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一把白骨(北方)

一把白骨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一把白骨》中国当代作家北方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一把白骨

祖坟在贺兰山山脚下的一片沙石荒地上。

从山根延伸到沿山公路的这片空地,多年来自发形成了一片浩大的坟场。挤挤挨挨的坟头宛如铺排在一个个大小各异的蒸笼里的馒头究竟埋葬了附近远远近近的村庄里的几代人,没人说的清。如同大小不同的院落,到处都是。每个家族根据男性成员的多少圈定不同大小的坟地,用碎石头垒成院落的形状,其他家族不能涉足其中。家族里有经济实力强大的成员,会花费巨资将家坟修筑的气派非凡。雇佣专人看护坟地里种植的树木,葱绿的树木在高耸的墓墙里招摇,他们的祖先也会为之骄傲的吧。每到清明时节,上坟的人群看到人家气势逼人的坟院,也会暗自生发出愧对先祖的内疚。放眼望去,一片坟地里同样呈现出贫富差异。视死如生,条件好转的家族不会无视祖先的归宿地一直荒寂下去。修筑坟院成了彰显家族实力的一种方式,光宗耀祖的一种形式。从太祖到第四代的我们,生活条件的向好改变,父辈也开始考虑修坟。即便不像太过奢华的那种惹人注目,至少也会为故去的亲人垒起墙体,阻挡住那些放牧的羊群恣意践踏坟头。

刚开始酝酿这件事,靠近路边的空地已经开始建工厂。沿着公路两侧圈地建厂犹如雨后的蘑菇,这一座那一座,不知觉间就连成一片。并且,规模不一的厂房仿佛是为攻打山头构筑的碉堡,逐步向山坡进发,大有攻城掠地之势。有传言说祖坟所在的那片地要征用,迁坟的传言多了起来,修坟的事只能暂且放下。

大伯、四叔去世后,几个叔叔和姑姑的年纪大了,修坟成了一桩待解的心事。每年清明上坟聚到一块,提的最多的还是修坟。过去了两年,还没有接到迁坟的准确时间,长辈们有些心急,但附近的确已经开始陆续往出迁坟了。成片的太阳能板铺满了山坡,远看好似一片深蓝的静谧湖水,杂乱无章的山坡有了不同往日的妆容。管理部门将迁坟的通知用石块压在要求迁移的坟头,这些接到最后通牒的故人若真有感知的话,看到这些用圆圈圈住的大得惊魂的“拆迁”二字,也怕是要惊恐不安的。山坡上沉睡的故人,悉数都要迁入公墓,没有商量的余地,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迁离原地,否则将按无主坟夷为平地!家坟里有五座坟:太爷太奶、爷爷奶奶、大伯、四叔,还有四叔家意外去世的二堂弟。

每年家族里参加清明上坟的至少有三十多人,附近墓地扫墓的人不多,他们看到我们坟院成群搭伙那么多人,猜测我们这个家族一定很大。其实,太祖生了四个儿子,最后只活下来爷爷一个儿子。爷爷生了七儿一女,到我们这一代男女将近四十人。 我们家族的第六代也已有十多人,可以想见我们这个家族该有多少人了!十多年前,参与上坟扫墓的人不多,各家忙于儿女的琐事,每年上坟的就村里的几家人。或许,人的年纪到了一定的岁数,就会考虑生死的事。在外工作居住的家族成员越来越看重祭祖这件事,每到清明前就约定好扫墓的日子,到时就带着儿女回来参加。这也是我们家族聚会的一个日子,祭奠完先祖故亲后,老老少少坐满两三桌,老辈的絮叨家族里成年往事,小辈的谈笑饮酒,尔后各奔东西继续各自的烟火日子。

迁坟是一个家族的大事,提前筹划了好几次后,定下了公墓里的墓穴,联系帮忙的人,购买所需物品。定下日子,一切准备妥当后,赶早到达墓地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轰响的挖掘机挥动铲头起坟。伴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告诉亡故的亲人要搬新家了。对太爷太奶、爷爷奶奶来说这是第二次搬家扎营地了。太爷去世后,葬在老庄子附近的祖坟里。太奶去世后,爷爷没钱抬埋,只好把太奶的棺木抬到离村子不远的荒滩里,用土坷垃将棺木封起来,等有能力了再抬埋。

