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蜀葵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蜀葵葉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284474&sid=6497945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黃蜀葵葉 漢語拼音:Huánɡ Shǔ Kuí Yè |
目錄
黃蜀葵葉
黃蜀葵葉,中藥名。為錦葵科秋葵屬植物黃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L.)Medic.的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功效。主治熱毒瘡癰,尿路感染,跌打損傷,燙火傷。[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黃蜀葵葉
拼音名:Huánɡ Shǔ Kuí Yè
英文名:Leaf of Sunset Abelmoschus
別名:秋葵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Hibiscus manihot L.]2.Abelmoschus manihot (L.)Medic.var pungens(Roxb.)Hochr.
出處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黃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的葉。
採收和儲藏
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 1.黃蜀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m。疏被長硬毛。葉互生;葉柄長6-18cm,疏被長硬毛;托葉披針形,長l-1.5cm。葉掌狀5-9深裂,直徑15-30cm,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8-18cm,寬1-6cm,兩面疏被長硬毛,邊緣具粗鈍鋸齒。花單生於枝端葉腋;小苞片4-5,卵狀披針形,長15-25mm,寬4-5mm,疏被長硬毛;萼佛焰苞狀,5裂,近全緣,較長於小苞片,被柔毛,果時脫落;花大,淡黃色,內面基部紫色,直徑約12cm;雄蕊柱長1.5-2cm,花葯近無柄;柱頭紫黑色,匙狀盤形。蒴果卵狀橢圓形,長4-5cm,直徑2.5-3cm,被硬毛。種子多數,腎形,被柔毛組成的條紋多條。花期8-10月。
- 2.本變種與上種的區別為:植株全體密被黃色長剛毛。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
常生于山穀草叢、田邊或溝旁灌叢間。
資源分布
性味
甘;寒
歸經
心;腎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接骨生肌。主熱毒瘡癰;尿路感染;骨折;燙火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內服:煎湯,10-15g,鮮品可用至30-60g。
複方
- ①治癰疽: 鮮黃蜀葵葉一握,洗淨後和冬蜜共搗爛,敷患處,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 ②治燒燙傷: 鮮黃蜀葵葉, 搗敷。 (福州軍區《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福建民間草藥》:托瘡解毒,排膿生肌。[2]
摘錄
《中華本草》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