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据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现有藏品1277件/套、珍贵文物1件/套,举办展览1个,开展教育活动3次,参观人数1万人次。
简介
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位于巴彦淖尔市黄河湿地公园,河套灌区引水总干渠临河城区段南岸,临河金川大桥南桥头西,属双河区境内。
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于2013年11月18日向社会开放。坐南朝北,东西长230米,南北宽10米。展馆中部由序厅和多功能报告厅组成,占地近3000平方米。整体造型像一只展翅起飞的鸿雁。博物馆外围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原石浮雕[1],由东向西展现了十个板块的内容,分别是:大禹治水、秦汉移民、北魏黄河航运开发、大唐中兴、晚清王同春水利开发、傅作义领导的五原战役、欢庆解放、旧灌区改造、灌排配套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外墙中间门斗上刻的是博物馆的Logo,既是龙的形状,又是黄河与河套灌区的象征。
进入博物馆,北墙是博物馆馆赋,与序厅前言相呼应,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博物馆的意义及黄河的形成。博物馆浏览重点要看两个“3”:以黄河流域和河套灌区水利建设衍生的文化界定展览的内容,突出“三大主题”(黄河水利文化是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河套水利文化是河套文化的核心,“总干”精神是河套人民精神家园的核心);按历史顺序编排布设三大板块(辉煌灿烂的黄河水利文化”板块,从黄河形成至清朝末期;“开拓进取的河套灌区”板块,从秦汉至建国初期;“薪火传承的河套水利事业”板块,从建国初期至今)。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通过展台、触屏电脑以及学术报告大厅对黄河水利文化的发展成就和精神财富进行集中展示。共展出文物790件,古籍文献水利100多套,还有大量的文字资料、图表和不可移动文物影像资料。
“辉煌灿烂的黄河水利文化”板块以黄河发育、形成及河事水利为主线,充分展示水利技术进步、建设发展、管理经验和文化创新,同时对衍生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2]及其他各业的发展繁荣进行概括性的反映。
“开拓进取的河套灌区”板块以黄河流域灌溉面积最大的河套灌区为对象,通过对其悠久的演变历史、传奇的开发模式,独特的水利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的展示,总结黄河水利文化发展繁荣的普遍规律。
“薪火传承的河套水利事业”板块以新中国成立后河套灌区人民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为重点,展示和剖析“总干”精神的形成历程、丰富内涵、时代意义,集中展现黄河水利文化精神动力的无穷魅力。
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聘请中国水利史学会会长谭徐明、兰州大学副校长潘保田、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王建平、自治区水利厅原水科院院长陈耳东和自治区政协农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银星为博物馆研究员。迄今,已完成“黄河形成与演化”新课题研究。五个深课题:“黄河流域姓氏族徽初探”、“元、明时期黄河流域水利管理机构沿革”、“黄河流域蒙古民族风俗礼仪”、“河套北假地区开发历史演化”、“河套灌区发展规划的科学精神”列入计划。
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自开放以来,日均游客接待300人,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量1000人以上。从开馆至今先后接待过省部级领导、厅局级领导约500人。接待了蒙古国、西班牙、拉美8国等国际代表团。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为全国中小学生节水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开放以来7000多名中小学生先后接受了节水科技培训。
开放时间
9:00——16:30,每周二闭馆。博物馆的讲解员可用蒙、汉、英三种语言讲解,9点30分和15点30分各安排两场义务讲解,其他时间为有偿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