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寺
七塔寺 |
中文名;七塔寺 地理位置;寧波市鄞州區百丈路183號 全稱;七塔報恩禪寺 始建;唐大中十二年(858年) |
七塔寺在寧波市鄞州區百丈路183號,是市區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院,也是浙東著名四大叢林之一。始建於858年(唐大中十二年),稱東津禪院,曾改稱"棲心寺"、"崇壽寺"、"樓心寺"。後因在康熙年間寺前建有七座石塔代表七尊佛而得名。"文革"期間,該寺遭到破壞。1979年後,逐漸修復寺前七塔、寺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殿、藏經樓、鐘樓、玉佛閣、慈蔭堂、東西廂房及圍牆等,建築面積1.14萬餘平方米。[1]
目錄
沿革
七塔禪寺全稱七塔報恩禪寺,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南至百丈路,西靠箕漕街,北接箕漕街38弄,東近彩虹北路,始建於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是寧波城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大規模佛寺。1983年被列入中國大陸漢族地區的重點寺院,2011年1月7日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即為浙東佛教四大叢林(即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延慶觀宗寺)之一。寺院殿堂結構典雅,古樸莊嚴,為典型的禪宗伽藍七堂建制。主要建築有:七佛塔、山門牌樓、天王殿、圓通寶殿、三聖殿、法堂暨藏經樓、玉佛閣、祖堂、鐘樓、鼓樓、東西廂房、綜合樓等。
七塔禪寺初建於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距今已有1140餘年歷史。當時有江西分寧宰任景求舍宅為寺,敦請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鏡藏奐禪師居之,是為開山始祖,寺初名"東津禪院", 後更名為棲心寺,寺內尚存咸通十四年(873年)所立的心鏡藏奐禪師舍利塔。 至明代初年,為防倭寇,遷海到居民入內地,普陀山寶陀寺觀音像也被遷入七塔寺內供奉,因而寺名改為"補陀寺"。明末清初,寺前立七座佛塔,代表禪宗起源,因而得名七塔禪寺。清末,慈運上人任七塔寺住持,傳布臨濟宗,形成"七塔寺法派"。 1980年寺院修復開放。1994年可祥法師接禪門大德明暘長老所傳之心法,成為臨濟正宗第42代傳人。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敕改棲心寺額為「崇壽寺」。此時,寺院已成四明著名道場,與同處市區的天台宗山家派延慶寺相併立,並為山家派提供了不少優秀人才,如廣智法孫明智中立、神照法孫覺雲智連、以持律聞名的戒度法師等。政和八年(1118),徽宗因受道士林靈素之惑,崇迷道教,下旨將部分大型佛寺改為道觀,崇壽寺因此被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宣和二年(1120),仍還復原寺名,「棲心」與「崇壽」並用。乾道三年(1167)三月,日本國派遣使節致書四明郡庭問佛法大意,郡庭太守召集眾僧研讀使函,無人敢出面應命。棲心寺維那忻然而出,當場拆封讀信,隨讀隨指出日本來書的7處錯誤,並逐條進行了分析解答,使日本來使慚懼而退。棲心寺維那為國爭光,為佛教爭光,被太守尊稱為「天下維那」。
藏奐禪師
