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七德舞》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這是一首歌頌唐太宗李世民的敘事史詩,詠敘了李世民創建唐王朝的經過和他即位後所推行的許多善政。全詩語言淺近,明白如話。 [1]

[]

目錄

作品原文

七德舞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觀舞聽歌知樂意,樂終稽首陳其事。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二十有四功業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亡卒遺骸散帛收,飢人賣子分金贖。魏徵夢見子夜泣,張謹哀聞辰日哭。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剪須燒藥賜功臣,李績嗚咽思殺身。含血吮創撫戰士,思摩奮呼乞效死。則知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聖人有作垂無極。豈徒耀神武,豈徒夸聖文。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

白話譯文

七德舞,七德歌,從武德年間傳至元和。元和年間的小臣白居易,聽歌看舞了解樂曲的含意,樂曲終了,向各位陳述此事。太宗十八歲便開始打天下舉義兵,以他的神武英才,持白旄黃鉞攻取兩京。生擒王世充 殺死竇建德,四海平清。二十四歲統一天下,豐功偉業成。二十九歲登基為帝,三十五歲時國家強盛、太平。平定亂世,建立大業為什麼如此神速?原因便是他能夠與人推心置腹。安葬陣亡將士遺骸,官府散帛將零星遺骸收。飢貧被變賣的老百姓子女,太宗幫忙用重金回贖。良臣魏徵及張公謹去世,太宗親自治喪為之痛哭。放大量的宮女出宮,讓她們自由婚配。四百囚犯盡數歸來無一私逃,得特赦。太宗剪自己的鬍鬚燒藥為功臣,大將李績感激涕零報之以身。太宗幫忙吮血治箭傷安撫將士,大將軍李思摩感動高呼要求效死。太宗不僅善戰而且善於利用天時,用真心來感動人,使人心回歸。迄今已經有一百九十年,朝廷,國民都還載歌載舞的紀念。歌七德,舞七德,聖主的言行,應是後世無窮的典範。哪裡只是為了誇耀神武,哪裡只是為了誇耀文德!太宗傳下此歌此舞的用意,是為了向子孫後代講述開國與治國安邦的艱難備至! .

創作背景

這首樂府詩當作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白居易任左拾遺期間。這首詩是新樂府運動的產物,旨在歌頌唐太宗李世民艱苦創業的故事。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唐太宗為秦王時,軍中就有《秦王破陣樂》,主要內容是歌頌太宗(當時為秦王)英勇善戰的事跡。至貞觀七年,唐太宗親制《破陣樂舞圖》 ,後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詞,正式更名為《七德舞》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 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