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從維熙小說選》序

《從維熙小說選》序是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孫犁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如果我的記憶力還可靠,就是一九六四年的秋天,我收到一封沒有發信地址的長信,是從維熙同志寫給我的。

信的開頭說,在一九五七年,當我患了重病,在北京住院時,他和劉紹棠、房樹民,買了一束鮮花,要到醫院去看望我,結果沒得進去。

不久,他便被錯劃為「右派」,在勞改農場、礦山做過各種苦工,終日與流氓、小偷,甚至殺人犯在一起。

信的最後說,只有組織才能改變他的處境,寫信只是願意叫我知道一下,也不必回信了。

那時我正在家裡養病,看過信後,我心裡很亂。夜晚,我對也已經患了重病的老伴說:

「你還記得從維熙這個名字嗎?」

「記得,不是一個青年作家嗎?」老伴回答。

我把信念了一遍,說:

「他人很老實,我看還有點靦腆。現在竟落到了這步田地!」

「你們這一行,怎麼這樣不成全人?」老伴嘆息地說,「和你年紀相當的,東一個西一個倒了,從維熙不是一個小孩子嗎?」

老伴是一個文盲,她之所以能「青年作家」云云,不過是因為與我朝夕相處,耳聞目染的結果。

二年之後,她就更為迷惑:她的童年結髮、飽經憂患、手無縛雞之力、終年閉門思過、與世從來無爭的丈夫,也終於逃不過文人的浩劫。

作家的生活,受到殘酷的干預。我也沒法向老伴解釋。如果我對她說,這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特殊國情,她能夠理解嗎?

她不能理解。不久,她帶着一連串問號,安息了。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沒有安息,這一點頗使遠近了解我性格的人們,出乎意外。既然沒有安息,就又要有人事來往,就又要有喜怒哀樂,就不得不回憶過去,展望前景。前幾年,又接到了維熙的信,說他已經從那個環境裡調出來,現在山西臨汾搞創作。我覆信說:

「過去十餘年,有失也有得。如果能單純從文學事業來說,所得是很大的。」

同信,我勸他不要搞電影,集中精力寫小說。

不久,他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了短篇小說《潔白的睡蓮花》,來信叫我看,並說他想從中嘗試一下浪漫主義。

我看過小說,給他寫信,說小說寫得很好,還是現實主義的。並勸他先不要追求什麼浪漫主義,只有把現實主義的基礎打好了,才能產生真正的浪漫主義。

再以後,就是我和他關於《大牆下的紅玉蘭》的通信。

寫到這裡,本來可以結束了,但因為前些日子,為劉紹棠同志寫序文時,過於緊迫,意猶未盡,頗覺遺憾。現在就把那未了的文字,移在這裡,轉贈維熙,並補紹棠。

在為紹棠寫的序文中,我喊叫:要維護現實主義傳統。究竟什麼是現實主義傳統呢?一個現實主義作家,需要何種努力?一部現實主義的作品,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我曾寫了一個簡單的提綱,在紹棠的來信之上:

我以為,現實主義的任務,首先是反映現實生活。在深刻卓異的反映中,創造出典型。不可能憑作家主觀願望,妄想去解決當前生活中的什麼具體問題,使他的人物成為時代生活的主宰。現實主義的作品,對於生活,對於人物,不能是浮光掠影的。作家在創作這樣一部作品時,其動機也絕不是為了新鮮應時,投其所好,以希取寵的。

現實主義的作家,要有多方面的修養準備,其中包括在藝術方面的各種探求。經過長時期的認真不懈的努力,才能換來發掘和表現現實生活的能力。因此,凡是現實主義的作家或作品,都不會是循跡准聲之作,都是有獨創性的。

另外,現實主義的作家或作品,都具備一種藝術效果上的高尚情操,表現了作為人的可寶貴的良知良能,表現了對現實生活和歷史事實的嚴肅態度。

寫到這裡,真的完了。但還有一點尾聲。直到今日,我和維熙,見面也不過兩、三次。最初,他給《天津日報》文藝周刊投稿,有一次到報社來了,我和他們在報社的會議室見了一面。我編刊物,從來不喜歡把作者叫到自己家裡來。我以為我們這一行,只應該有文字之交。現在,我已屆風燭殘年,卻對維熙他們這一代正在意氣風發的作家,懷有一種熱烈的感情和希望。希望他們不斷寫出好作品。有一次,我寫信對他說:

「我成就很小,悔之不及。我是低欄,我高興地告訴你:

我清楚地看到,你從我這裡跳過去了。」

我有時還想到一些往事。我想,一九五七年春天,他們幾位,怎麼沒有能進到我的病房呢?如果我能見到他們那一束花,我不是會很高興嗎?一生寂寞,我從來也沒有得到過別人送給我的一束花。

現在可以得到了。這就是經過他們的努力,不斷出現在我面前的,視野廣闊,富有活力,獨具風格,如花似錦的作品。

1980年1月27日上午,收見維熙來信,下午2時寫成。[1]

作者簡介

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振海,後更名孫樹勛,筆名有孫犁、力編、縱耕、余而立、土豹、原平、林冬苹、林冬平、芸夫、孫芸夫、耕堂、芸齋、姜化、庸廬、時限等,河北安平人,是一位中國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早年曾當過機關職員、小學教員。中國現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澱派」創始人,歷任天津日報社副刊科副科長、報社編委,中國作協天津分會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1940年代發表的文集《白洋淀紀事》是其代表作。1950年代又發表了《鐵木前傳》《風雲初記》等作品。2002年7月11日晨六點病逝於天津,終年89歲。[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