藏奐禪師是馬祖道一嫡傳法子、五泄山靈默大師的弟子,故東津禪院屬於禪門洪州宗一脈。藏奐禪師深通禪宗心法,在甬城大開法筵,廣設禪席,接引十方英靈衲子奮志沖關,直參本來面目。《宋高僧傳》稱其"凡一動止,禪者必集,環堂擁榻,堵立雲會。(藏)奐學識泉涌,指鑒歧分。詰難排縱之眾,攻堅索隱之士,皆立褰苦霧,坐泮堅冰;一言入神,永破沉惑"。咸通元年(860年),浙東裘甫率兵起事,攻城略地,四明亦遭荼毒。一日裘甫率領二千多亂兵闖入寺院,欲行搶掠。寺眾驚駭逃散,唯心鏡禪師臨危泰然,在殿中瞑目禪定,神色不變。眾兵驚異懾服,作禮而退,寺院得以保全。第二年,郡守以此事奏聞朝廷,盛稱師德,懿宗詔改"東津禪院"為"棲心寺",宰相裴休為此捐帛書匾。
景觀景點
七塔禪寺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除主要殿堂為古典建築外,還保存有一批珍貴文物:①寺院開山祖師心鏡藏奐禪師舍利塔,上刻"唐敕賜心鏡禪師真身舍利塔"等字樣。②宋代大銅鐘兩口,各重達七、八千斤,分別鑄於南宋紹興四年(1134)和嘉定十一年(1218)。③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印、光緒頒賜之《龍藏》一部。④梵文貝葉經一束。⑤清代石刻五百羅漢造像圖,工藝精妙,形神兼備,佛門珍品,海內無雙。⑥"棲心一覽"文物陳列室所藏各種珍貴文物等。[2]
七塔寺的殿宇建築,基本保持明、清時代建築風格古色古香,莊嚴典雅。山門、天王殿、圓通寶殿、三聖殿、藏經樓(下為法堂)由南向北,先後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東側廂房,由外及內,依次為鐘樓、香燭(法物)供應處、五觀堂、諸經壇、自動化辦公室、報恩講堂等,廂房北面為玉佛閣(慈蔭堂),東面為庫房、綜合樓、招待所等。西側廂房,依次為鼓樓、客堂、淨土壇、電腦監控室、棲心一覽(文物陳列室)等。
山門
山門之前,有七佛石塔拱衛兩邊,極有氣勢,七塔寺由此得名。山門西側,立石碑一塊,為市政府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五日立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之標誌。山門正中為一堵黃牆照壁。左青龍、右白虎兩門,以通出入。照壁之陽,"七塔禪寺"磚雕貼金榜額,為已故中國佛協會長趙朴初所題,陽光下熠熠生輝,蔚為莊嚴。照壁之陰,鐫"唐代古剎"四字,筆力雄遒,乃杭州書法家俞德明所書。
天王殿
天王殿為七開間建築,觀音斗層檐,上掛"天王殿"匾額,為余德明所書。殿門楣上,懸橫匾一方,額曰"七塔寺",乃全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文若)早年墨跡。殿中供一尊豎膝袒腹、笑態可掬之彌勒化身坐像。背供韋馱立像,雙手合十,雙臂置寶杵其上。殿兩邊為四大金剛,泥塑彩繪,頭頂兜鍪,身披鎧甲,極其威武,外懸"三洲感應"橫匾一方,乃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之筆體。
圓通寶殿
乃七塔寺之正殿,為七塔寺整個建築中心。殿前庭院寬敞,中置一高大香爐寶鼎,正面鐫"七塔禪寺"正書,背面刻"萬年香火"篆文。東西兩邊,為小石子鋪成的甬道,中植6棵銀杏,樹種珍稀,其中四棵於一九九九年被市政府確立為二級古樹名木。圓通寶殿為七開間建築。四周山牆之外,圍以玉石欄杆,黃牆白欄,相映成趣。殿頂覆青灰色筒瓦,歇山頂,重檐斗拱,氣勢崢嶸。殿內正中,供奉香樟木雕刻、貼金之千手觀音坐像四十八臂一尊,極其高大,雙目微垂、合掌,跏趺於蓮花寶座之上,一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之神態,令人肅然起敬。龕背供楊枝觀音像,妙相莊嚴。殿後兩側,左塑文殊,跨青獅;右塑普賢,跨白象。殿內周壁,嵌有光緒年間雕刻之五百羅漢造像磚。眾多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外罩玻璃,以防損壞。殿東首,懸大銅鐘一口,鑄於南宋嘉定十一年,重七千斤,扣之,其聲訇然,餘音繞樑,歷久始歇。圓通寶殿外牆,嵌有石柱,上刻楹聯,皆清代顯官鴻儒墨跡,文革之時,倖免厄難,彌足珍貴。
