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三羽叉蕨

三羽叉蕨
t014220a754bf89be6d.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025223&sid=1084299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三羽叉蕨

汉语拼音:Sān Yǔ Chā Jué
别名:鸡爪蕨、大叶入地蜈蚣、昏头鸡
性味归经:味涩,性平。归肝、大肠经
功能:祛风除湿,解毒止血
主治:常用于风湿骨痛,痢疾,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三羽叉蕨,中药名。为三叉蕨科植物三叉蕨Tectariasubtriphylla(Hook.etArn.)Copel.[PolypodiumsubtriphyllaHook.etArn.]的叶。分布于华南、西南及福建、台湾等地。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止血之功效。常用于风湿骨痛,痢疾,外伤出血,毒蛇咬伤。[1]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三羽叉蕨

拼音名:Sān Yǔ Chā Jué

别名: 鸡爪蕨、大叶入地蜈蚣、昏头鸡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ctaria subtriphylla(Hook.et Arn.)Copel.[Polypodium subtriphylla Hook.et Arn.]

来源

药材基源:为三叉蕨科植物三叉蕨的叶。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溪沟边或湿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福建台湾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40-80cm。根茎横生,粗壮,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黑色、披针形至线形鳞片,全缘。叶近生;叶柄长20-50cm,棕禾秆色,向上疏被棕色、节状短毛;叶片三角状五角形,长25-35cm,宽20-25cm,上面无毛,下面仅中脉及小羽轴疏被短毛,二回羽裂;羽片1-2对,对生,有柄,顶生羽片三角形,长15-30cm,宽约15c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而呈楔形,羽状深裂或浅裂,基部1对裂片最大,叉状,侧生羽片的基部1对羽片最大,卵状三角形,两侧有1对平展的裂片,下侧1片较大;第2对羽片披针形,边缘浅羽裂;叶脉网状,两面较明显,网眼不整齐,内藏小脉稍有分叉。孢子囊群小,圆形,背生于网脉交结处;囊群盖圆肾形,早落。

性状

性状鉴别

叶柄略扭曲,长20-30cm,表面褐棕色,基部有鳞片。叶片常皱缩,展平后呈三角状五角形,长25-35cm,宽20-25cm,羽状复叶;顶片三角形,羽状深裂,有柄;侧羽片1-2对,下部羽片有柄,卵状三角形,长达16cm,宽达12cm,第2对羽片披针形,浅羽裂;叶脉网状。网脉交叉处可见散生的孢子囊群。气微,味涩。

性味=

涩;平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解毒止血。主风湿骨痛;痢疾;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末撒。[2]

摘录

中华本草

相关配伍

  • 1、治风湿骨痛:三羽叉蕨15g,下延崖角藤15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 2、治痢疾:三羽叉蕨15g,小飞扬15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 3、治刀伤:三羽叉蕨,晒干为末。敷伤处。(《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参考资料

  1. 三羽叉蕨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三羽叉蕨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