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南华经》

《南华经》

图片來源


《南华经》,原名《莊子》,是先秦道家最重要的典籍之一。現存之《南華經》共三十三篇,分內、外、雜篇三部分,其中內篇一般被視為莊子本人所寫,為本書奠定了思想之基石。《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或者《南华真经》)。《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1]


莊子不僅繼承老子《道德經》的思想,闡發「無為」的精義,更不為其所囿,進一步發展出獨特的思想體系。根據研究,莊子的理念體現於《南華經》中,大體可以歸納為五大方面,即「以道為本」、「安命無為」、「逍遙而遊」、「萬物為一」及「體道求真」。透過詭變不拘的文字、奇思妙想的寓言,莊子向讀者展示了一個精深奧妙、玄之又玄、自由快適的境界。

現代生活競爭激烈、步調緊張,《南華經》所強調之安適逍遙境界,正適合用來消融今人的精神枷鎖。因此本書對原文詳加注釋,透過簡明的翻譯、適當的糾誤,盡可能忠實呈現莊子思想,讓讀者一嘗搏扶搖而直上九萬里的「逍遙之趣」[2]

《庄子》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屡经后人损益,直到西晋初年郭象整理之后,方厘为定本。故陆德明《经典释文》里谈到“庄生宏才命世,辞趣华深,正言若反,故莫能畅其弘致,后人增足,渐失其真”,“唯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唐以后流传的《庄子》就是经郭象注释、整理的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的本子。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到了宋、明两代,又出现不少新的《南华经》注解文字。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理解,明代的沈汝绅搜集众家批注、评点汇为此五色套印本《南华经》。除了郭象注,沈氏还收录了宋林希逸、刘辰翁,明王世贞、陈仁锡等人批点。这些人的评点,有些犹未刊行,有些只是读书随笔,多亏沈汝绅将这些文字收入此书,方能流传至今。在汇辑过程中,沈汝绅还得到了姻亲凌君实的帮助,凌氏不仅将祖父凌以栋旧藏的刘辰翁批本借给他,而且刻成雕版、套印成书,使之流传[3]


目录

參考資料

  1. 《庄子》简介. [2024-03-12]. 
  2. 博客來. 南華經譯注.   [2024-03-12  ]. 
  3. 南华经. [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