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回家三日(二狗)

回家三日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回家三日》中国当代作家二狗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回家三日

家,在我心里的印象十分模糊。

我本是个不喜欢记事的人,后来又在城里的学校借读,因为各种原因不停的搬家,不停的换租住的地方,直到十一年前,我离开家上大学,父母的家才算是相对固定下来了,而自那之后,我便又开始了外出漂泊的日子,几乎没有怎么在家住。家在哪里?我问自己,或许是我出生的那处农村小院吧。 回家第一日:身向榆关行

“儿子回榆林已经八十天了,什么时候接儿子回来呀?”。妻子数着日子在我身边念叨。

“明天吧,先去请假。”我告诉妻子。明天是周五,加两天周末,刚好能走一个来回。

决定是刚做的,但是好几天前就做好了回家的准备,所以也没有什么需要收拾的,请好了假,我们便开始了这一趟回家之旅。

当车子驶上高速,沿路的风景快速的回退,回家的心便开始急切。儿子自出生起,便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这次随我的父母回榆林,是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的远离。我和妻子起初高高兴兴过二人世界的心情,在第一次与儿子视频通话时已荡然无存,快三岁的儿子可能是因为回榆林的新奇,竟一时叫不到通话的手机旁边来,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吸引力不如妹妹家的一个烟灰缸。我和妻子快乐的心头瞬间被浇了一盆冷水,妻子挂断电话,就开始抱着被子啜泣,边哭边说“我想儿子了,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大概天下的母亲都长了一样的心吧,在生下孩子的那刻起,心里的敏感和脆弱就全部都倾注在了孩子们的身上。记得小时候刚开始在城里上学,那时的治安还没有现在这么好,时不时能听到谁家的孩子被抢走了的消息,虽然大多数是以讹传讹,但是我谨小慎微的母亲,从乡村走向繁华城市的一个小学二年级毕业生,还是更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每天放学,她都守在家门口等我回家,稍晚一会,便能见到沿路找来的她。有一年六一前夕,我到同学家排练节目,上学时忘记给母亲说了,左等右等,却依然等不到我的母亲沿路一直走到学校,经过多番打听,终于知道了我的去处,在同学家大门口见到我的时候,她喜极而泣,但并没有训斥我,而是将我紧紧的抱进怀里。

车子在一个又一个的隧道中穿行,从一个隧道出来后,一个红色的大腰鼓突然出现,安塞快到了,我们一路向榆林的亲人报着平安,榆林的亲人又随时向我们分享着儿子的动态。

父亲和母亲只有两个孩子,我和妹妹。自从上大学后,我与妹妹的交集便一天天的减少,我们在不同的城市上学,又在不同的城市工作、生活,如今算来,近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在一起生活的日子竟屈指可数。记忆最深的是2015年我膝盖动手术,父亲和母亲轮流在医院陪我,而妹妹则在学习的间隙,天天为我熬制大骨汤,在我还躺在床上不能下地的时候,失恋和面试失败接踵而来,妹妹又一直鼓励我,后来我终于找到合适的工作,最开心的不是我,反而是我亲爱的妹妹,她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向大家分享喜讯的截图现在还留在我的相册里。

妹妹也在等待着我们的到来,这种源于血液的亲情在大半年没有见面后,依然炽烈,知道我们要回来,一家人早早的便开始准备。

当车子终于从山峦起伏中驶出,走上一段沙漠公路后,家便近了,路两旁的楼房不断的出现在眼前,没走一会,便下高速,接着便到妹妹家。

父亲和母亲在榆林的日子,便一直住在这里,儿子跟着姑姑、姑父学了不少的新本领,一家人终于又团聚了。

回家第二日:农村小院探亲

我经常给妻子说,我是三代单传,爷爷没有兄弟,又只有父亲一个孩子,而父亲也只生了两个孩子,在男儿传家的传统思想里,我便是实实在在的三代单传了,妻子常说我思想落后。

歇了一晚后,便又要匆匆回老家了,那个经常在记忆出现的院落还有爷爷奶奶在生活

经过九曲十八弯的农村道路,再走一条稍长的直线水泥路,就到了家门口。爷爷奶奶早已守在门口,看到重孙后,脸上的花儿立刻绽放开来,记忆中,这种待遇在几年前还是只有我独享的,现在却成了儿子的专属。俗话说,人老隔辈亲,爷奶疼小孙,这隔了两辈人的亲便更加的宠溺,爷爷喜欢孩子,村里的每一个孩子,几乎都被他逗乐过,有了重孙后,爷爷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看看重孙的照片,打电话来听听重孙的声音。