对亡故的人来说入土为安,可太奶的棺木在荒滩里放置了二十多年后,才抬埋到山脚下的公路边上。可以想见爷爷带着八个儿女的日子过得有多紧巴可怜,太奶就那样被风吹雨打了那么多年,想象一下太奶望眼欲穿的心境,该有多么心痛!私塾先生的太爷在世时,光景没有差到这种地步,能拉扯大四儿五女,也无足意说明太爷操持日子的能力比爷爷强。假如爷爷能继承太爷的衣钵,将私塾开下去的话,也不会有三个已经成人的弟弟先后离世,五个妹妹有三个远嫁他乡,自家的日子凄风苦雨。太爷去世,学堂的房屋被爷爷拆卖维生。五六间松木搭顶的学堂,并没有维持多久勉强生存下去的日子。

抬埋太奶时,不知为何没有进老庄子附近的祖坟,而是另择了靠山附近的坡地。太爷的坟没有迁,只是做了一个简易的招魂匣子和太奶合葬。不宜动祖坟是一个原因,主因还是没经济能力。病死的四爷埋在村外的一个小树林的拐角,每年上坟回来,父亲和叔叔也会去给四爷的坟添几锹土烧些纸钱告慰一下。后来,小树林分给了村里的人,稀疏矮小的树木被挖掉后,改造成了一块麦地,四爷的坟越来越小,后来直接就消失了。小叔和那家人吵架后,四爷的坟也未重新修筑,在我们仅能所见的一抔土丘的四爷,从此消失在了我们的视野里,真正和土地融为一体。二爷被土匪掠走,家人只闻其死讯而未敢去寻其尸骨。三爷的尸骨也不知去向。新扎的营地里,只有太奶和爷爷奶奶的尸骨。坟地附近修筑公路,坟地虽然未被要求强行迁移,但靠近公路太近,另一边附近的村庄不断扩充田地,迟早要面临被平坟成田的境地。大伯去世后,只好再次为故去的亲人寻找安身之地,便选择了靠近山脚下的这块坡地。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后,再次面临迁坟的问题。

爷爷不到六十岁就去世了。我们这一代见过爷爷的没几个,更别说太爷太奶了。父辈里见过太奶太爷的也不多,在开起太爷太奶的坟墓时,我们围在四周看着堂哥用手轻轻掠掉腐朽成土的朽木残渣,太奶发黄的头骨被堂哥捧到新做的装殓匣子里,然后用筛子筛捡太奶所剩不多的其他尸骨。一百多年后,太奶的头骨还那么完好,我们只知道太奶是平罗县城附近火神庙周边郭家人,其他有关情况一概不知。不过,对太奶来说,有这么多后代给她乔迁新居,的确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况且居住条件一次次在向好转变。对我们来说,太爷以上的先辈就此别过,祭奠也只是从太爷那辈作为我们家族的起始点。

认祖归宗,一个家族的起源、延续与消亡,与时光相比太过微不足道。太祖以上的先人,即便没有列入我们的祭奠之内,但是他们的血脉基因一直在一代代的后人身躯里绵延不断。那些在特定年代被烧毁的先祖画像牌位,也不可能永久保存传承至今。爷爷奶奶的尸骨尚算完整,大伯、四叔和二堂弟的尸骨完整地移入装殓匣子,二堂弟的头发还附在头骨上。尚不到足三十岁的二堂弟在孩子刚出生百天,在工厂意外身故,妻子改嫁,孩子移姓更名,想来实在令人心痛,姊妹们想起他生前往事禁不住眼泪淋落。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已经长大的孩子对他这个生身之父,若无人提说,恐怕根本不知他的存在。只要孩子能健康成人,地下有知的二堂弟也会心生欣慰的,为了孩子父母可以舍弃一切!

[1]

作者简介

北方,土家族,籍贯湖北恩施,定居湖北宜昌。知名散文家、词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