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巴豆

重新導向頁面

重定向至:

 

巴豆學名Croton tiglium),在中藥中指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中藥拉丁名:Fructus Crotonis)的乾燥成熟果實。巴豆又名落水金剛猛樹廣仔子。廣泛分布在中國長江以南各地。主產於四川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目錄

形態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卵形至長卵形葉子互生,基出三大脈;夏季開小花,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橢圓蒴果

巴豆全株有毒,以種子毒性最大。食後可引起噁心、嘔吐、消化系統產生燒灼感、劇烈腹痛腹瀉、便血、頭暈頭痛、呼吸困難、昏迷痙攣、最後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乾燥成熟果實,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堆置2~3天,攤開,乾燥。根、葉全年可采,切片,葉曬乾備用。

性狀

本品呈卵圓形,一般具三棱,長1.8~2.2cm,直徑1.4~2cm。表面灰黃色或稍深,粗糙,有縱線6條,頂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開果殼,可見3室,每室含種子1粒。種子呈略扁的橢圓形,長1.2~1.5cm,直徑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點狀的種臍及種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點,其間有隆起的種脊;外種皮薄而脆,內種皮呈白色薄膜;種仁黃白色,油質。無臭,味辛辣。[1]

鑑別

取本品約0.5g,研碎,加乙醚10ml,浸泡 2小時,並時時振搖,濾過,濾液置試管中揮干,加鹽酸羥胺飽和的甲醇溶液0.5ml 及麝香草酚酞指示液 1滴,再加氫氧化鉀飽和的甲醇溶液至顯藍色後,再多加4滴,加熱至沸騰,冷卻,加稀鹽酸調節pH值至2~3,加三氯化鐵試液3 滴及氯仿1ml,振搖,上層溶液顯紫紅色。[2]

炮製

生巴豆:去皮取淨仁。

性味

種子:辛,熱;有大毒。

根、葉:辛、溫。有毒。

歸經

種子:歸大腸經。

功能主治

種子:瀉下祛積,逐水消腫。用於寒積停滯,胸腹脹滿;外用蝕皰。用於惡瘡疥癬,疣痣,白喉,瘧疾,腸梗阻。

根:溫中散寒,祛風活絡。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跌打腫痛,毒蛇咬傷。葉:外用治凍瘡,並可殺孑孓蠅蛆[3]

參考文獻

  1. 性狀,中醫世家
  2. 鑑別,中醫世家
  3. 功能主治,中醫世家

外部連結

  • 巴豆 Badou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巴豆 Badou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生巴豆 Sheng Ba Dou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