院子里的一排六个窑洞,前几年经父亲的手已经翻修,而草料房、驴圈、羊圈还保持的原来的样子,只是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功能。闭上眼睛,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正担着自己的小竹筐,将土从院子的这头倒在院子的那头,又从那头担回来倒在这头,乐此不疲,那便是我了,趴在羊圈门上数羊,站在驴圈门口撒尿,童年的一幕幕涌入眼帘,只是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不只是我,还有人烟日渐稀少的家乡。

父亲说,这是我们的根,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得回来。前两年我却因为儿子上户口的原因将我的户籍从这里迁走,又落户到现在生活的城市,母亲拿到我的新户口本时,难过的直掉眼泪,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个记忆中最快乐的地方,我还能回来吗?

爷爷喜欢热闹,爱闹秧歌,是村里搬水船的好手,八十岁了,仍然能随口来几句唱词,回家之前,我便与爷爷商量好,将他的手艺传授予我,只是冬天的日子格外的短暂,我只来的及听几句唱词后,便要匆匆返回。

回家第三日:身心安处既是家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还没来得及好好在家中温存,便又要踏上返回铜川的路。

几年前,网络上开始流行通过晒返程时车子的后备箱来凸显父母的爱,而我对这种爱体会最深,每次从榆林走,父亲总要将车子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甚至于连车子后排和副驾驶座位的脚下也不放过,在我屡次提醒这样不安全后,父亲依然我行我素,嘴上应着知道了,每次依旧将车子的每一个空隙装满。 这一次将儿子接走,母亲随行,父亲却因为妹妹家里的事走不开,没有和我们一起离开榆林。

父亲是一个喜欢唠叨的人,温柔多于刚毅,自我在铜川结婚生子后,便经常在我耳边念叨,为我不能在榆林工作、生活而遗憾,有时更是因为某一件事,将唠叨念成了抱怨,母亲经常相劝,奈何母亲的话语力量有限,更加之以我对母亲的了解,母亲其实也对我不能回到榆林感到失望,所以一开始我就对母亲的劝诫没有报什么希望,只是母亲更显得随遇而安,不说出来罢了。

六年前,我独自一人来到铜川,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当时的自己也没有长留铜川的打算,只是工作难找,好不容易有口饭吃,便毅然从榆林跑过来了,之后,我也多次有离开铜川的打算,但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不能事事如愿。后来我又在铜川结婚、生子,算是断了再回榆林的妄想。

刚来铜川时,我时常感到孤独,觉得自己就像一片树叶,随着一阵寒风从树上落下,落叶归根是不可能的,环卫工人会随意的将我扫进某个下水道,或者装进垃圾车,再统一回收处理。直到遇到了现在的妻子,结婚,然后很快又有了我们的儿子,母亲因为要帮忙带娃的原因,常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父亲也经常过来小住,我对这一片土地也终于慢慢有了感情,有时候恍惚间觉的,铜川也算是我的家了。

车子依然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只是已经没有了回榆林时的迫切,儿子惬意的在母亲的怀里熟睡,妻子将一个面包拆开,撕下一小块放进我的嘴里,我问母亲“累不累,要不要在服务区休息一下”?母亲在后视镜里摇摇头算是回应,一切多么的温馨。

我们心情愉悦的返回铜川的家,儿子虽然小,但仍然记得回家的路,记得前两天妻子准备给儿子买个小马桶,想问一下儿子对马桶颜色的意见,儿子指着手机屏幕上的三个不同颜色的小马桶,奶声奶气的说“给宝宝买三个,铜川放一个,榆林放一个,外婆家放一个”。在幼小的儿子心中,家早已不是唯一的一个,我忽然明白,何必纠结于家在哪里,只要和亲人在一起,哪里不是家呢。

我们从铜川出发,三日后又回到铜川,每天都在回家的路上,但最终却又走回了起点,回家三日,身心安处皆是家呀。[1]

作者简介

曹振杰,笔名,二狗;陕西榆林人,文学爱好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