵之方,起沉疴于平淡之剂。故为同道和学生所称颂。

黄氏认为:“脾胃乃后之本,为气和血生化之源。久病体质虚弱,如治疗不当,可积虚成损,在治疗外感内伤疾病中,必须时时注意照顾脾胃。具体地说。不能一见热象,就轻易用黄芩、黄连、大黄等大剂苦寒克伐,以免损脾胃;也不能一见阴血不足,不考虑脾胃的接受能力就随便用熟地、阿胶等腻补之品,以免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又说:“久病不愈,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常见肝病患者,脾亦受病。《金匮要略》‘肝病传脾’的理论,有正确的指导意义。至于‘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这是缺乏整体观念的表现,因此,不能达到不满意的疗效。”黄氏指出:“此外,脾与他脏关系,在治疗上亦甚密切。如肺病可以用健脾养肺之法,合水谷之精微上输于肺,肺气充沛,足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如肾病可以用健脾制水之法,肾脏元阳,赖谷气充实,使阳生阴长,水能化气,正气胜而病邪自却。心病可以用补脾生血之法,增强供血来源,使血液充足,循环通畅,而心神得以安宁。”他认为,东垣用药偏于温燥升补,对胃失降和、胃阴耗伤等疾病,还有不足的一面,因而赞同叶氏提出的“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宜升刚健,胃宜降则和”的理论。黄氏之重视脾胃,源于东垣,而又不拘泥于东垣,取李、叶两家之长,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地运用,从而取得较好瘾疗效。

行医经验

黄氏治疗咳嗽,用药主张轻灵为贵,不主张药量过大, 妄投辛散、酸敛或重浊之剂。因肺在上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轻清灵动之品可以开达上焦。黄氏还强调祛邪的重要性,认为治疗咳嗽不能留有一分邪气,若邪气未清,即投以大剂养阴润肺或止咳之品,则邪气必然恋肺,滋生他变。黄氏治疗咳嗽的常用方法有:

1、宣肺

宣通肺中痰滞,发散外邪。黄氏认为,不管咳嗽新久,有邪即要“宣”,使肺络宣通,外邪得去,咳嗽始能平息。如但见咳嗽,不辨有邪无邪,只用止咳化痰之品,则风邪恋肺,咳嗽亦不能止。宣肺的代表方为三拗汤。

黄氏常用的宣通药有桔梗、甘草等(偏热者还可用射干)。咳嗽音哑者,可加胖大海、玉蝴蝶、凤凰衣等,以宣肺开音,发散药轻者有荆芥、防风、前胡等(偏热者还可用蝉衣、牛蒡子);重者有麻黄、桂枝。同样是发散药,又有表实、表虚之不同。表实无汗者用麻黄;表虚汗出者用桂枝,两者当有所区别。

2、温肺

治疗风寒咳嗽,温肺药每与宣肺同用,使风寒之邪外达,则咳嗽可止。温肺的代表方为杏苏散。常用药有金沸草(旋覆梗)、紫菀、款冬花等。如咳嗽气急不平者,用麻黄、桂枝,以温肺平喘;如痰多白沫,舌苔白腻者,用细辛、生姜或干姜,以温肺化饮。

3、清肺

寒包火、风热及燥热咳嗽均要用清肺药。黄氏认为寒包火之咳嗽,一是风寒束肺,肺热内蕴所引起;一是风寒化热,寒热夹杂所致。其主症为阵咳,咳而不爽,咯痰不畅,口干,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治疗当宣肺与清肺同用,即《内经》所谓“火郁发之”之意。常用的清肺药有桑叶、桑白皮、地骨皮、炙马兜铃、枇杷叶、茅根、芦根、黄芩、生石膏等。因肺为清虚之脏,故清肺药亦宜轻清为佳。石膏质地虽重,但生者有清透之性,既能清胃热,也有清肺热的作用,在肺热较重时也可选用。如麻杏石甘汤中的石膏主要就是用来清肺热的。清肺的代表方为泻白散。

4、润肺

肺热不清,则进一步为灼伤津液,而见口干咽燥、咳嗽少痰、不易咯出、舌红等症。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伤津,则肠液亦少,故还可出现大便秘结。黄氏认为寒包火之咳嗽,即使出现肺热伤津之证,亦不可早用润肺药。过早应用麦冬等,容易使外被遏,不易外达,而咳嗽亦不易痊愈。黄氏常用的润肺药有沙参、麦冬、玉竹、瓜蒌等。

5、肃肺

为肃降之意。因肺为清虚之脏,所以肺气宜降则和。黄氏不主张在咳嗽初期用肃肺药,否则可使外邪恋肺,咳嗽不易速愈。但咳嗽初起,如咳呛较剧,无痰或少痰时,也可宣肺药与肃肺同用,这样既使外邪有出路,又不致损伤肺气。黄氏常用的肃肺药有炙苏子、白前、海蛤壳、海浮石等。他如紫菀、款冬之类,亦有温肺、肃肺的作用,均可选用。其代表方为止嗽散。实践证明该方确是治疗咳嗽有效的方剂,对慢性咳嗽尤佳,无论有邪无邪均可应用并无留邪之弊。如咳呛较剧,而用药无效时,还可加用天竺子,腊梅花、罂粟壳等以加强肃肺止咳的作用,但罂粟壳含有吗啡、罂粟碱,只能用于剧咳日久、咳而无痰者,同时必须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如咳嗽剧烈属痰浊恋肺者,万勿轻率使用,以免导致痰壅气窒之弊。

