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竹 黄竹地下茎合轴型。竿单丛,直立或罕可攀援,节间圆筒形,惟在近分枝一侧的最下部可略扁平,竿每节分多枝,主枝较显著;叶片的小横脉多不明显。小穗(位于假小穗上端)含1至多朵小花,小穗轴有关节,易于逐节断落;鳞被和柱头两者的数目有变化;雄蕊6(?竹属Bambusa的某些种可为2枚),花丝互相分离;子房的上部生短毛,下部呈 柄状而无毛。[1]
形态特征
黄竹竿高8-15米,直径7-10厘米,梢端略弯曲,幼时被白粉;箨鞘早落性,厚纸质至革质,背面有白粉及易落的黑褐色小刺毛;末级小枝具3-6叶;叶鞘具纵肋;黄竹叶耳镰形,其上具紫色缝毛数条;叶舌不明显,高仅1毫米,腹面具毛,先端波状浅裂;叶片披针形,质薄,长12.5-25厘米,宽1.2-2厘米,基部宽楔形至圆形,先端渐窄,最后扭转并具粗糙的长尖头,两面均具柔毛,叶缘具向下的小锯齿而粗糙,次脉4-7对,再次脉7-9条。黄竹花枝有大型呈圆锥花序状的分枝,节间长2.5-5厘米,无毛,或上部常具白粉,节上密集丛生多枚假小穗,形成球形的簇团,其直径为2.-5厘米;小穗微扁,近于无毛而有光泽,初为黄绿色,干燥后为枯草色,质地较软,,花丝细而长;花药黄色至紫色,长4毫米,先端具短的小尖头;子房卵形,较细长,上部生毛而下:部无毛;花柱长5-6毫米,全体被微毛,柱头1,紫色,羽毛状。[2]
生长环境
黄竹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与河谷地区,山林,山坡,路边等。[3]
历史
黄竹倚天而立,拔地而起。极言魁伟雄奇。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至杜陵,负其倚天拔地之才,更欲驾《风》、《骚》而上之,则有所不能。” 并列 倚天而立,拔地而起。极言魁梧奇伟。徐向阳《庐山二题·三峡桥。穆天子传》卷五载:周穆王往苹泽打猎,“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首句为“我徂黄竹”,因以“黄竹”名篇。后遂以“黄竹”指帝王的诗作,多用指咏雪之作。南朝 宋 谢惠连《雪赋》:“岐昌发咏于来思,姬满申歌于《黄竹》。”亦借指哀婉的诗歌。唐 李商隐《瑶池》诗:“瑶池 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4]
栽培技术
黄竹栽植方法:首先在栽植前,将竹种头的笋壳除掉,用泥浆蘸根;其次,穴底先填粗细均匀的表土,然后将竹苗斜放入穴中,竹秆与地面呈5~10°的倾斜角度,侧芽朝向两侧,马耳形切口向上,以便承接雨水,或用泥浆灌入切口中,防止竹秆干枯。竹蔸部覆土时要让细土与之紧密结合,适当提苗后,再覆第二次表土踏实,然后再覆心土,直至穴面成弧型,以免穴内积水,弧行高度仅高出竹秆基3~5厘米,覆土厚度10~12厘米。栽植完后每穴浇适量定根水和在穴面覆盖适量的稻草,以便保温保湿,若晴天栽植则必须在竹蔸部打泥浆。栽植后前3年应加强抚育管理,适时浇水、松土、除草、施肥;每隔3~5进行一次打篼,挖出老篼培土,以利新竹萌发。[5]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