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文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文東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黃文東,字蔚春,江蘇省吳江人。14歲考入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受業於丁甘仁門下 ,民國10年(1921年)畢業後回故里行醫。原上海中醫學院內科教研組主任、院長[1]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原上海中醫學院內科教研組主任、院長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江蘇省吳江

出生日期----1902年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中醫,中醫教師,政協委員

逝世日期----1981年

畢業院校----上海中醫專門學校(1931年改名為上海中醫學校)

代表作品----《中醫內科學》

個人經歷

畢業後,返回原籍震澤鎮懸壺應世。由於黃氏待人仁厚,濟人甚眾,博得群眾的愛戴和信任。1931年應丁濟萬(丁甘仁先生之長孫)院長的邀請,返母校(是年學校改名為上海中醫學校)執教,並任教務長之職,當時年僅29歲。任職期間,還擔任《本草》、《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醫婦科學》、《名著選輯》等教材編寫及課堂教學。前後凡17載,直至1948年該校停辦。執教期間,同時開業於上海武定路寓所。

曾任職務

建國後不久,黃氏即主辦上海市中醫進修班、中醫師資訓練班。歷任上海中醫學院中醫科教研室主任、附屬龍華醫院內科主任、上海中醫學院院長、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副會長、上海市中醫學會理事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1978年授於教授職稱。

主要著作

黃氏著作頗多。建國前執教時主編的教材,已見上述。建國後撰有《丁氏學派的形成和學術上的成就》、《繼承整理李東垣學說的體會》等論文20餘篇。主編全國中醫院校《中醫內科學》教材和《著名中醫學家的學術經驗-----中國現代醫學家叢書之一》。龍華醫院整理出版了《黃文東案》。

學術觀點

黃氏對《內》、《難》兩經和仲景學說,深入探索。 而對李東垣、葉天士蓍作,鑽研尤勤。在學術思想上,突出人以胃氣為本,強調調整臟腑之間升清降濁的功能,以及把握陰陽五行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係。在臨床時非常重視調理脾胃。其處方用藥,不尚矜奇炫異,常挽逆證於輕靈之方,起沉疴於平淡之劑。故為同道和學生所稱頌。

黃氏認為:「脾胃乃後之本,為氣和血生化之源。久病體質虛弱,如治療不當,可積虛成損,在治療外感內傷疾病中,必須時時注意照顧脾胃。具體地說。不能一見熱象,就輕易用黃芩、黃連、大黃等大劑苦寒克伐,以免損脾胃;也不能一見陰血不足,不考慮脾胃的接受能力就隨便用熟地、阿膠等膩補之品,以免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又說:「久病不愈,與脾胃關係最為密切。常見肝病患者,脾亦受病。《金匱要略》『肝病傳脾』的理論,有正確的指導意義。至於『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這是缺乏整體觀念的表現,因此,不能達到不滿意的療效。」黃氏指出:「此外,脾與他髒關係,在治療上亦甚密切。如肺病可以用健脾養肺之法,合水谷之精微上輸於肺,肺氣充沛,足以控制病情的發展。如腎病可以用健脾制水之法,腎臟元陽,賴谷氣充實,使陽生陰長,水能化氣,正氣勝而病邪自卻。心病可以用補脾生血之法,增強供血來源,使血液充足,循環通暢,而心神得以安寧。」他認為,東垣用藥偏於溫燥升補,對胃失降和、胃陰耗傷等疾病,還有不足的一面,因而贊同葉氏提出的「脾喜剛燥,胃喜柔潤」、「脾宜升剛健,胃宜降則和」的理論。黃氏之重視脾胃,源於東垣,而又不拘泥於東垣,取李、葉兩家之長,在臨床實踐中靈活地運用,從而取得較好癮療效。

行醫經驗

黃氏治療咳嗽,用藥主張輕靈為貴,不主張藥量過大, 妄投辛散、酸斂或重濁之劑。因肺在上焦,上焦如羽,非輕不舉,輕清靈動之品可以開達上焦。黃氏還強調祛邪的重要性,認為治療咳嗽不能留有一分邪氣,若邪氣未清,即投以大劑養陰潤肺或止咳之品,則邪氣必然戀肺,滋生他變。黃氏治療咳嗽的常用方法有:

