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任平生(齊瑞珍)
作品欣賞
一蓑煙雨任平生
林語堂贊「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在中國歷史上,還找不到誰的生活能比他更豐富精彩,還找不到誰能比他更善於發掘生活的快樂。 人生緣何少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蘇東坡生性耿直,一生宦海沉浮、顛簸流離,雖然也有過位高權重時的高光時刻,可他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他卻一直保持着那種超然豁達、樂觀從容的生活態度,真是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第一次被貶是他遭遇「烏台詩案」後被貶到黃州,當了一個沒有實權的團練副使。剛開始生活貧困窘迫,但他並沒有沉浸在悲傷里,在朋友馬正卿的幫助下開始當農民種地,還築水壩、建魚池,日子硬生生的讓他過得活色生香起來,他還將此地命名為東坡,自稱「東坡居士」。
慢慢的來黃州看他的朋友越來越多,他就與朋友遊山玩水、喝酒賦詩,煮東坡肉,釀東坡酒,在這裡,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獲取了真正的個性自由。他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在沙湖道中遇雨後寫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現了他內心失落和無奈的情感,但同時又表達了他在面對風雨時的從容和樂觀的態度。
第二次被貶是因新黨執政,他與新黨政見不合被貶惠州,擔任寧遠軍副節度使,儘管來到惠州的他已經沒有什麼權力,但當了解到當地居民缺乏醫療資源,他就四處尋找藥品來幫助生病的人治療疾病,並通過自己捐贈和社會募集資金,建立了歷史上最早的公立醫院「安樂坊」;惠州地區常年水患,他就主持修築了「兩橋一堤」,解決了惠州人民的交通難題。他還參與教育、水利、農業等方面,助推惠州地方建設,為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實事,深得人民的信任和愛戴。
他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依舊沒有放棄製作美食的慾念。他創造了最早羊蠍子的吃法,還發現了豐腴美味的荔枝,寫下《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作。 第三次被貶是因為新派對舊派進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規模的打擊,所有的舊派人員被貶了一遍之後,他又再一次被貶到更加偏遠的儋州。這是蘇東坡人生的最低谷,他起初對於這個荒涼的地方感到非常失望和沮喪。然而一代文豪在最落寞、最艱難時,卻用樂觀的精神,與當地的百姓、與海島的自然融為一體。他關注當地的農業和漁業,鼓勵農民種植經濟作物、改善灌溉條件,提高農業生產力。還通過他的倡導和身體力行改變了當地人的一些陋習。此外,他還不遺餘力地推行文化教育,他還開辦學堂,教書育人,傳道授業,培養出了一大批的飽學之士,為儋州的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走過漫漫長路,蘇東坡在最後的時光里寫下這樣一首自嘲詩。他回首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縱然有忠義填骨髓的浩瀚之氣,也不得不化為壯志未酬的長長嘆息。 但蘇東坡終其一生,不論遇到多麼大的挫折與困難,都不曾放棄對國家、百姓的責任感;不管遭遇多麼痛的傷心和無奈,都能用他的樂觀和豁達化解。他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有創造快樂的能力,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魅力,有幽默自嘲的本領。他以「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的豁達胸懷教會我們在逆境中堅強的成長和生活。
林語堂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1]
作者簡介
齊瑞珍,山西省女作家協會會員、臨汾作協會員、洪洞作協副秘書長,作品散見於《平陽文藝》《東方詩韻》《神州文學》《大槐樹文化》《槐鄉大地》《同根》以及《神州文學編輯部》《新銳散文》《品味人生》《槐鄉文園》等網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