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黑臉鵐 |
---|
基本資料 |
學名 Emberiza spodocephala 目/科/屬 雀形/鵐/鵐 遷徏狀態 冬候鳥/台灣 普遍性 普遍 體長/體重 14-16cm/13-27g |
別名:灰頭鵐,雌雄略異。虹膜暗褐色,喙暗褐色,下嘴較淡,先端略深。腳淡褐色。
- 西伯利亞亞種spodocephala,雄鳥
- 眼先及頦黑色,頭、頸、喉、胸暗灰。
- 背茶褐色具黑褐色縱紋。翼及尾羽暗褐色具茶褐色羽緣,有2條淡色翼帶,外側尾羽白色。
- 腹面黃,體側有黑褐色縱紋。
雌鳥似雄鳥,但頭、頸、褐灰色,頭頂有茶褐色細縱紋,有些個體可見灰色頭央線,眉線淡灰褐色,有明顯黑褐色顎線及皮黃色頰紋,喉灰白,胸略帶灰色,腹污白,略沾黃色,胸及脇具黑褐色縱斑。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頭較灰,頦及眼先也較黑。
- 中國西南亞種sordida似指名亞種,雄鳥頭、頸、胸為帶綠色調的橄欖綠。頦及眼先黑色較明顯,腹黃色。
- 日本亞種personala似中國西南亞種,喉及腹面黃色調,無灰色調,雄鳥有黃色眼後細眉紋及頰紋,體側黑褐色縱紋較粗。雌鳥胸及脇黑褐色縱紋較粗。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鵐科 Emberizidae
屬: 鵐屬 Emberiza
種: 黑臉鵐 E. spodocephala
棲地&習性
高山草原,海岸及濕地灌叢,平原農地。
單獨活動或鬆散小群活動。
草本植物種籽為主,亦食昆蟲。繁殖期間的成年飲食主要是無脊椎動物,例如小蟬(Cicadidae)和其他臭蟲(Hemiptera),蒼蠅。[1]
繁殖期
季節通常在5月至6月中旬之間開始,具體時間取決於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冬季叫聲「嘖、嘖、嘖」,繁殖期發出清柔鳴唱聲。
外觀相似性
分佈
從西伯利亞到鄂霍次克海,北薩哈林島和日本海,南到薩彥山,新罕布什爾州的阿爾泰,蒙古(Khentii山),中國東北(黑龍江),俄羅斯東南部(Ussuriland)和北朝鮮;中國南部和南部(雲南和海南至福建)和台灣的冬季。
中國從甘肅北部和青海東北部到西南到四川西部和雲南北部到湖北,偶爾在貴州和湖南;從尼泊爾中部到印度東北,緬甸北部和印度支那北部的冬季。[2]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Black-faced Bunting,hbw.com
- ↑ Black-faced Bunting,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