鐘樓
圓通寶殿外東側,有鐘樓一楹,重檐翹角,古意盎然。有大銅鐘一口懸其上,鑄於南宋紹興四年,雙首龍鈕,呈竹筒形,重八千斤。底層供地藏菩坐像一軀。與鐘樓遙相對應之西側,為新建之鼓樓,其造型與鐘樓相似。上置大鼓一面,直徑約2米左右,世所罕見。
三聖殿
三聖殿在圓通寶殿之後。殿前過道,有青石欄杆遮護,階下空地開闊。三聖殿寬七開間,極為寬敞。寺中拜懺、 誦經等佛事,多於此殿舉行之。殿供西方三聖裝金立像,雄偉而莊嚴。龕背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妝金立像,法相莊嚴,觀者稱嘆。殿後兩側,分塑伽藍菩薩、祖師菩薩坐像。殿之兩側,懸《九品蓮台圖》,宣紙設色,工筆精繪,裝於玻璃鏡框之內,畫面人物,線條流暢,神采飛動。觀者肅然起敬,倍增淨信。
藏經樓
藏經樓在三聖殿之後,下為方丈(法堂)。門上橫匾一方,題"方丈"兩字,字體遒勁,乃晚清鎮海書法名家陳修榆所書。方丈前天井,有石池一方,為魚樂園;上架一橋,名"接引橋",小巧玲瓏,以供觀賞。方丈殿正中供釋迦如來坐像一尊,迦葉、阿難尊者侍立兩側。後側為大和尚辦公室;東側室為會客廳。藏經樓貯清乾隆時頒行之《龍藏》一部,分貯於兩側十口大經櫥之中,櫥門刻《千字文》標目。此外,尚有竹紙方冊線裝日本卍字正續藏經一部;民國時影印《宋磧砂藏》一部,宣紙橫冊線裝;鉛字排印、硬封面日本《大正藏》一部;樓中並珍藏梵文貝葉經一束,佛國奇珍,他方所無。
藏經樓後為祖堂。堂正中供有唐開山祖師心鏡禪師真身舍利塔,系光緒年間重修,人稱唐塔。塔之兩邊,分昭穆供歷代住持牌位。
歷史追溯
宋朝時期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敕改棲心寺額為"崇壽寺"。此時,寺院已成四明地區的著名道場之一,與同處市區的天台宗山家派延慶寺相併立,並為山家派提供了不少優秀人才,如廣智法孫明智中立、神照法孫覺雲智連、以持律聞名的戒度法師等。政和八年(1118),宋徽宗因受道士林靈素之惑,崇迷道教,下旨將佛教寺院改為道觀,崇壽寺隨之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宣和二年(1120),仍還原為棲心崇壽寺。乾道三年(1167)三月,日本國派遣使節致書四明郡庭問佛法大意,郡庭太守召集眾僧研讀使函,無人敢出來應命。棲心(崇壽)寺維那忻然而出,逐條進行了分析解答,同時指出了日本來書的7處錯誤,使日本來使慚懼而退。棲心寺維那為國爭光,為佛教爭光,太守尊稱其為"天下維那"。
元朝時期
元代時,棲心崇壽寺仍然以弘揚《法華經》教義為主,為甬城重要的天台宗道場。其中比較知名的天台學家有剡源法嗣允則法師,善繼法嗣是乘法師,弘道法嗣淨珠法師等。
明朝時期
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國公湯和為抗禦倭寇侵擾,實行堅壁清野政策,將海島居民遷徙內地,焚毀普陀山寶陀寺(即普濟寺前身)殿舍300餘間,迎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聖像於寧波府崇壽寺內供奉,寺院住持惟摩禪師舍地以建寶陀寺;寺東三分之一面積,復建棲心寺。同年,太祖詔改寺額為"補陀寺",從此遂成觀音菩薩道場,人稱"小普陀"。七塔寺與普陀山歷史淵源非淺,即因此故。在《永樂大典》編修中任釋教總裁的高僧祖芳道聯禪師即曾住持於此。永樂四年(1406),棲心併入補陀,兩寺合一。永樂二十二年(1424),住持汝慶建圓通寶殿。宣德七年(1432),永詵建毗盧閣。天順二年(1458),文彬建藏經寶閣、大悲彌陀殿及廊廡等。嘉靖年間(1522~1565),建十王殿。明末清初,天童密雲圓悟法孫、浮石通賢法子拳石沃禪師及其弟子自天育先後住持寺院,弘揚圓悟一派所傳的臨濟宗禪法。
清朝時期
