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斗酒學士」的別樣人生(王友明)

「斗酒學士」的別樣人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斗酒學士」的別樣人生》中國當代作家「斗酒學士」的別樣人生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追「斗酒學士」的別樣人生

王績(585--644):漢族,字無功,號東皋子,別名「斗酒學士」。絳州(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人,唐朝醫生、著名詩人。王績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是北周刺史,父親是隋朝國子博士,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家世顯赫,家學淵源,唐初詩人王勃是他的侄孫。

王績一生鬱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際,曾三仕三隱。心念仕途,卻又自知難以顯達,故歸隱山林田園,以琴酒詩歌自娛。曾在隋代任秘書省正字,出任六合縣丞,初唐時,曾官太樂丞,後棄官隱居於故鄉東皋村,縱酒自適,其思想受道家影響甚深。所作詩多以愛酒為題材,盛讚嵇康、阮籍;以田園閒適情趣為內容,歌頌陶淵明,後人輯有《東皋子集》。

01

小時候,鄉村夜晚是寧靜和安謐的,我經常站在小院裡,抬頭凝望那滿天大大小小、忽明忽暗的繁星,不管是有名的,還是無名的,均點綴了夜空,把光澤灑向大地,潛入心境,喚醒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今,年逾古稀的我,對凝望天空的繁星失去了興趣,卻對歷史的天空閃爍着的一顆顆詩星,產生了無限的敬仰。在眾多詩星中,有一顆詩星始終在我的心中閃爍,成為我的驕傲和自豪!這顆詩星便是「斗酒學士」、我的先祖王績。

02

王績(字無功),名載《王氏通譜》卷首之二,系太原王氏第48世(龍門河汾支第5世),我們館陶支一世祖王福畤的叔父。他自幼好學,博聞強記,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11歲便遊歷京都長安(今西安),拜見權傾朝野的大臣楊素,被在座公卿稱為「神童仙子」。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應孝廉舉,中高第,授秘書正字。可他不喜歡在朝廷做官,請求擔任六合縣丞,因為嗜好飲酒而不管公務,加之天下動亂,遭到彈劾,解官去職。他感嘆說:「如同陷入天羅地網一樣,處處都是束縛,我將能到哪裡去呢?」思考再三,他最終回到了家鄉。

武德初年,朝廷徵召前朝官員,他以原官待詔門下省,按照門下省例,日給良酒三升。小弟王靜問他:「待詔快樂否?」他回答說:「良酒三升使人留戀。」侍中陳叔達聞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時人稱其為「斗酒學士」。貞觀初年,他以病罷官。之後,他再次被朝廷徵召為有司,時太樂署史焦革善釀酒,他自求任太樂丞。吏部認為這不合品級不同意,他懇請說:「這是我深切的願望。」吏部便按照他的請求任命了他。

焦革去世後,妻子還一直給他送酒。一年多以後,焦革的妻子也去世了。他仰天大問:「這是蒼天不許我暢飲美酒嗎?」遂棄官離去,躬耕於東皋山(今山西省河津縣東皋村),自號「東皋子」。隱居期間,他遵循焦革家釀酒法為經典,又採用杜康、儀狄以後善於釀酒的方法編為酒譜。著名天文學家李淳風,讚頌他說:「王君,您是酒家南董。」他所住的地方東南有座盤石,在其上建築杜康祠用以祭祀,並以焦革相配。他所著《醉鄉記》,僅在劉伶《酒德頌》之後。他性格裡帶有六朝文人的餘韻,灑脫、放蕩、不羈,尤其嗜酒,能飲五斗不醉,有人以酒相邀,無論地位高低,總是高興前往。魏晉人嗜酒,是因為現實的黑暗,而他也大抵如此吧。他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還注有《老》《莊》。

03

王績雖然嗜酒,但不淡漠鄉情,不忘卻親情,不鄙薄友情,經常以詩賦抒情達意,流露出才華橫溢的天資來。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的一天,在外居官的他,偶遇故鄉來人,便盛情邀約到家相聚。小酌間,他一個勁地向來人詢問故鄉的事兒,親朋好友、兄弟子侄、宗族近況、舊居樹木、渠水石苔、園果花草等。送走來人,他遂作《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一詩:「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忽逢門前客,道發故鄉來。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台。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柳行疏密布,茅齋寬窄裁。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後開。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萊。」詩的字裡行間氤氳着的濃濃鄉愁、綿綿情思,躍然紙上,足見「故鄉」「親人」,始終魂牽夢繞在他的心中。

