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記
簡介
中國正史在記述多國並存的時期會以一國為主,比如《三國志》以魏為正統,蜀、吳都以魏年號紀年。但《三國史記》突破了這樣觀念,以平等的態度對三國,三國各有本紀,各以自己的君主紀年,均稱「我國」。
全書由新羅本紀(12卷)、高句麗本紀(10卷)、百濟本紀(6卷)、年表(3卷)、雜誌(9卷)、列傳(10卷)等六個部分構成。通史,韋旭昇(423-431頁,149-150頁)《三國史記》與中國的《史記》一樣都以教化為原則,以塑造人物為寫作方法,以道德精神為取人標淮,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國正史那樣以紀實為寫作方法,以對歷史貢獻的大小為取人標淮。因此《三國史記》保留了《史記》亦文亦史的風格通史|韋旭昇|趙振坤(432-437頁,149-150頁)。
《三國史記》主要參考引用了朝鮮半島歷史上已失傳的舊三國史記구삼국사》、《新羅古記》、《花郎世記》、《海東古記》、《高麗古記》、《百濟古記》、《三韓古記》等史籍,同時也參考了中國的歷史典籍包括《魏書》、《三國志》、《晉書》、《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是朝鮮半島第一部將本國史料與中國史料結合起來的史書。在兩國史料記載有衝突時,金富軾更信任本國史料。《三國史記》明確指出本國史料與中國史料的校正有34處,其中11處否定中國記錄,8處質疑中國記錄,15處兩存之通史|韋旭昇(427-430頁,149-150頁)。
刊本
該書撰成不久即刊刻問世,俗稱古印本,流傳國內外。其後有李氏王朝太祖三年(1394)慶州府首次刊本,俗稱洪武本。但均已失傳。再後有李朝中宗七年(1512)慶州府二次刊本,俗稱正德本,為存世無多的善本。
目錄
新羅本紀
- 新羅本紀第一 始祖赫居世居西干 南解次次雄 儒理尼師今 脫解尼師今 婆娑尼師今 祗摩尼師今 逸聖尼師今
- 新羅本紀第二 阿達羅尼師今 伐休尼師今 奈解尼師今 助賁尼師今 沾解尼師今 味鄒尼師今 儒禮尼師今 基臨尼師今 訖解尼師今
- 新羅本紀第三 奈勿尼師今 實聖尼師今 納祗麻立干 慈悲麻立干 炤知麻立干
- 新羅本紀第四 智證麻立干 法興王 真興王 真智王 真平王
- 新羅本紀第五 善德王 真德王 太宗王
- 新羅本紀第六 文武王上
- 新羅本紀第七 文武王下
- 新羅本紀第八 神文王 孝昭王 聖德王
- 新羅本紀第九 孝成王 景德王 惠恭王 宣德王
- 新羅本紀第十 元聖王 昭聖王 哀莊王 憲德王 興德王 僖康王 閔哀王 神武王
- 新羅本紀第十一 文聖王 憲安王 景文王 憲康王 定康王 真聖王
- 新羅本紀第十二 孝恭王 神德王 景明王 景哀王 敬順王
高句麗本紀
- 高句麗本紀第一 始祖東明聖王 琉璃明王
- 高句麗本紀第二 大武神王 閔中王 慕本王
- 高句麗本紀第三 太祖王 次大王
- 高句麗本紀第四 新大王 故國川王 山上王
- 高句麗本紀第五 東川王 中川王 西川王 烽上王 美川王
- 高句麗本紀第六 故國原王 小獸林王 故國壤王 廣開土王 長壽王
- 高句麗本紀第七 文咨王 安藏王 安原王 陽原王 平原王
- 高句麗本紀第八 嬰陽王 建武王
- 高句麗本紀第九 寶藏王上
- 高句麗本紀第十 寶藏王下
百濟本紀
- 百濟本紀第一 始祖溫祚王 多婁王 己婁王 蓋婁王 肖古王
- 百濟本紀第二 仇首王 沙伴王 古爾王 責稽王 汾西王 比流王 契王 近肖古王 近仇首王 枕流王
- 百濟本紀第三 辰斯王 阿莘王 腆支王 久爾辛王 毗有王 蓋鹵王
- 百濟本紀第四 文周王 三斤王 東城王 武寧王 聖王
- 百濟本紀第五 威德王 惠王 法王 武王
- 百濟本紀第六 義慈王
年表
- 年表 (上、中、下)
雜誌
- 雜誌第一 祭祀·樂
- 雜誌第二 色服·車騎·器用·屋舍
- 雜誌第三 地理一 <新羅>一
- 雜誌第四 地理二 <新羅>二
- 雜誌第五 地理三 <新羅>三
- 雜誌第六 地理四 <高句麗·百濟>
- 雜誌第七 職官上
- 雜誌第八 職官中
- 雜誌第九 職官下
列傳
評價
《三國史記》是研究韓國古代史的珍貴材料,並影響了此後《高麗史》和《朝鮮王朝實錄》的編撰。但是《三國史記》是以新羅為主,缺乏對百濟的記錄,沒有關於古朝鮮,伽椰,東濊,沃沮,三韓,渤海國的記錄。《三國史記》從士大夫角度記錄歷史,沒有關於農民及被統治階級的記錄。沒有關於佛教及傳統思想的記錄。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李岩,徐建順、池水涌、俞成雲 《朝鮮文學通史》 2010年9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北京ISBN=978-7-5097-1511-6.
- 韋旭昇著《韓國文學史》,2008年7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ISBN=978-7-301-14042-0
- 趙振坤 《三國史記·金庾信傳》的文學價值研究 ,《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