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戈壁灘戈壁,源於蒙古語,意思是「難生草木的土地」。戈壁」在維吾爾語裡面就是「沙漠」的意思。戈壁是粗砂、礫石覆蓋在硬土層上的荒漠地形。戈壁的形成是由於喜馬拉雅山的雨影效應阻擋了雨雲抵達戈壁地區而形成的。戈壁沙漠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與半荒漠地區之一,綿亘在中亞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國廣袤的空間。戈壁多數地區不是沙漠而是裸岩。「戈壁灘」「戈壁沙漠」 。[1]
地 位/漢語拼音:世界上巨大荒漠與半荒漠地區之一/gē bì
簡介
位於蒙古高原中部,以戈壁灘為界蒙古高原被分為漠北與漠南蒙古。古代自秦朝以來,漢字史書里以「大漠」、「瀚海」之稱,戈壁灘也是蒙古帝國的老家,也是匈奴和突厥的活躍地點。
戈壁是指由粗砂、礫石覆蓋在硬土層上形成的荒漠地形,是荒漠的一種類型,按其成因礫質戈壁可分為風化的、水成的和風成的三種。沙漠也是荒漠的一種類型,是指沙質荒漠整個地面覆蓋大片流沙,廣泛分布着各種沙丘。在風力作用下,沙丘移動,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沙漠的地表會因為風的作用而發生變化的,沙丘會隨着風向前層層推移,變化形成不同的形態。戈壁則不會發生這種狀況,因為戈壁的地表是黃土還有稍微大一點的砂石混合組成的,其比例大概為1:1在戈壁灘上還有分布或多或少的植被,在起風的時候吹起的大多是塵土,風力大時也會出現風沙走石的景觀,但是戈壁的地貌是不會改變的。戈壁是沙漠的前身,如果植被進一步減少,在風蝕的作用下就會慢慢演變為沙漠。
新疆境內分布着大面積的戈壁,戈壁灘上氣候環境惡劣,降雨量很少,晝夜溫差懸殊。戈壁上風速很快且持續很長時間,捲起大量砂石。戈壁的表層以礫石為主,看不見沙和土壤,會有一些耐旱、耐鹼的小型植物生長。
怪圈現象 | 怪圈現象 | 怪圈現象 |
---|---|---|
在新疆的戈壁灘上還發現了大面積罕見的神秘「怪石圈」。這些「怪石圈」位於 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連木沁鎮火焰山北部戈壁灘上,占地面積約一萬畝。「怪石圈」有大有小、有圓有方,有的為「口」字形串聯狀,有的為方形與圓形石圈混合擺置。其中一個被稱為「太陽圈」的巨型石圈由4個同心圓組成,最大外圓直徑約8米,最小的內圈已被破壞。在「太陽圈」的東南部,分布着大面積的石圈。這些「怪石圈」所用的石頭在附近的戈壁灘很難找到,起具有什麼涵義也不被人所知。這片神秘「怪石圈」的形成及歷史至今是個謎,有待專家考證。
戈壁是沙漠的前身,戈壁在風蝕作用進一步的侵蝕下就會演變成沙漠,戈壁是荒漠的一個類型。即地勢起伏平緩、地面覆蓋大片礫石的荒漠。戈壁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沖積而成。當發洪水,特別是山區發洪水時,由於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漸減弱,在洪水衝擊地區形成如下地貌特徵:大塊的岩石堆積在離山體最近的山口處,岩石向山外依次變小;隨後出現的就是拳頭大小到指頭大小的岩石。由於長年累月日曬、雨淋和大風的剝蝕,稜角都逐漸磨圓,變成了我們所說的石頭(學名叫礫石)。這樣,戈壁灘也就形成了。
戈壁灘,位於蒙古高原中部,以戈壁灘為界蒙古高原被分為漠北與漠南蒙古。古代自秦朝以來,漢字史書里以「大漠」、「瀚海」之稱,戈壁灘也是蒙古帝國的老家,也是匈奴和突厥的活躍地點。戈壁灘東西約1600公里、南北約970公里、總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沙漠。
分布
中國的戈壁廣泛分布於溫都爾廟—百靈廟—鄂托克旗—鹽池一線以西北的廣大荒漠、半荒漠平地,總面積約45.5萬平方千米。茫茫戈壁灘上布滿粗砂、礫石,踏在上面,沙沙作響。
中國幾個主要的、大的沙漠和沙地主要位於新疆、內蒙古、甘肅和寧夏等地,沙漠(包括沙丘和風蝕土地)總面積為71.29萬平方千米,戈壁總面積為56.95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面積的13.36%,其中新疆沙漠總面積為42.0萬平方千米,戈壁面積為29.3萬平方千米,位居全國沙漠和戈壁面積的首位。[2]
特點
終年少雨或無雨,年降水量一般少於250毫米,降水為陣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
氣溫、地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大,多晴天,日照時間長。
風沙活動頻繁,地表乾燥,裸露,沙礫易被吹揚,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較充足地區會出現綠洲,具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利於生活與生產。
研究和探索
古代絲綢之路在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及西緣一線延伸時,橫貫阿拉善沙漠南部且穿越嘎順戈壁。戈壁地區最初是通過13世紀時馬可·波羅的生動描述而為歐洲人所知的,除此之外,他們在實際上一直並不了解這一地區而且沒有到這一地區旅行過。
戈壁最有文化趣味的地區是中國敦煌市附近的佛教系列洞窟寺廟群。這些寺廟建於4~10世紀,在沙漠乾燥的空氣中被很好地保存下來,其中壁畫與文獻的質量和數量一直無與倫比。對這一建築群的科學研究,隨匈牙利裔英國考古學家和地理學家斯坦因(Aurel Stein)在1907年發現千佛洞開始。
視頻
;
參考文獻
- ↑ [佚名. 景觀:沙漠·戈壁[J]. 中國國家地理, 2012(10):354-359.]
- ↑ | 中國氣象局,引用日期201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