順治年間(1644~1661),七塔寺建成方丈殿。康熙年間(1662~1722),寺院重修佛殿、山門、鐘樓等。康熙二十一年(1682),修建大悲殿,超育建雲來庵塔院。因寺前建有7座佛塔(喻示過去七佛,為禪宗法脈源頭表徵),故俗稱"七塔寺"。咸豐十一年(1861),寺經洪楊之役(即太平天國革命),慘遭兵火,遂成廢墟。同治十年(1871),寧波江東迎春弄周文學醫生母子發心重修佛殿,早磬晚魚,募化不倦,最終建成大佛殿及山門等。光緒十六年(1890),天童寺退居方丈慈運長老應地方紳董之請,出任七塔寺住持。自此廣集淨資,大興土木,重修了大雄寶殿,重建了天王殿、三聖殿、中興祖堂、藏經樓、法堂、禪堂、念佛堂、雲水堂、大鐘樓、門前七佛塔等,塑千手觀音聖像,梵宇一新,衲僧雲集。光緒二十一年(1895),慈運長老晉京請頒《龍藏》一套,並蒙光緒皇帝敕賜寺額為"報恩寺",因此全稱"七塔報恩禪寺"。慈老為禪門臨濟正宗第39世傳人,住寺期間,大弘臨濟禪法,傳法嗣48人,皆一時之法門龍象,其中以圓瑛、道階、溥常等最為著名,四明地區(寧波)大小寺院主僧,多為其門徒法子。七塔禪風因此廣傳海內外,分布在湘、滇、蜀、陝、閩、浙、蘇、贛、皖、豫、台等地區,乃至南洋、印度、日本、韓國等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七塔寺法派",七塔禪寺因此成為中國近代臨濟宗中興祖庭之一。後人緬懷慈老之功德,建"慈蔭堂"以紀念之,尊其為七塔禪寺中興之祖。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覺圓和尚擔任住持時,禮請華嚴學大師溥常長老在寺內創辦了七塔報恩佛學院。佛學院創辦10年(1928~1938),培育學僧288人,多為佛門俊才,弘化十方。溥常長老住持寺院時,主持編纂了《七塔寺志》,編修了《七塔報恩寺宗譜》,編輯了《七塔報恩佛學院院刊》。圓瑛大師任住持時,在鄞縣五鄉同岙庾山嶺闢建了塔院道場,為七塔寺年老僧眾修行之所;設立普同塔,供奉七塔寺圓寂僧人靈骨。寺院歷代高僧輩出,法派弟子岐昌、道亨、僧晙、智圓、常西、覺圓、圓瑛、溥常、指南、顯宗等近代佛門大德曾先後擔任住持,虛雲、諦閒、圓瑛、道階、溥常、諦聞等常於寺內講經說法,大施教化,影響深遠,在佛教界享有盛名。
重建
七塔禪寺自創建以來,屢經興廢,特別是十年動亂之際,更遭嚴重破壞,七塔道場名存實亡。1980年修復寺院,成為市區內唯一一所大型寺院。月西老和尚因此被尊為七塔禪寺復興之師。與其同時,有桂侖禪師,自1942年來寺參訪,隨緣留住七塔,人稱"七塔桂侖"。
1993年月西老和尚圓寂後,可祥法師秉承師父遺訓,帶領全寺僧俗四眾,重修了圓通寶殿、三聖殿、鐘樓、綜合樓等,闢建了"棲心一覽"文物陳列室,重建了東廂房,新建了鼓樓(底層觀音殿精雕供奉十一面觀音菩薩聖像),改建了山門牌樓,創辦了七塔佛學文化網站與《報恩》雜誌,修訂重印了民國版《七塔寺志》,編輯出版了《七塔禪寺五百羅漢圖》、《月西大和尚圓寂十周年紀念集》、《七塔禪寺》、《七塔禪寺修復開放二十周年紀念集》、《七塔寺人物誌》等書籍。2003年3月25日,可祥法師榮膺七塔禪寺新一任方丈。
寺廟年表
唐朝
唐大中十二年(八五八)
江西分寧宰四明任景求舍宅為寺,名東津禪院,延請天童寺退居臧奐心鏡禪師居之是為本寺開山之始。
唐咸通元年(八六零)
剡人裘甫舉兵起事,四明震動,有巨魁率徒二千,手執兵器入寺,心鏡禪師殿中禪定,神色不變,兵眾驚異,作禮而去。
唐咸通元年(八六零)
郡守奏聞朝廷,盛稱師德,詔改東津禪院為棲心寺。
唐咸通七年(八六六)
八月三日心鏡禪師示寂。
唐咸通十年(八六九)
心鏡禪師遺體荼毗於天童岩下,獲舍利數千粒。弟子戒休奉其師舍利及行狀詣闕請諡,諡號"心鏡",塔曰"壽相"
唐咸通十三年(八七二)
弟子戒休奉心鏡禪師舍利及行狀詣闕請諡,諡號"心鏡",塔曰"壽相"。
唐咸通十四年(八七三)
建心鏡禪師塔。
宋朝
宋大中祥符元年(一零零八)
賜寺額為崇壽寺。
宋政和七年(一一一七)
宋徽宗趙佶信奉道教,從道士林靈素之請,敕天下寺院並改道觀,本寺亦遵其例。
宋宣和二年
詔頒天下,寺院仍復舊額,本寺仍稱崇壽寺。
明朝
明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