1、宣肺

宣通肺中痰滯,發散外邪。黃氏認為,不管咳嗽新久,有邪即要「宣」,使肺絡宣通,外邪得去,咳嗽始能平息。如但見咳嗽,不辨有邪無邪,只用止咳化痰之品,則風邪戀肺,咳嗽亦不能止。宣肺的代表方為三拗湯。

黃氏常用的宣通藥有桔梗、甘草等(偏熱者還可用射干)。咳嗽音啞者,可加胖大海、玉蝴蝶、鳳凰衣等,以宣肺開音,發散藥輕者有荊芥、防風、前胡等(偏熱者還可用蟬衣、牛蒡子);重者有麻黃、桂枝。同樣是發散藥,又有表實、表虛之不同。表實無汗者用麻黃;表虛汗出者用桂枝,兩者當有所區別。

2、溫肺

治療風寒咳嗽,溫肺藥每與宣肺同用,使風寒之邪外達,則咳嗽可止。溫肺的代表方為杏蘇散。常用藥有金沸草(旋覆梗)、紫菀、款冬花等。如咳嗽氣急不平者,用麻黃、桂枝,以溫肺平喘;如痰多白沫,舌苔白膩者,用細辛、生薑或乾薑,以溫肺化飲。

3、清肺

寒包火、風熱及燥熱咳嗽均要用清肺藥。黃氏認為寒包火之咳嗽,一是風寒束肺,肺熱內蘊所引起;一是風寒化熱,寒熱夾雜所致。其主症為陣咳,咳而不爽,咯痰不暢,口乾,舌邊尖紅,苔薄白或微黃。治療當宣肺與清肺同用,即《內經》所謂「火郁發之」之意。常用的清肺藥有桑葉、桑白皮、地骨皮、炙馬兜鈴、枇杷葉、茅根、蘆根、黃芩、生石膏等。因肺為清虛之髒,故清肺藥亦宜輕清為佳。石膏質地雖重,但生者有清透之性,既能清胃熱,也有清肺熱的作用,在肺熱較重時也可選用。如麻杏石甘湯中的石膏主要就是用來清肺熱的。清肺的代表方為瀉白散。

4、潤肺

肺熱不清,則進一步為灼傷津液,而見口乾咽燥、咳嗽少痰、不易咯出、舌紅等症。又因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熱傷津,則腸液亦少,故還可出現大便秘結。黃氏認為寒包火之咳嗽,即使出現肺熱傷津之證,亦不可早用潤肺藥。過早應用麥冬等,容易使外被遏,不易外達,而咳嗽亦不易痊癒。黃氏常用的潤肺藥有沙參、麥冬、玉竹、瓜蔞等。

5、肅肺

為肅降之意。因肺為清虛之髒,所以肺氣宜降則和。黃氏不主張在咳嗽初期用肅肺藥,否則可使外邪戀肺,咳嗽不易速愈。但咳嗽初起,如咳嗆較劇,無痰或少痰時,也可宣肺藥與肅肺同用,這樣既使外邪有出路,又不致損傷肺氣。黃氏常用的肅肺藥有炙蘇子、白前、海蛤殼、海浮石等。他如紫菀、款冬之類,亦有溫肺、肅肺的作用,均可選用。其代表方為止嗽散。實踐證明該方確是治療咳嗽有效的方劑,對慢性咳嗽尤佳,無論有邪無邪均可應用並無留邪之弊。如咳嗆較劇,而用藥無效時,還可加用天竺子,臘梅花、罌粟殼等以加強肅肺止咳的作用,但罌粟殼含有嗎啡、罌粟鹼,只能用於劇咳日久、咳而無痰者,同時必須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如咳嗽劇烈屬痰濁戀肺者,萬勿輕率使用,以免導致痰壅氣窒之弊。

除上述方法之外,對於遷延日久,痰多苔膩、神疲乏力、動則自汗之風寒或風熱挾濕者,則應着重用化濕藥,如平胃散之類,此時不可過早應用補氣之品。對於陣咳較劇,甚則胸脅疼痛、煩躁、不咳時如常人之肝火犯肺者,則應着重用清肝之品,如黃芩、山梔、黛蛤散之類。咳嗽日久,肺氣不能肅降,腎氣不能攝納,以至動則喘甚,治療當培補肺腎。偏於肺虛者以生脈散為主方;偏於腎虛者以腎氣丸為主方。

