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七月都下帖

七月都下帖
图片来自典藏台湾

七月都下帖》,为晋王羲之草书尺牍。材质为纸本,为二帖尺牍连接而成,前者尺寸纵27.7公分,横25.8公分;后者尺寸纵27.9公分,横25.2公分。如今收藏于位于台湾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1]

此件名称最早见于《淳化阁帖》,[2][3]宣和书谱》未见著录,清代有收入《石渠宝笈续编》,[4] 并收入《三希堂法帖》。[5]乾隆皇帝在此件前有题记称:“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并有另一御笔题记为:“墨迹与钩橅。品如形影分。千秋赏鉴家。聚讼徒纷纷。二帖名久膻。片羽真不真。贞观暨绍兴。小玺文如新。聊当面目观。还轻耳食伦。乾隆御题。”[6]

目录

简介

七月都下帖, 唐代临本。此帖因王羲之的《秋月帖》和《都下帖》(又名《桓公当阳帖》)合为一卷,故名。此帖为东晋王羲之书的行草书,6行,共50字,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经南宋高宗内府收藏后,曾归金章宗。明时此帖在民间,清时又收入内府。

原文

〈七月帖〉: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都下帖〉:得都下九月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委笃。又加㿃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又另行四字存半不可辨)。[7]

说明

《七月帖》上有"绍兴"朱文联玺,及"明昌宝玩",可知此帖经南宋高宗(1127-1162)内府收藏后,曾归金章宗(1189-1208)。行笔流畅散逸,却乏遒力。由帖文可知,羲之与来信问候者皆身体、心绪欠佳。《都下帖》末行有几字仅存其半,参考《淳化阁帖》所刻,显然是裁割"仁"字以下二十七字。帖中所提桓公是指桓温蔡公蔡谟,此帖作成于356年(穆帝永和十二年),此时王羲之已辞官年余,但仍不能忘怀朝廷戎机。[8]

参考文献

  1. 草书名品特展
  2. 钦定淳化阁帖释文,卷四 晋人法帖
  3. 钦定淳化阁帖释文,卷四 晋人法帖
  4.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钦定石渠宝笈续编`,目次二王羲之七月都下二帖真迹一卷 。
  5. 国立故宫博物院 书画典藏检索系统 三希堂法帖,清乾隆三希堂法帖(二)册 晋王羲之七月都下二帖。
  6. 国立故宫博物院 书画典藏检索系统,晋王羲之七月都下二帖 题跋印记。
  7. 国立故宫博物院 书画典藏检索系统,晋王羲之七月都下二帖。
  8. 七月都下帖,华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