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沈清良)
作品欣赏
“粉丝”
粉丝,是一个网络词语,近些年来这个词使用频率颇高,有很火的热度。 一说起粉丝,我就想到那些迷恋名星、艺人等的年轻追星族,他们的狂热曾经让我不屑一顾。没想到老了老了,我也成了粉丝,有了自己崇拜的对象,只不过那是一些作家罢了。我没有像那些粉丝们一样狂热地去追逐,而只是默默地关注他们的作品,内心里充满了崇敬和喜欢。
老一辈散文家的作品让我倾慕不已,说我是他们的粉丝一点也不为过。秦牧的《社稷坛抒情》,闪耀着灿烂的思想火花,是一篇极为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将爱国激情,融合于思古幽情之中,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这片土地及广大劳动者的无限热爱,强烈撞击着我的心灵。杨朔的《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等,都是拿散文当诗写的名篇佳作,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曹靖华的散文,语言优美,情感浓厚。如《洱海一枝春》中关于大理美景的描写:“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文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散文大家的作品,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黑土地上的一些散文作家,他们的精品力作也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如吴宝三的《向大森林母亲的诉说》、艾苓的《一片被时光浸泡四十年的茶》、林超然的《青春,一个闪光的动词》、高方的《春天,想买一支口红》、包临轩的《亨利…… 》、姚凤阁的《悬在心里的紫月亮》、张铭钊的《心入海空寻旧影》、赵富的《母亲的“毕加索油画”》等,都成了我学习散文写作的范本。他们一有新作推出,我便立刻关注,欣赏佩服不已。
退休后,我开始到海南过冬。这里的椰风海韵,温暖阳光,清新空气,四季花开,满眼绿色,和善至纯的人文风情,都让我这个曾经的新闻人为之动容。一时间,我心潮涌动,总想写点什么,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我壮胆操练起“散文”这个新兵器,开始上了文学这个考场。我的海南生活“日子”系列散文《没有雪花飘舞的日子》《看海的日子》《花开四季的日子》《岛民的日子》《思念的日子》《安居的日子》,首先在《海南日报》文化周刊和海南周刊相继发表,这些是我散文的处女作,也是向前辈散文大师和黑土作家们交的习作。
文学创作,让我桑榆唱晚,快乐生活。每天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挥笔而歌,畅意人生,感悟生活,宣泄情感,如醉如痴,乐此不疲。从此,一发不可收也,又相继写了《行走的风景》《心在哪里飞翔》《海南的味道》《朋友圈的故事》《“阳”了的日子》《落寞的背影》等近30篇散文,这些文字在漫度生活的时光中传递着美好。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阴。没想到我这个粉丝,也有了喜欢并关注自己散文作品的粉丝 。有一位网名“莫道桑榆晚”的文友,在《海南日报》上看了我写的几篇海南“日子”系列散文后,大为欣赏,在《清流入海浪花飘香》的评论文章中,称赞这些散文笔调清新、细腻、抒情,似一首优美动听的交响乐曲奏响在南海的上空。去年12月27日上海“博尚文苑”有声文学平台播出的《阅尽霜华笑夕阳》一文,受到很多读者的热捧。一位文友据此制作的美篇,一夜之间阅读量超过1万余人。散文《落寞的背影》问世后,引发读者很大反响,予以点赞点评的有50余人,其中点评的就有30多人。作品原文只有2100多字,点评的文字高达3300多字。大庆市的一位家乡文友,对我的作品尤为关注,几乎每篇作品都予以点赞点评,写下了一篇篇见解独道,思想深邃,慰藉心灵的文字,让我内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感激。更有甚者,一些文友对我作品不吝溢美之词,有的竟称我为“大师”,作品是“教科书”级的,让我诚惶诚恐,吓得不轻。我内心里连呼文友们,冷静,冷静!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我有了粉丝之后,散文写作压力倍增,唯恐让粉丝们失望,那我就只好让自己失眠了。本就睡眠不好,有时为了想一个标题、一个词、一句话,往往竟一夜未眠。实在太困了,又睡不着,就吃一片安眠药来度过漫漫的长夜。 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这辈子没混好,什么歌星、舞星、笑星、影星等一个都没混上,现在不经意间却有了自己的粉丝,也有人关注了,真是让人感慨,始料未及,出人意外,想想,真是造化弄人呐!
从自己是粉丝到有了粉丝,现在虽然角色经常的相互转换,但我的认知没有变,学习写作的态度没有变,我的生活仍然照旧如常。我常常想,有了粉丝的日子,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成全,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无论如何,不能把粉丝弄丢了,否则,上“百度”也找不回来,上“互联网”也联系不上!亲爱的粉丝们,您们听到了吗?![1]
作者简介
沈清良,网名:清良,长期从事新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