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子的少年》
《吹笛子的少年》(法語:Le Joueur de fifre)是法國印象派畫家愛德華·馬奈創作於1866年的一幅油畫。現藏於巴黎的奧塞美術館。左拉在1866年5月7日發表於《事件報》的一篇藝評說此畫是他最喜愛的作品。[1]
目錄
畫作內容
該畫作描繪了一個皇家衛隊年輕的輕騎兵正在吹短笛的場景,畫中的少年以右腳為重心站立,左腿向外伸展,上身自然向左傾斜,他着一深色呢絨的男式緊身短上衣,其上用白色布帶束住一根金色的樂管,下半身着一絳紅色褲子,與白色的鞋罩相映襯,手指在樂器的孔洞上按壓,悠揚的音符流瀉而出,他神情專注,謹慎地吹奏着一支木製小笛。整個畫面達到了形與色的統一,畫中沒有陰影,沒有視平線,沒有輪廓線,以最小限度的主體層次來作畫,否定了三度空間的深遠感。[2]
創作背景
馬奈16歲的時候,曾到一條船上當過見習水手,後來又去投考海軍學校,經過一段海洋生活之後,對衛隊士兵有着一些特殊的情感。因而在之後學習繪畫時,他便對學院派的教條反感。他善於通過現實主義者、探求真理的人的眼睛來認識世界,寫生手法亦具有清新、新穎的風格,《吹笛子的少年》就是體現他新穎風格的典型畫作。該畫作大約是作者從1864年開始創作,並於1866年創作完成。[3]
藝術鑑賞
形象
該畫作中作者沒有加進任何軼事性成分來塑造形象,服裝、短笛配合人物是它的惟一主題。背景與人物之間沒有配景,也沒有聯繫,這些也使人物顯得不真實。人物用大色點處理,只有孩子的臉和手有生氣,與有點僵硬、看不出細節的側影形成明顯的對照。
色彩
該畫作中運用三種基本色調——紅色褲子、黑色上衣以及赭石色的背景。紅色褲子兩邊的黑色邊線,與黑色上衣連成一氣,紅、黑兩色間的關係,被馬奈以金黃色的衣扣和吹笛少年肩上的白色披帶突顯出來。赭石色的背景,是既無橫面又無豎面的抽象背景。赭石色的底色,以人物為中心,漸次向外加深,使吹笛少年處於明亮的空間中。
技法
該畫作中沒有陰影,沒有視平線,沒有輪廓線,以最小限度的主體層次來作畫,否定了三度空間的深遠感。作者徹底取消了畫面景深,畫內完全沒有光照,或者說,全部光照都來自畫外,絕對垂直地照射在畫面上,在少年背後沒有任何空間,不僅沒有任何空間,就是他本人也幾乎沒有立足之地。他着腳的地面幾乎空白,只一小塊灰色陰影表現背景牆與他着腳之處的差別。少年的面孔也沒有留下任何凸起光影,只是鼻子兩側出現兩個小凹陷,以表現眉毛和眼窩。[4]
參考文獻
- ↑ Cachin, Françoise. 第四章:現代生活畫家—冷漠的氣質. 《馬內:「我畫我看到的!」》. 發現之旅. 53. 李瑞媛/譯. 臺北: 時報文化. 2001年7月16日: 第69頁. ISBN 978-957-13-3426-4 (中文(繁體)).
- ↑ 吹笛少年 (法國畫家愛德華·馬奈畫作),藝術百科,文章日期
- ↑ 吹笛少年 (法國畫家愛德華·馬奈畫作),藝術百科,文章日期
- ↑ 吹笛少年 (法國畫家愛德華·馬奈畫作),藝術百科,文章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