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萬松書院(標誌性建築)原圖鏈接來自 汽車之家 的圖片

萬松書院,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804),名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參政周木改闢為萬松書院。[1]

目錄

簡介

萬松書院位於西湖南緣鳳凰山萬松嶺,始建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萬松書院曾名太和書院、敷文書院,是明清時杭州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文人匯集之地。明代王陽明、清代齊召南等大學者曾在此講學,"隨園詩人"袁枚也曾在此就讀。清代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分別賜額"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2001年7月,杭州市啟動萬松書院復建工程,按明代建築風格樣式修復,規劃面積5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書院主體建築包括仰聖門、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閣等。其中毓秀閣原為接待各地訪問學者的處所,現辟有"梁祝書房",展現梁祝當年刻苦攻讀、"促膝並肩兩無猜"的場景。明道堂為書院講堂,陳設展示中國歷代科舉文化。大成殿為祭祀孔子處,設有"孔子行教圖"壁畫。

為使萬松書院能夠完整地再現古代書院必備的藏書、祭祀、講學三大功能,讓遊人對古代書院的教育形式有更直觀、清晰的認識,2004年杭州市政府又投資增建講堂——正誼堂及部分服務配套設施,其建築風格與室內陳設風格與原有建築一脈相承,即完整地展現了古代書院的風貌,又滿足了現代旅遊業的實際需求。增建部分已於2004年10月1日向遊人開放。

2007年10月20日西博會開幕式晚會上,宣布了「三評西湖十景」的結果。萬松書院被譽為萬松書緣,成為新一代西湖十景之一 。

創辦之初

創建初期,萬松書院規模較大,主體建築布局沿用官學「左廟右學」的形制。左邊近山處有孔子殿。孔子殿系原報恩寺建築,三開間,經修葺後煥然一新,是書院的祭祀場所。殿前有顏樂亭。高處建留月台和掬湖台。孔子殿右邊,前有萬松門,後有明道堂。堂為五開間,寬綽宏敞,為先生「講明經義」的課堂。西廊兩側各有齋室五間,是師生們自習之所。

初期,萬松書院內部的組織機構相對簡單,招收童生、監生、舉人三類生徒;聘用博學鴻儒為山長、品學兼優的賢士為教授;初步建立書院的學規和章程。

明代介紹

經過創辦初期的摸索和實踐,明代萬松書院在不斷擴建與重修中逐漸成為江浙一帶頗具影響力的知名書院。

正德十六年(1521),侍御巡撫唐鳳儀等人主持了萬松書院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維修:增建石坊兩座,整修加固原有建築,擴建學生齋舍。重修後,書院規模宏大,一時成為杭州最大的書院。嘉靖四年(1525),在侍御潘景哲的倡導下,萬松書院擴建樓居齋舍共36楹,添置祭田若干,又完備祭祀器具等,招收省內外優秀學子逾百名。嘉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顧璘等人開山辟路,集資興建振衣等三亭,使石林成為書院一景。

其後,萬松書院因由官員創辦,又深受王陽明「心學」影響,而遭受統治者的沉重打擊。

嘉靖三十三年(1554),杭州知府孫孟在廢墟中重建萬松書院,恢復明倫堂等主體建築,並增建居仁、由義兩齋。明萬曆年間,閣臣張居正廢毀天下書院。幸而在大學士徐階的支持下,浙江巡撫謝師啟、提學僉事喬因以「萬松書院祀先聖,不當概毀」為由,再三乞請,終使萬松書院逃過一劫,為此改稱為「先賢祠」,雖名亡而實存。崇禎五至六年(1632--1633)間,終於在戰亂中被毀。

明史》記載,正德、嘉靖之際,學者們「聚講會,立書院,相望於遠近」。當時,講學之風在各書院中盛行一時。萬松書院也因深受訪問學者王守仁「心學」理論的影響,在辦學上重視「講明義理」,主張學術爭辯和交流;重視自學,提倡獨立研討,培養學生獨立的治學能力;在德業上提倡相幫相扶,相推相引,「使之日進而高明光大」。課程的設置較為簡約,學生可以自由選課,「以充所善,養其所長」,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反對以追求功名利祿為目的的學習,提倡「探性理之要,詢治道之源」的求真務實的學風。至萬曆初年,統治階級又重提程朱「居敬窮理」的思想理論,而將王守仁的理論斥為「偽學盜名」,為迎合統治者,巡鹽御史馬應夢增建繼道堂和窮理、居敬二齋。明末,書院漸被政府控制。在科舉制度的支配下,學生的學習目的只是為了通過參加科舉考試,然後掙個官位,光宗耀祖罷了。

萬曆初,孔子殿增祀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五子像,祭祀活動由西安博士署派來的一名執事官主持。

明代統治者對於書院教育的政策經常變化,致使書院時興時廢。從嘉靖起,在朝廷的支持下,前後竟有五次廢毀書院的舉動。因此,自正德十六年(1521)至崇禎六年(1633)的百餘年中,萬松書院隨着變幻莫測的政治風雲,跌宕起伏,經歷了它榮辱盛衰的變遷。

清代介紹

清初,統治者惟恐書院講學活動會導致明朝遺民反清思想的高漲,故抑制書院教育的發展。順治九年宣諭:「不許別立書院,群聚結黨」。因此,清初的前八十年中各地書院始終處於停滯狀態。萬松書院也僅在順治年間復建了孔氏祠堂。康熙十年(1671),浙江巡撫范承謨重建萬松書院,並改名為「太和書院」,書院才開始復甦。及至康、雍、乾時期,統治者對書院教育由禁止轉為提倡後,萬松書院得以迅速發展,逐漸進入昌盛時期。