見到故鄉人,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這是人之常情,這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那醉人而又真摯的情感之浪,一次次激盪我的胸懷,打濕我的雙眼。是啊,作為遊子,故鄉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自然是曲衷中最美妙的,月光中最迷人的,記憶中最深刻的。

平日裡,儘管兄長王通對於王績取字「無功」、嗜酒成癮,曾多次提出嚴厲批評,他卻從未心生嫌隙,依然打心眼裡對這位聲名顯赫的兄長充滿尊敬和愛戴。他在《答程道士書》中寫道:「昔者吾家三兄,命世特起,光宅一德,續明六經。吾常好其遺書,以為匡扶之要略盡矣。」他不僅高度稱頌兄長的成就,而且把兄長未競的事業作為己任。他在《游北山賦》中寫道:「吾兄通,字仲淹,生於隋末,守道不仕,大業中隱於此溪,續孔子六經近百餘卷,門人弟子相趨成市,故溪今號王孔子之溪也。」他對兄長的敬佩之情,猶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他在《答馮子華處士書》中寫道:「吾家三兄,生於隋末,傷世攖亂,有道無位,作汾亭操,盍孔子龜山之流也。」不難看出,他對兄長的尊敬和愛戴之情,是深厚真摯的,是發自肺腑的。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感情與生俱來,血濃於水,割捨不斷,這就是親情。他在《梁鴻孟光贊》中寫道:「孟光得擇,梁鴻有妻。琴書自逸,邱壑同棲。五噫絕賞,雙眉獨齊。績匡采具,相將共攜。」這首詩,他以飽含深情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正是因為有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他才有了《食後》「田家無所有,晚食遂為常」的悠閒;才有了《獨坐》「問君樽酒外,獨坐更何須」的淡然;才有了《山夜調琴》「促軫乘明月,抽弦對白雲」的灑脫;才有了《田家三首》「相逢一醉飽,獨坐數行書」的樂趣。親情,永遠重要;友情,不可或缺。翻開《全唐詩》,我看到,收編有《贈李徵君大壽》《贈梁公》《晚年敘志示翟處士》《贈程處士》《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贈學仙者》《山中別李處士》《秋夜喜遇王處士》《贈蔡君》《別徐永元秀才》等多篇抒寫寫友情的詩作,表明他的情感世界是豐富篤誠的。友情如詩,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直擊心扉、動人心弦的。

04

王績是一位堪比陶淵明的隱士,被後世公認為五言律詩的奠基人之一,扭轉了齊梁餘風,為開創唐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的詩歌史上,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收編在《全唐詩》卷三十七第271頁至第276頁的詩一卷、60首中,大多為五言律詩。成就他五言律詩奠基人之一的代表作,是《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這首詩,是他躬耕於東皋山時隨手寫下的,描寫的是山野秋景。「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高地。東皋,是指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歸隱後常游北山、東皋。「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鮮活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農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然而,他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初讀《野望》這首詩,也許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可如果沿着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詩,就會為它的樸素而拍手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着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人,從貴婦人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這首詩,就有着這樣一種樸素之美。從南朝開始,沈約就將聲律的理論運用到詩歌中,律詩這種新的詩歌體裁就慢慢地出現了。這種逐步變化一直到唐朝的沈佺期、宋之問時期才定型,而他要比沈宋早60多年。這首《野望》,韻律和諧,頷、頸聯對仗極為工整,是唐初非常有名的五言律詩。由此,便奠定了他五言律詩奠基人之一的地位。