信國公湯和以寶陀寺(即今普濟寺)孤懸海外,倭寇出沒其間,為堅壁清野計,焚其殿宇三百餘間,迎觀音聖像於寧波府棲心寺(即崇壽寺)供奉。
明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
撤昌國縣(今普陀山島)隸定海縣,遷島上居民於內地。詔改崇壽寺額為補陀寺。
永樂二十二年(一四二四)
建圓通寶殿。
清朝
清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
建大悲殿,以門外有七浮圖,俗呼七塔寺。
清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
洪楊之役,寺經兵火,佛殿、山門及鐘樓並毀。
清同治九年(一八七零)
慈運靈慧長老嗣鄞縣雲龍寺普洽英皓之法,為禪門臨濟宗第三十九世。
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
鄞縣江東迎春弄周文學醫生母子發心,募資重修佛殿,建山門及偏屋數間。
清光緒十六年(一八九零)
慈運長老出任七塔寺住持,時年六十四歲,始修客堂、庫房、禪堂、雲水堂、鐘樓。
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
慈運長老重修圓通寶殿,易名為"大雄寶殿",塑千手觀音聖像。重建三聖殿。
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
慈運長老晉京請頒《龍藏》,蒙敕賜"報恩寺"額。
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
以湘刻五百羅漢造像磚,嵌於大雄寶殿周壁。西方三聖像及千手觀音聖像開光。是年慈運長老七十歲,在寺傳三壇戒法。
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
建藏經樓,重修開山祖師心鏡禪師舍利塔。
光緒二十九年(一九零三)
光緒三十二年(一九零六)
慈運長老付圓瑛法,是為臨濟宗第四十世。是年慈運長老年登八十,又傳壽戒。四方乞戒者甚眾,各給衣缽具。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零八)夏
宣統二年(一九一零)
慈運長老付道階法師法。是年,慈運長老圓寂於本寺,為古歷八月二十九日辰時,世壽八十四歲,僧臘六十七年。圓瑛法師講《金剛經》於本寺。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
岐昌長老任七塔寺住持。
歷代主持
心鏡禪師(790-866)
慈運長老
智圓上人(1873-?)
常西上人(1868-1936)
圓瑛法師(1878-1953)
溥常長老(1866-?)
月西法師(1915-1993)
僧侶生活
七塔禪寺為禪宗叢林,常住僧眾按照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精神和合共處,住持佛法,過着學修一體化的叢林生活。
寺院僧眾日常作務,除每日早晚課誦及各種佛事活動外,主要以自修為主,看書,抄經,坐禪,念佛,學電腦等。為提高僧眾佛法修學素養及為常住與信眾服務能力,寺院經常舉辦各種培訓班及講座,教授佛學知識、文化知識、政策法規知識,以及外事接待、消防安全知識等,形成了學風蔚然、道風良好的叢林氣象。生活方面,集體用齋,堅持過堂,食存"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已德行,全缺供養;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寺院除主要執事外,常住僧眾二三人共住一寮房,每日聞板起床,聞鼓上殿,形成了早睡早起的規律生活。同時,寺院尊老風氣濃厚,凡年滿七十、在寺院常住十年以上者,均配給設備齊全的單人寮房,指定專人負責照顧料理,使之老有所養,安享餘年。
文物碑匾
藏經樓匾牌
圓通寶殿後面匾牌
圓通寶殿匾牌
升座匾牌1
方丈殿匾牌
天王殿後面匾牌
升座匾牌2
天王殿匾牌
