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牛頭寺》唐朝·杜甫

《上牛頭寺》唐朝·杜甫

《上牛頭寺》
圖片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1] 《上牛頭寺》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前四句寫詩人登牛頭山拜訪禪寺的所見所感;後四句寫進入牛頭寺見到的幽美景象。全詩情景交融,動靜結合,描寫精細傳神,頗見功力。 作品名稱 上牛頭寺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目錄

作品原文

青山意不盡1,袞袞上牛頭2。

無復能拘礙3,真成浪出遊4。

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

何處鶯啼切5,移時獨未休6。

編輯

詞句注釋

1.意不盡:指牛頭山一帶峰巒層疊。

2.袞袞(gǔn):連步登山貌。牛頭:即牛頭山。《寰宇記》載:牛頭山,在梓州郪縣西南二里,高一里,形似牛頭,四面孤絕,俯臨州郭,下有長樂寺,樓閣煙花,為一方勝概。

3.拘礙:拘束,阻礙。

4.浪:放任,隨便。

5.切:急迫。

6.移時:過了好一會兒。末兩句意為花竹之下,寺靜池幽,反覺鶯啼聲太急迫。

白話譯文

牛頭山一帶峰巒層疊,我一步步登上牛頭山。

不再有什麼約束阻礙,真成了放浪形骸的出遊。

百花怒放反襯得寺內十分靜寂,野池邊細竹叢叢顯得極為幽雅。

不知何處的黃鶯叫的急切,好一會兒也沒停下。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杜甫游梓州郪縣西南牛頭寺時所作,時年五十二歲。這一年間,杜甫因陪一些官員游賞蜀國山水,曾到閬州(四川閬中),游牛頭、兜率、惠義諸寺。

作者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