王績在五言律詩上的造詣,令一向高傲的劉禹錫都不禁稱讚說,「以有道顯於國初」,「文章高逸,傳乎人間」(《王質神道碑》)。《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東皋子集》在論他的詩時,亦把他的詩和盛唐詩歌聯繫起來:「其詩唯《野望》一首為世傳誦,然如《石竹詠》,意境高古,《薛記室收過莊見尋》詩二十四韻,氣格遒健,皆能滌初唐俳偶板滯之習,置之開元、天寶間,弗能別也。」後世學者、清代文學家翁方綱,亦有評價:「以真率疏淺之格,入初唐諸家中,如鳶鳳群飛,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唐詩直解》云:「淺而不薄。」《唐詩訓解》云:「起句即破題。'秋色』補題不足,且生結意。'落暉』應'薄暮』,且生'返』、歸』二句。」《唐詩矩》云:「前寫野望之景,結處方露己意。三、四喻時值衰晚,此天地閉、賢人隱之象也。故末寄懷《採薇》,蓋欲追蹤夷、齊之意,然含蓄深深,不露線索,結法深厚。得此一結,便登唐人正果,非復陳、隋小乘禪矣。」《唐詩意》云:「惟有隱耳。隋日式微,無功傷之而作,即詩人'北風』'雨雪』意。然唐興之兆見矣。」《古唐詩合解》云:「王堯衢曰:此詩格調最清,宜取以壓卷。視此,則律中起承轉合瞭然矣。」

據載,隋末唐初,宮廷詩大行其道,詞藻靡麗,確為無病呻吟,看上去五光十色,實則敗絮其中,言之無物。然而,他的詩,以酒琴、山林、田園為題材,反映自己的生活思想及對現實的態度,形成了與宮廷詩對立的詩派,遂開一代詩風之先河。有道是:成功永遠只給有準備的人。他正是窮其一生做準備,才獲得成功,實至名歸。

05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王績文名顯赫,光耀門庭,得益於家學傳承、愛好薰陶、文脈賡續。在歷史上,絳州龍門河汾王氏的家族基因是非常強大的,總是人才輩出。

王績的烈祖王玄則(字彥法),仕宋,歷太僕、國子博士,作《時變論》6篇,言化俗推移之理。因遷徙江左(今江蘇省長江下游的兩岸),故江左號「王先生」,受其道曰「王先生業」。於是,大稱儒門,世濟厥美。

王績的天祖王煥,仕宋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剌史,稱江州府君。王通在《中說‧王道》中云:「江州府君之述曰《五經決錄》五篇,其言聖賢制述之意備矣。」

王績的高祖王虬(字台龍),是河汾王氏的肇基祖。在南齊肖道成代宋之後,因袁桀之死,恥食齊糧,於建元年間(公元479年—公元482年),自齊歸魏,由江左(今江蘇省長江下游的兩岸),奔至北魏(今山西省大同市)。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徵為著作郎遷給事黃門侍郎。歷并州刺史,封晉陽公,有大功於魏,帝賜之地。於是,定居於絳州龍門(原山西河津縣、今萬榮縣)通化鎮通化村,臨近河汾,故《王氏通譜》卷首之二稱其為「河汾派」。曾著《政大論》8篇,言帝王之道,諡曰:「晉陽穆公」。

王績的曾祖王彥,仕魏同州(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剌史。因裴永安慘案(胡太后殺明帝,爾朱榮沉胡太后與幼帝釗於河,殺王公、官民兩千餘人之事),退居回鄉。曾著《政小論》8篇,言王霸之業。

王績的祖父王傑(一作王一),北周建德年間,曾跟從武帝宇文邕征鄴,為前驅大總管,後官至濟州(今山東茌平西南)刺史。因輔佐楊堅建立了隋王朝,被封為安康郡公,隋文帝賜其國姓曰:「楊」。卒後,諡號「獻」,稱「安康獻公」。其家藏書甚豐,於儒學亦頗有研究,時人多相從問學,曾著《黃極讜義》9篇,言三才之去就,並有龍門《禹廟碑》傳世。其受田於龍門(今萬榮縣通化鎮通化村),始定居下來。故而,在《游北山賦》中,他如此說:「始則晉陽之開國,終乃安康之受田。」

王績的父親王隆(字伯高),卓識穎悟,非禮不動,以儒學知名,傳太僕先生之業,教授門人千餘。隋開皇年初,以國子博士詔雲龍門,曾向隋文帝奏《興衰要論》7篇,言六國之得失。帝稱善,後出為昌樂(今河南省南樂縣)令,再遷任忻州銅川(今山西省忻縣西)縣令,頗有令名,民望甚高,被稱為「銅川府君」。秩滿,退歸鄉里,遂不仕。