文物室匾牌
升座匾牌3
五觀堂匾牌
三聖殿後面匾牌
開山師祖
浙江寧波七塔寺,原為江西分寧令四明任景求私宅,唐大中十二年(858)任景求舍宅為寺,禮請心鏡祖師居之,初名東津禪院,奉敕改名為棲心寺。心鏡祖師的師父是唐代禪宗僧人虛默禪師,《七塔寺志》記載:"(心鏡)復詣五泄,參虛默契旨,默乃馬祖道一之嗣也。""五泄"是山名,位於婺州(今浙江金華)。在《全唐文》里保存了一篇《心鏡大師碑》,這篇碑文中明確提到心鏡"後挈甁履,以歷湖山,靈境異跡。遊覽將畢,復詣五泄山,遇虛黙大師,一言辯折,旨契符會。"也就是說,心鏡在外出參學時,在五泄山遇見了虛默祖師,他與祖師交談辨析,心心相契,於是就皈依了虛默祖師。在佛教典籍《宋高僧傳》,禪宗燈錄《祖堂集》、《景德傳燈錄》和《五燈會元》里沒有"虛默",只有"靈默",但靈默默生平事跡與《七塔寺志》記載的虛默完全一樣,可以看作是一人。又從佛教的義理來看,虛靈從來就有相通之處,兩詞可以放在一起並用,指的是一種空靈的境界。因為"虛"自為空,"靈"乃不昧。如《出三藏記集序》卷第八曰:"夫至人也,攬通群妙凝神玄冥,虛靈響應感通無方。"《淨土生無生論》雲:"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虛靈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然則即虛靈而應物也,即應物而虛靈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稱性而修也,絕待而照也。"《密庵和尚語錄》曰:"乾三連坤六段,若也不會,切忌地盈虛靈隱。"《宏智禪師廣錄》卷第六雲:"衲僧默游寂住,虛靈妙通。"卷第八又雲:"一點虛靈入道環,明月光中窺自己。白雲影外到家山,金硆轉側夜潮落。"《真心直說》雲:"眾生本性故,有時名為正眼。鑒諸有相故。有時號曰妙心,虛靈寂照故。虛靈寂照故,有時名曰主人翁。"《佛祖統紀》卷第四十一雲:"於長安崇福寺譯烏荼所進《華嚴經》。圓照鑒虛靈邃,澄觀潤文證義。"《釋鑒稽古略續集(二)》曰:"詢及儒釋道三宗。必欲達之以妙己虛靈。"《鐔津文集》卷第十七雲:"堪笑浮雲高,凌虛翳日星(凌虛或作扶搖)。寧作蘭蕙幽,草中自芳馨。自足乃天分,未需爾虛靈。掩翳之所惡,胡為久亭亭。"可見虛靈一詞同義,"虛"與"靈"兩者也可以互相換用,"虛默"與"靈默"乃為一人。
靈默不僅在禪法上有殊勝之處,一生中還有不少神跡傳說,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唐貞元初,靈默入天台山。這是第一個中國佛教民族化宗派天台宗的著名道場,全山有與天台者創始人智者大師有關的佛教寺院12所。靈默住在山中的白砂道場2年,傳說猛虎也被他降服,跑到他的住所附近產子,有意皈依。後來又住在東道場。這是一個地僻人稀的地方。有一天晚上,震雷暴雨下了一夜,山上的懸崖危石被雨水沖走。第二天早上出門一看,寺院周圍大樹歪倒,樹枝交絡,將寺院給圍了起來,然而靈默住的茅蓬卻完好無損。此事被當地人士看作是一個奇蹟,人們紛紛來到寺院參觀讚嘆。再往後他游東白山,突然中毒,靈默不求醫生,只是閉關宴坐。不久體內的毒素隨流汗排泄滴出,恢復正常。由於他有神跡,受到當地人士的尊重,陽靈武將李望禮請靈默居住五泄山。唐元和初年,天早久不下雨,農田暴裂,人心惶惶。靈默沿着澗走看見青蛇瞪目恕視行人,一動不動。他上前恕斥青蛇:"老百姓因為溪水竭,莊稼長不出來。你為什麼不施雨救救災民呢。"當晚,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境內人民因而得救。平昌孟簡中丞廉欲把浙東地區的佛寺拆除,僧人紛紛逃散,暨陽令李胄崇信佛教,上書要求靈山得以保護,靈默居住的寺院被許可重建。元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靈默化緣回來,自知離世期限已到,於是澡沐焚香,端坐繩床。召集僧眾,殷勤叮囑弟子,開喻門徒說:"妙色真常,本無生滅。法身圓寂,寧有去來?千聖同源,萬靈一輒。吾今示滅,不假興衰。無強勞形,須存正念。儻遵此命,真報我恩。若固違言,非吾弟子。"靈默說畢,正襟安坐,疊掌收光,溘然而絕。享年七十二。法臘四十一(另說三十一)。浙江有名高僧志閒,道行峭拔,文辭婉麗,為靈默撰寫了碑文。