從醫醫案

咳喘

毛××,女,59歲。1975年4月19日初診。

哮喘病史已有十三年之久。多發於冬春二季,最近持續發作二月余,近一月來咳喘尤劇。咳嗽咯痰不爽,胸脘窒悶,氣急不能平臥,痰多白沫,夾有黃稠痰,流涕,不思納谷,脈滑數(110次/分),舌質淡青,苔薄膩。近來每天服麻黃素12片,分3次吞服,仍無效果。聽診:兩肺可聞及哮鳴音。外感風邪,內有痰濁,肺失肅降,邪從熱化。治以宣肺平喘,化痰清熱之法。

炙麻黃6g,炙地龍6g,杏仁9g,炙蘇子9g,炙紫菀15g,射干9g,蒼耳子9g,黃芩9g,生甘草6g,六劑

二診4月26日。咳嗽氣急明顯減輕,已能平臥,胸悶漸舒,近日已停服麻黃素,流涕減而未除,近三天來胃納略振,脈滑數(88次/分),苔薄膩。前方合度,原法不變。原方六劑。

三診5月3日。氣急已平,流涕已止,納食已香,尚有咳嗽,脈小滑(80次/分),苔薄膩。再守原意。原方六劑。

四診5月10日。咳喘均平,略有咳痰。肺氣漸宣,痰熱漸清,聽診兩肺未聞哮鳴音。病已十去八九,再從原法加減,鞏固療效。

前胡12g,炙紫菀15g,白前9g,炙蘇子9g,杏仁9g,射干9g,陳皮9g,生甘草6g7劑

加配:麻乾片100片,地龍片100片.每天服2次,每次各服5片。於煎藥服完後再服以上成藥。

經驗驗方

一、胃痛一方

[組成]紫蘇梗、姜半夏、青皮、陳皮、廣木香、制香附、旋復梗、炒白芍、焦神曲、生薑各9g,炙甘草6g,桂枝4.5g,寒重加肉桂(後下)4.5g,蓽撥9g。

[功效]調氣和胃,散寒消食。

[主治]寒實型胃痛。外感寒邪或飲食不節,以致氣血阻滯,胃失通降。症見胃脘暴痛,痛勢較劇,得溫則舒,泛吐清水,纏綿不已,苔白滑,脈弦或遲。

二、胃痛二方

[組成]柴胡、炒白芍、延胡索、旋復梗、廣木香、青皮、陳皮、制香附、佛手干各9g,煅瓦楞30g,炙甘草4.5g

[功效]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主治]氣滯型胃痛。氣鬱傷肝,橫逆犯胃,常因情緒波動而復發。症見胃脘脹滿,以痛連脅,按之較舒,噯氣頻繁,苔薄白,脈弦。

三、胃痛三方

[組成]潞黨參、炒白朮、廣木香、制香附、炒白芍、焦神曲各9g,炮姜、炙甘草各6g,丹參12g,煅瓦楞30g,肉桂(後下)3g。

[功效]溫中調氣散寒。

[主治]虛寒型胃痛(偏寒者)。脾陽虛衰,運化無權,常因飲冷受寒而復發。症見胃中冷痛,形寒喜暖,喜熱飲,泛吐清水,溲清利,或腹痛,舌質淡,苔白,脈細緩。

四、胃痛四方

[組成]潞黨參、炒白朮、廣木香、枳殼、陳皮、炙黃芪各9g,茯苓、焦神曲各12g,春砂仁(後下)3g。

[主治]虛寒型胃痛(偏虛者)。脾胃虛弱,升降失職,常因過勞而復發。症見胃脘綿綿作痛,或脹滿不舒,納少便溏,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脈緩或濡細。

五、胃痛五方

[組成]金鈴子、延胡索、青皮、陳皮、瓜蔞皮各9g,蒲公英、丹參各15g,炒白芍12g,煅瓦楞30g,炙甘草6g,左金丸(分吞)3g。

[功效]泄肝調氣和胃

[主治]鬱熱型胃痛。肝氣鬱久化火。可因情緒波動,飲食不慎而復發。胃痛時輕時重,有燒灼感,嘈雜泛酸,口乾口苦,心煩易怒,納少,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脈弦細。

上述各型胃痛,根據具體情況,可隨症加減如下:食積加神曲、炙雞內金、枳實等;濕重加厚朴、蒼朮等;濕熱加黃芩、黃連等;夾瘀加丹參、紅花、失笑散等。

參考來源

  1. 黃文東 ,搜狐, 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