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漢魏時期遺址
三江平原漢魏時期遺址位於黑龍江省三江平原中西部,中心區域包括佳木斯市、雙鴨山市及下屬的友誼縣、寶清縣、富錦市等市縣,現已發現漢魏時期城址、遺址一千餘處,其中雙鴨山市738處、佳木斯市360處[1]、雞西市70處、七台河市8處,根據有無防禦設施而分為「城址」和「遺址」兩類。重要的遺址、城址有鳳林城址、炮台山城址、青龍山城址、滾兔嶺城址、前董家子古山寨、興隆山遺址群、仁合遺址群、長勝遺址群、民富遺址群、橫岱山古城、城子嶺古山城,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位於寶清縣的青龍山城址和集賢縣的東輝遺址,歸入三江平原漢魏時期遺址。
目錄
主要特徵
三江平原是黑龍江、鳥蘇里江、松花江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沖積平原。三江平原漢魏遺址群有如下分布特點:
第一,主要分布在小三江平原的松花江以南地區,包括佳綏高平原、完達山低山丘陵、樓肯河低山丘陵三個自然地理亞區。
第二,主要分布在大江河的支流、二級支流等小河流域,可以區分為安邦河和柳樹河、七星河、撓力河、樓肯河四個小流域。第三,主要分布在完達山與平原交接處的丘陵、山前台地、一級階地、高漫灘上,平原中的孤山、殘丘和高崗上也有分布。海拔高程一般在70一300米之間。
第四,遺址往往成群分布,大小相間,高低錯落。有防禦設施的遺址分布在山地與平原交接處,而平原中的遺址則不見或罕見有防禦設施。
據遺址的形制特點、相互關係及地理環境等判斷,三江平原漢魏遺址的性質除不同規格的聚居址外,還有祭祀址、防禦址和隙望址等。
漢魏時期三江平原歷史的主人是誰?這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
歷史上由哪個民族主宰了這裡的歷史,學術界有不同的說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抱婁人、勿吉人;二是北夫余、豆莫婁人;三是握婁、勿吉與北夫余、豆莫婁錯居雜處。
學術意義
三江平原地區漢魏城址、聚落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學術意義是多方面的,初步考慮至少有6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可以這裡的考古材料為素材和骨架,尋找到從中心聚落形態由史前走向國家的運行軌跡,即「游團」、「部落」、「酋邦」、「國家」的發展過程,建立起一套能反映由史前到文明的社會結構特徵方面的演進模式。
第二,所謂走向國家階段,是屬於一種東方城邦式的國家階段,所謂跨人文明時期,是不以農業為基礎的文明起源,而是以漁獵採集文化或有原始牧業、原始農業為基礎的向文明時代的轉化。研究這種模式的國家與文明的起源,三江平原漢魏,城址和聚落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難得的標本。研究這種模式,不僅有地方考古與歷史研究的意義,而且有中國和世界考古與歷史研究的意義。
第三,解決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漢魏時期的考古和歷史問題,也是解決東北考古歷史和中國史的漢魏時期考古和歷史以及東北亞考古和歷史的一個重要問題,可以極大豐富東北考古歷史、中國考古歷史和東北亞考古歷史的內容[2]。
第四,解決黑龍江省和東北地區古代民族的發展歷史及民族融合和遷徙的考古與歷史之謎。
第五,「弄清七星河流域漢魏時期古代社會的原貌」、當時人類生活環境,建立聚落考古模式。
第六,保護和研究三江平原漢魏時期古城址和聚落址,不僅為研究這一地區的歷史提供重要的豐富的歷史佐證,而且是保護了這一地區獨有的寶貴的人文景觀,也就是保護了世界寶貴的文化財富。
視頻
三江平原漢魏時期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佳木斯發現三百餘處古遺址 揭示昔日漢魏之繁榮,搜狐,2006-06-30
- ↑ 三江平原漢魏城址和聚落址的若干問題_黑龍江考古千里行隨筆,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