靈默即虛默依存青原和南嶽兩家,親得馬祖與石頭的宗風,禪績顯著,其精髓在他的臨終付法偈中表露無遺."妙色真常,本無生滅。法身圓寂,寧有去來?千聖同源,萬靈一輒。"此為般若空觀的運用,真常一如,原無變化,也無生滅,也無去來,本來如此,萬法歸一。因此,學佛得法,貴在領悟,不在經文。貴在即心頓悟契入。《景德傳燈錄》卷七載,洞山悟本幼時出家,師父讓他念《般若心經》,念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時,悟本忽然以手摸臉,問師父:"我的眼耳鼻舌等不是都在嗎,為什麼經里就沒有呢?"師父大驚,覺得不可理喻,於是對他說:"看來我不是你師父,你得找其它人做你師父。五泄靈默可以做你師父。"悟本按照師父的旨意,前往五泄山禮靈默禪師。可見靈默對佛法的理解受到了其它禪師的尊敬。靈默風節高亮,即使在離世前,也不願勞累眾人,不假興衰,不以家法而以佛法為唯一宗旨,強調正念,胸懷廣大。史載靈默有弟子四人,除悟本外,七塔寺心鏡亦為其一。另二人俱不見載。
友好往來
寧波東臨普陀山,西近杭州,南臨天台,北望上海,自古以來即為東南形勝之地,佛教發達地區。尤其自1984年普陀山對外開放後,去觀音道場朝拜敬香者絡繹不絕,寧波則是去普陀山必經之地,而作為寧波市區唯一一所大寺院,被稱為"小普陀"觀音道場的七塔禪寺,自然就成為海內外朝山者的中轉站和參訪熱點。作為寺院負責人,月西大和尚與可祥法師師徒兩代住持對此有着深刻的認識,接待工作都非常重視,充分利用寺院有利條件,在大力加強寺院建設與管理,使寺院呈現大叢林氣概的同時,本着"外事無小事"、"民族宗教無小事"的原則,認真做好對來寺參訪者的接待工作。
為使接待工作周到細緻,寺院設立了接待小組,具體負責國內外旅遊團體及香客的參訪接待;為方便接待,寺院建造了貴賓樓、招待所;為使接待工作正規化,寺院聘請市外事辦和司法部門的專家,為接待人員講解有關外事紀律及接待常識,訂立了接待工作要做到"謙虛謹慎,熱情周到,以禮相待,不卑不亢,以我(國)為主,對我(國)有利"之原則,為來寺參訪者安排食宿,代購車、船、機票,並接送到站,使參訪者高興而來,滿意而歸;又逢年過節寄發賀年卡、明信片,以示慰問等。對重要團隊及海外參訪團和知名人士,住持和尚親自出面,身披袈裟,如法如儀,並不失時機地宣傳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政府對宗教工作的重視,加強與省內外及海外佛教團體之交流,促進了解,增進友誼,擴大了七塔禪寺在國內外的知名度。
與此同時,寺院負責人及主要執事人員經常應邀參加各地名山道場的方丈升座、佛像開光等各種法會,各級佛協會議以及教界聯誼會等,到各名剎參訪取經,學習交流,互通有無,採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法,遍訪名山,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開拓了思路。尤其是近幾年,可祥法師等主要執事經常應邀出訪港、澳、台及歐、美等許多國家,找到了七塔禪寺在港、台的傳承法脈,並常在參訪過程中,隨緣設化,應機說法,使七塔禪風遠播海外,賓朋遍及天下。同時因近幾年對寺院文化建設的重視,七塔佛學文化網站的建立,《七塔禪寺五百羅漢圖》、《月西大和尚圓寂十周年紀念集》等書的出版發行,得到了宗教界、文化界人士的肯定和讚譽,更使七塔禪寺影響日益擴大,在教界內外發揮着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走進七塔寺------告訴你寺廟裡的那些事兒 ,美篇 2018.02.24
- ↑ 寧波市區千年古剎---七塔寺 , 新浪網 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