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凫行》唐朝·杜甫
《白凫行》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所作七言歌行。唐代大历三年春(768年),诗人杜甫乘船从白帝城出瞿塘峡到荆州,随后流落到湖南,开始了人生中最后的一段坎坷历程。此诗用屈原《楚辞卜居》的典故,借黄鹄白凫自比,虽迟暮漂泊,身若白凫,却仍怀黄鹄之志。“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1] 作品名称 《白凫行》
作 者 杜甫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杜甫(唐)的《白凫行》选自全唐诗卷223卷008首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目录
作品原文
君不见黄鹄高于五尺童,
化为白凫似老翁。
故畦遗穗已荡尽,
天寒岁暮波涛中。
鳞介腥膻素不食,
终日忍饥西复东。
鲁门鶢鶋亦蹭蹬,
闻道如今犹避风。
作者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