除上述方法之外,对于迁延日久,痰多苔腻、神疲乏力、动则自汗之风寒或风热挟湿者,则应着重用化湿药,如平胃散之类,此时不可过早应用补气之品。对于阵咳较剧,甚则胸胁疼痛、烦躁、不咳时如常人之肝火犯肺者,则应着重用清肝之品,如黄芩、山栀、黛蛤散之类。咳嗽日久,肺气不能肃降,肾气不能摄纳,以至动则喘甚,治疗当培补肺肾。偏于肺虚者以生脉散为主方;偏于肾虚者以肾气丸为主方。

从医医案

咳喘

毛××,女,59岁。1975年4月19日初诊。

哮喘病史已有十三年之久。多发于冬春二季,最近持续发作二月余,近一月来咳喘尤剧。咳嗽咯痰不爽,胸脘窒闷,气急不能平卧,痰多白沫,夹有黄稠痰,流涕,不思纳谷,脉滑数(110次/分),舌质淡青,苔薄腻。近来每天服麻黄素12片,分3次吞服,仍无效果。听诊: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外感风邪,内有痰浊,肺失肃降,邪从热化。治以宣肺平喘,化痰清热之法。

炙麻黄6g,炙地龙6g,杏仁9g,炙苏子9g,炙紫菀15g,射干9g,苍耳子9g,黄芩9g,生甘草6g,六剂

二诊4月26日。咳嗽气急明显减轻,已能平卧,胸闷渐舒,近日已停服麻黄素,流涕减而未除,近三天来胃纳略振,脉滑数(88次/分),苔薄腻。前方合度,原法不变。原方六剂。

三诊5月3日。气急已平,流涕已止,纳食已香,尚有咳嗽,脉小滑(80次/分),苔薄腻。再守原意。原方六剂。

四诊5月10日。咳喘均平,略有咳痰。肺气渐宣,痰热渐清,听诊两肺未闻哮鸣音。病已十去八九,再从原法加减,巩固疗效。

前胡12g,炙紫菀15g,白前9g,炙苏子9g,杏仁9g,射干9g,陈皮9g,生甘草6g7剂

加配:麻干片100片,地龙片100片.每天服2次,每次各服5片。于煎药服完后再服以上成药。

经验验方

一、胃痛一方

[组成]紫苏梗、姜半夏、青皮、陈皮、广木香、制香附、旋复梗、炒白芍、焦神曲、生姜各9g,炙甘草6g,桂枝4.5g,寒重加肉桂(后下)4.5g,荜拨9g。

[功效]调气和胃,散寒消食。

[主治]寒实型胃痛。外感寒邪或饮食不节,以致气血阻滞,胃失通降。症见胃脘暴痛,痛势较剧,得温则舒,泛吐清水,缠绵不已,苔白滑,脉弦或迟。

二、胃痛二方

[组成]柴胡、炒白芍、延胡索、旋复梗、广木香、青皮、陈皮、制香附、佛手干各9g,煅瓦楞30g,炙甘草4.5g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主治]气滞型胃痛。气郁伤肝,横逆犯胃,常因情绪波动而复发。症见胃脘胀满,以痛连胁,按之较舒,嗳气频繁,苔薄白,脉弦。

三、胃痛三方

[组成]潞党参、炒白术、广木香、制香附、炒白芍、焦神曲各9g,炮姜、炙甘草各6g,丹参12g,煅瓦楞30g,肉桂(后下)3g。

[功效]温中调气散寒。

[主治]虚寒型胃痛(偏寒者)。脾阳虚衰,运化无权,常因饮冷受寒而复发。症见胃中冷痛,形寒喜暖,喜热饮,泛吐清水,溲清利,或腹痛,舌质淡,苔白,脉细缓。

四、胃痛四方

[组成]潞党参、炒白术、广木香、枳壳、陈皮、炙黄芪各9g,茯苓、焦神曲各12g,春砂仁(后下)3g。

[主治]虚寒型胃痛(偏虚者)。脾胃虚弱,升降失职,常因过劳而复发。症见胃脘绵绵作痛,或胀满不舒,纳少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缓或濡细。

五、胃痛五方

[组成]金铃子、延胡索、青皮、陈皮、瓜蒌皮各9g,蒲公英、丹参各15g,炒白芍12g,煅瓦楞30g,炙甘草6g,左金丸(分吞)3g。

[功效]泄肝调气和胃

[主治]郁热型胃痛。肝气郁久化火。可因情绪波动,饮食不慎而复发。胃痛时轻时重,有烧灼感,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纳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细。

上述各型胃痛,根据具体情况,可随症加减如下:食积加神曲、炙鸡内金、枳实等;湿重加厚朴、苍术等;湿热加黄芩、黄连等;夹瘀加丹参、红花、失笑散等。

参考来源

  1. 黄文东 ,搜狐, 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