清中葉,萬松書院經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五十五年(1716)及雍正四年(1726)的三次重修後,規模進一步擴大。又經嘉慶、道光兩次修建後,更具名校風采。

這一時期,清政府對萬松書院的支持也是空前的。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聖祖玄燁御賜「浙水敷文」 額,並賜《古文淵鑒》、《淵鑒類函》、《周易折中》、《朱子全書》等典籍予萬松書院,浙江巡撫徐元夢建存誠閣收藏,書院也由此更名為「敷文書院」。雍正十一年(1733),萬松書院被敕為省城書院,賜銀一千兩「以資膏火」。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高宗弘曆初次巡臨萬松書院,賜「湖山萃秀」 額,並增賜帑金一千兩白銀。並賜英武殿所刊《十三經》、《二十二史》各1部。當時享有這一殊榮的僅有江寧鐘山書院、蘇州紫陽書院。此後,弘曆五次下江南又五次巡臨,對萬松書院格外重視。

同時,萬松書院愈加重視祭祀活動,一直由孔氏嫡系子孫主持。每年舉行春秋兩季大祭,每月朔、望日也要拜謁先聖賢哲。祭田祭器經鄉紳捐置及政府撥給後,也更充裕了。如監驛道黃炳捐置學田,雍正十一年(1733)程元章增置學田,乾隆年間添置大量聖殿禮器。書院的藏書在這一時期亦達到了最富,藏書逾萬冊。除沿用初期的教學宗旨和學規外,又增設了《孝廉月課章程--計開條議章程》,使書院的學規和章程更趨完備。設立嚴格的考課制度,額定官課、館課每課的正取、次取及附取名額,以激勵學生。至清末,按學生成績優劣又分超等、特等、一等三個級次,按不同的等級給予不同的獎勵。書院內部構架更趨完善,山長一般由官府委派或士紳公推德高望重的著名學者擔任,如齊召南、金甡、潘德園等;聘請進士出身且立品勤學的名仕擔任書院教授,如楊繩武、趙石函等;還聘請一些著名學者,如嶽麓書院山長萬年茂,以及金志章、阮芝生、厲鶚、戴熙等來書院訪問講學。各地學子紛紛慕名而來,「講席造士甚眾」,書院名盛一時,且培養了大批諸如袁枚、祝德麟這樣優秀的學生。

清統治者對於書院教育的態度雖然有所轉變,但實際上,他們納書院於官學的軌道,將自由講學改成時文(八股文)訓練,與官學一樣,完全成了科舉的附庸,已完全改變了書院傳經講學的初衷。

現代狀貌

1999年起,在原杭州市副市長馬時雍先生等熱心於杭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各界人士的呼籲下,杭州市政府決定依據史料記載和留存的遺蹟,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在遺址上按明式舊制重建萬松書院。經過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鳳凰山管理處歷經3年多時間的整修和建設,於2002年10月建成並向遊人開放。至此,沉寂了一個多世紀、幾近荒圮的萬松書院終又重現500年前的「名校」風采。重建後的萬松書院,占地約6萬平方米,是西湖周圍惟一以書院文化為主體的文化公園。書院的主體建築以清乾隆《南巡勝跡圖》中的《敷文書院》為藍本,以自然山體、林木、古藤、奇石為背景,採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仿明式建築形制,用粉牆、粟柱、黛瓦的素樸淡雅,凸現「求之於心而無假以雕飾」的風格,使書院處處散發濃濃的書卷氣息。院內有建築1600平方米,主體建築如品字型牌坊、仰聖門、毓粹門、明道堂、大成殿、「萬世師表」平台等都集中在中軸線上,學齋、御碑亭等分列兩側,其他的亭台樓閣則依據自然山勢,星羅點綴。書院內嘉花茂樹,修篁奇石,交布其間,周圍蒼松掩映,小溪潺潺,遙可望雷峰夕照、寶石流霞,近可聽松濤泉流、蟲鳥和韻。院內尚有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於子三墓、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萬松書院遺址、小九華山石刻等文物古蹟,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濃郁。

作為一個向遊人開放的收費公園,重建後的萬松書院設置了一明一暗、一實一虛兩條文化主線:明為「明清知名學府」、暗為「梁祝愛情之地」,中軸線上以古代書院的布局為實景,而在右側石林中又依自然地勢巧妙點綴與「梁祝」十八相送有關的場景,如觀音堂、草橋亭、獨木橋等等,讓美麗的傳說為肅穆的書院增添更多的人文情懷,同時讓虛無的故事也有了真實的場景可以尋找。

為了使這兩個文化主題得以進一步弘揚,自2002年10月開放以來,萬松書院藉助社會各界的力量,努力做好「成人」、「成家」這兩篇文章。所謂「成人」,即學習中國傳統的儒學文化,以書院為學習場所,從古聖先賢的經典著作中學習做人的準則,延伸產物為「萬松講堂」。所謂「成家」,即是從「梁祝」愛情故事中派生出來的找尋意中人,成家立業的意思,延伸產物為「萬松書院相親會」。

旅遊信息

門票:10元

開放時間:7:30-17:30

附近景觀:岳廟、黃龍洞、宋城、印象西湖、雷峰塔虎跑泉、三潭印月

景區交通:38路區間車或4 路公交車,在萬松嶺站下,再走幾步即達。還可乘808路或Y6線到長橋站下車、乘102路萬松嶺站下車。

視頻

萬松書院 相關視頻

古建|梁山伯祝英台上學相識的杭州萬松書院
相親直播季|替單身汪逛杭州萬松書院相親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