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屯山上有人家(冷清安)
作品欣賞
萬屯山上有人家
故鄉的老房坐南朝北,依山而建,門前是一條溪流,河水清澈透明。而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啟大門。大門一開映人眼帘的就是那座山,用「開門見山」一語,自是確切。
世代祖輩都生棲在這裡,卻很少有人提及門前這座大山。小時候,老人告訴我,迎門的這座山叫十萬屯山,正對大門的那座岩叫月亮岩。其它就知之不多了。只是長大後,漸覺這座山的神奇和可愛,我雜取旁收,殘撿缺拾,倒有了些可以告訴大家的事兒!
鄉下人稱謂地名有個習慣,超過三個字就略去後邊的字。故稱十萬屯山為十萬屯。十萬屯距石阡縣城五公里,是一座奇特而罕見的天然古堡,也是石阡各族人民近代史上反清起義鬥爭的戰場遺址。
十萬屯,山體東臨龍川河谷,西至隘門關冷水溪,南有木瓜溪,北接燕子岩而近石阡縣城,南北長約10公里;山頂四周多為懸崖峭壁,頂上寬平,有大約3平方公里的田土和林地;崖間僅有東、西、南、北四個隘口可出入。古時候依山恃險,壘石設卡,相傳可容十萬之眾。十萬屯,屯中有屯,層層疊疊。東有月亮岩屯、南有合心大屯、西有半公屯、北有三屯岩屯等,大屯外沿的山頭上又有一些零星小屯,如氈帽屯、鳳凰屯、尖峰嶺屯。廣闊宏偉,雄踞一方,易守難攻,堅如磐石,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雖生長在山下,可一睹萬屯山上的芳容卻屈指可數。初登萬屯山是在少年時代,一位遠親華堂之禧,我隨父親前往賀禮。從家出發,趟過小溪,走過一個壩子就到了萬屯山腳下。搭腳上坡,山高路陡,容不得人有半點喘息,一口氣登上山頂,居高凌下,好生鬆了一口氣,只覺登高遠望是如此的心曠神怡!。我們從東月亮岩隘口進入屯中。在未上萬屯山之前,估摸着山上必定崎嶇,其實不然,山頂十分平坦,遍地是水汪汪的良田,山上泉水叮咚,溪水四溢。有道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大自然如此奇妙,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打下了美好的烙印。
再次登上萬屯山是成年之後。是年冬天,族中一位姑姑婚嫁到十萬屯,我作為送親賓客一同前往。這一次我們是乘車上山,少了許多跋涉之苦。重遊萬屯山,使我多了許多感懷。也對這神秘的萬屯山有了更多的了解。相傳,唐末五代,後梁存州刺史「英惠侯」楊再恩分兵屯聚此山,並誓旅整師;又傳「宋時姚賊楊再興屯兵之所」。清乾隆石阡府學教授張鈺《十萬屯山》詩云:
凌霄攢翠嶺,拔地出雲根。
壁削岩千仞,南環陣入門。
昔藏十萬甲,今住三家村。
幽邃如磐谷,煙霞四望屯。
明、清兩代,石阡府將十萬屯設為「營汛馬廠」,長期駐守兵戎,以此為府城之外的軍事大本營,勢成犄角,遙相呼應。每遇風鶴之警,山屯草木皆兵,戰火紛飛。這裡也譜寫了石阡各族人民革命鬥爭的壯麗詩篇。
晚清時期,由於清王朝日趨腐敗沒落,貪官污吏與土豪劣紳橫行鄉里,無惡不作,階級矛盾十分尖銳複雜。在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下,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石阡城北毛家寨人「毛大仙」(字正年,仡佬族)等舉起反清義旗,一呼百應,組成了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因以紅巾為號,故稱「紅號」軍。他們在印江等地義軍的協助下,一舉攻破石阡府城,取得了震撼清廷的首次勝利。接着,義軍在元帥朱文虎(苗族)等人率領下,尾追官軍,大破直橋(今中壩鎮)鄉團,占領了上下15寨棚及遠近各屯堡,前後圍住十萬屯攻打。在十萬屯北口的高家坡一役,重創清兵及地主鄉團。由於清廷調遣湘軍人黔,並委銅仁太守王敬業率銅仁、松桃部清軍進抵石阡,配合石阡太守黃培傑糾合的餘慶、馬淡人馬,偷襲石阡府城,十萬屯之圍遂解。
不久,劉義順等人領導了更大規模的起義。史稱「白號」軍起義。此次起義以石阡府轄的荊竹園營屯為根據地,先後攻占石阡、思南、銅仁等府縣城池,勢力遍及烏江東西兩岸的廣大地區,使奉詔前來鎮壓的湘軍、黔軍頭目一籌莫展。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白號軍」再度攻破石阡府城後,重兵圍攻十萬屯。在十萬屯農民張宗林等的協助下,裡應外合,義軍從東卡月亮岩一側攀藤附葛而入,大破十萬屯,殺得知府官流、清兵清將從隋角一側落荒而逃。當地人民為紀念因協助義軍破屯而被殺害的張宗林.把他安葬的小山稱為「張宗林垴垴」(垴垴——小山包),又將十萬屯西南沿的「隋角」(村名,諧音為「躲過」),說是因為知府狗官從這
里躲過那一場災難而賜其名。
伴着迎親的鑼鼓和悠揚的嗩吶聲,我仿佛聽到了古戰場上金戈鐵馬的廝殺。再看看張張充滿喜悅和歡樂的迎親笑臉,從中寫意出,這裡的人們愛和平,也熱愛家鄉。這是一個富庶的山寨,我為姑姑在此擇其郎君而高興,同時也為十萬屯山人民祝福! [1]
作者簡介
冷清安,男,仡佬族。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出生於貴州省石阡縣。畢業於內蒙古民族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