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廟舊址
三官廟舊址,位於中國青海省樂都區碾伯鎮七里店村,為青海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日期為1987年6月23日,類型為古遺址。
三官廟舊址的歷史年代為明。
樂都區
樂都區是中國青海省海東市下屬的一個市轄區[1]。是海東市政府所在地,海東市中心城區。與之接壤的縣市有:東北邊甘肅省,東南邊民和縣,西北邊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邊化隆回族自治縣,西邊平安縣。面積2821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29萬。郵政編碼810700,區政府駐碾伯鎮。古稱湟水縣。
目錄
歷史
樂都區歷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淵源。根據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證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先民們就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秦漢以前,樂都屬羌戎之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軍進入湟水流域,樂都地區歸入漢朝版圖。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破羌縣,屬金城郡。十六國時南涼國建立,定都樂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樂都郡為鄯州,移西都縣於樂都。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西都縣為湟水縣,隸屬鄯州(沿今樂都)。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設鄯州都督府,督領鄯、河、蘭、廓四州的軍政事務。開元二年(714年),唐置隴右節度使於鄯州,管轄隴右12州,使樂都成為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宋時稱邈川、湟州、樂州。元時,樂都屬西寧州。明代先後設碾北衛、西寧衛碾伯右千戶所,清雍正三年改為碾伯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縣為樂都縣,隸屬青海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樂都縣。
地理
樂都境內山巒層迭,溝壑縱橫,湟水河自西向東流徑全境。以湟水為界,北部和南部分屬祁連山地槽褶皺系之間隆起帶和拉脊山地向斜褶皺帶兩個構成單位,由西部大峽隆起與東部老鴉峽形成樂都盆地。總的地勢由西向東傾斜,西高東低,呈階梯分布,海拔在1850米一4480米之間。全縣自然區為典型的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分為四種類型:海拔3000米至雪線(3700米)以下為石山森林草原區,溝谷深切,山體陡峭;海拔2800—3000米之間為腦山農耕區,地形低緩、渾圓、波狀起伏,沖溝切斷不深;海拔2000—2800米之間為淺山黃土丘陵區,溝壑縱橫,溝深坡大,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疏;海拔1850—2000米之間為川水河谷盆地,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是主要農耕區。[3]
樂都區由於地處青藏高原邊緣,深居內陸,半年受夏季的印度洋季風影響,半年受冬西風環流影響,形成夏季不熱,四季不分明,乾旱多風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溫度為6.9℃,7月氣溫最高,平均為18.6℃;1月最低,平均為-7.2℃;平均氣溫年較差為25.8℃。近30年來,年極端最高氣溫38.4 (2000年7月24日);極端最低氣溫為-21.7℃(1975年12月13日)。年均日照時數為2664.6小時,區內降雨少而集中,分布不均,年均降雨量為329.6毫米,年均蒸發量1613.8毫米,為降雨量的4.9倍多,無霜期21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