王績的長兄王度,文學家,初仕隋御史,大業七年(公元611年)五月,罷官歸鄉;大業八年(公元611年)四月,在秘書台,兼任著作郎,奉詔參撰國史《隋書》;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出任芮城(今山西省芮城)縣令,人稱芮城府君;是年冬,持節巡行河北道,運糧賑濟陝東道;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任著作郎,奉詔修國史。從其交好南陳宗室陳叔達《答王績書》、王績《與陳叔達正借隋紀書》中可知,他任著作郎期間,曾撰《春秋》,記北魏、北周歷史,並已草成,被陳叔達譽為「良史」,可惜的是,未能最後成書傳世,便卒於任上(約唐武德初年)。其撰的《隋書》,因逢喪亂,未果,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只有志怪小說《古鏡記》,載於《異聞集》,《太平廣記》也採錄,而傳於世。

王績的三兄王通,名震華夏,已有散文《追思王通》發表,這裡不再贅述。

王績的四兄王凝(字叔恬),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任唐監察御史,始編《中說》。撰《隋書》,未就而卒。

王績的侄子王福畤,侄孫王勔、王勮、王勃、王助、王劭、王劼、王勸,皆有文名,王勃最著。已有散文《品行高潔王福畤》《淚灑滕王閣》發表,這裡亦不再贅述。

王績的5世侄孫王質(字華卿),少有志操,秉承天祖王通授業傳統,專以講學為事,門人受業者大集其門。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登進士甲科,釋褐嶺南管記,歷佐淮察、許昌、梓潼、興元四府。累奏監察御史,入朝為殿中,遷侍御史、戶部員外郎,賜紫金魚袋,充興元節度副使,入為戶部郞中,遷諫議大夫、虢州刺史。尋召為給事中、河南尹。太和八年(公元834年),為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歙團練觀察使。在政3年,於開成元年(公元836年)十二月初八日,卒於任上,贈左散騎常侍,諡曰:定。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八月,劉禹錫撰《唐左散騎常侍王質神道碑》云:「公兩得其道,不由一揆。率身以儉而素風存,任人以誠而群務舉,遇中貴以禮而故態革。內潔其志,下盡其忠,外無以撓其理。三者具,求政之有秕,曷由哉?」其不僅為政有聲,而且具有詩名。

王績去世後的第319年(公元963年),裔孫王曙(字晦叔)出生,再次光耀門庭。其為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進士,咸平(公元998年—公元1003年)年間,再中賢良方正科,改授著作佐郎、知定海縣。後以樞密直學士出知益州,為政嚴峻,頗有政績,受百姓愛戴,與張詠並稱為「前張後王」。累官至樞密使、吏部侍郎、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封太原郡開國公。其妻是宰相寇準的女兒,寇準兩次被貶,他亦受累兩次被貶,但處變不驚,漸升拜相。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七月,卒於任上,宋仁宗趙禎為其輟朝三日,獲贈太保、中書令,諡號「文康」。據《宋史·王曙傳》記載:其有文集40卷,另有《兩漢詔議》40卷、《周書音訓》12卷、《唐書備問》3卷、《莊子旨歸》3篇、《列子旨歸》1篇、《戴斗奉使錄》2卷。其曾考集古今馬政,撰有《群牧故事》6卷,還曾參與編修北宋四大部書之一的《冊府元龜》。其作品,多已散佚,《全宋詩》存有其詩5首。

由上述可見,絳州龍門河汾王氏,系名門望族、官宦世家、書香門第,是絳州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更是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一個縮影,裡面珍藏着永垂不朽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

06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每每吟誦清代趙翼的這句詩,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人才輩出的河汾王氏,想起歷史的天空閃爍的一顆詩星——王績,一種無限追思緬懷的情愫,便不由自主地湧上心頭。旋而,我又由衷地感到自豪,自豪自己是河汾王氏的後裔!先祖值得驕傲的文名,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記;先祖慈愛可親的面容,鮮活地在我的眼前飛揚。

說真的,追思緬懷的過程中,我仿佛看見,一千多年來,先祖在古絳州這片廣袤的黃土地上,昂起不屈的頭顱,挺起倔強的脊樑,燃起熾熱的心火,向着光明的未來,風裡雨里,一步一步艱難行走的身影!我痴情地想着、想着,眼淚就控制不住地掉下來,掉在敲打的鍵盤上,掉在先祖共赴時艱、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歷史不會寥落,先祖王績這顆詩星,會在歷史的天空永遠熠熠奪目![1]

作者簡介

王友明,河北臨西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天津散文研究會理事、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