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文名 戈壁 意思 沙漠、礫石荒漠等 地位 世界上巨大荒漠與半荒漠地區之一 外文名 蒙古語:Говь 亦稱 戈壁沙漠 漢語拼音 gē bì

戈壁(蒙古語:ᠭᠣᠪᠢ,拼音字母音譯:govi,西里爾字母:Говь),在蒙古語中有沙漠、礫石荒漠、乾旱的地方等意思。在中文裡又稱瀚海沙漠(瀚海又指貝加爾湖)、戈壁灘、戈壁沙漠。

目錄

特點

終年少雨或無雨,年降水量一般少於250毫米,降水為陣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

氣溫、地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大,多晴天,日照時間長。

風沙活動頻繁,地表乾燥,裸露,沙礫易被吹揚,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較充足地區會出現綠洲,具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利於生活與生產。

氣候

氣候是極端大陸性的和乾燥的:冬季嚴寒,春季乾冷,夏季溫暖。年氣溫升降幅度相當大,1月份平均低溫可達到-40℃,而7月份平均高溫則可攀升到45℃;日氣溫升降幅度也可十分巨大。年總降水量從西部的不足76毫米至東北部的203多毫米不等(夏季降水量最大)。類似季風的狀況存在於東部地區。北風和西北風盛行於戈壁。

水系和土壤

荒漠水系主要是地下的,地面河流幾乎沒有常流。山地水流局限於戈壁邊緣,即使如此,當它們流入鬆散的土壤或多鹽的、封閉的凹地時也很快就乾涸了。許多河流僅在夏季流水。另一方面,地下水卻廣泛分布,質量足以勝任畜牧。

戈壁土壤主要是灰褐色與褐色的碳質土(富於碳)、石膏土(含有石膏)、粗礫石土,常與多沙鹽沼及黏土結合在一起。

植物

植被稀疏罕見。在高原和山下的平原上,有灌木似的矮小植被。在鹽沼,也以鹽生植物類為主;在沙漠生長着沙蒿和稀疏的多年生及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半荒漠地帶,植被較為豐富,屬於草本植物類和蒿類。在戈壁阿爾泰山和其他高山,荒漠草草原完全覆蓋了較低的山坡,而在較高的部分,則有羽草草原的山地變體。

動物

動物多種多樣,有諸如野駱駝蒙古野驢(Equus hemionus)、詹蘭羚羊和捷爾倫羚(dzeren)一類的大哺乳動物。普爾熱瓦爾斯基氏野馬曾分布於荒漠西部地區,在野外可能已經滅絕。齧齒類動物包括旱獺與囊鼠,還有爬蟲類。

分類

岩漠

粗大風化、平緩的基岩露頭;地面波狀起伏,水土缺乏,植被覆蓋率在10%以下。風棱石普遍,呈三棱形,表面光滑;暴露地表的岩石、碎石,由於表面水分蒸發時溶解的礦物殘留下來經過磨蝕,形成一層黑亮的深褐色鐵錳化合物(荒漠漆),厚約1毫米,地表一片黑色,稱為黑戈壁。

撒哈拉荒漠的岩漠、礫石戈壁占70%。中國在新疆東部、河西走廊西部乾燥剝蝕。

礫漠

又稱戈壁灘,植被覆蓋率在10~30%。根據礫石層厚度、形成過程分為:

• 堆積戈壁:地表物質礫石,夾有沙土,多見于山麓傾斜平原;物源是山地風化剝蝕的岩石碎屑,經過流水搬運出山,隨流速驟減,沉積在山麓;形成大面積幾十米到幾百米的洪積扇;由于山麓河流多,水分條件好。堆積時間較短,礫石表面岩漆化不充分,難以形成荒漠漆皮,表面保留原來堆積時的灰白色,也稱為白戈壁。在中國西北準噶爾塔里木柴達木盆地的山麓地帶,祁連山、阿爾金山、崑崙山、天山、阿爾泰山等有分布。

• 風蝕戈壁:地表物質為一薄礫石層,厚度約為礫石的最大徑;下部為沙礫石、土狀堆積物的混雜,也稱為假戈壁。分布在高平原,遠離山麓的堆積區,有季節性降水地區,形成戈壁草原,是荒漠草原帶的一部分。

地區

中蒙邊境沙漠

自從秦朝起,「大漠」一詞就經常在史書中出現。漢朝時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成功控制漠南及河西走廊,將匈奴趕到漠北,後來霍去病深入漠北至狼居胥山(蒙古國的肯特山脈)。漠南從此作為北方胡族及南方漢人政權的緩衝區。

北魏把柔然驅出「漠南」。清朝政府把漠北蒙古稱為喀爾喀蒙古,至民國時期外蒙古獨立;而漠南蒙古所在的地域則演變為今 內蒙古自治區。

這裡作為今天蒙古國和中國的內蒙古分界的「大漠」就是戈壁沙漠。蒙古國在其南部現有東戈壁省、中戈壁省、南戈壁省。

東北亞沙漠

一種廣義的說法則是戈壁沙漠包括阿爾泰山脈以東南、大興安嶺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北、華北平原以西北的廣闊乾旱半乾旱地區,囊括了中國境內的大多數沙漠。在中國這種用法比較少見,但在西方媒體中提及「戈壁沙漠」通常是這種含義。譬如說沙塵暴來自戈壁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