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上海之死

内容简介

是首部中文“旅馆小说”,写的是一个精彩的谍报故事.1941年秋冬,中国孤独的坚持抗战已四年,欧洲战事到了最紧急关头,上海孤岛却如世外桃源。导演谭呐决定演出浪漫爱情剧《狐步上海》,请客居香港的名演员于堇回沪演出,于堇同意了,却有她自己的几重目的,她住进国际饭店,与盟国,日军,汪伪,以及其他方面的谍报人员展开了一轮争分夺秒的情报战.

 1941年接近年底的时候,差不多整个欧洲都已经陷入法西斯铁蹄之下,日军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日本和美国正在进行着紧张的和平谈判,太平洋战争的脚步似乎已经临近。孤岛上海虽然远离战争,但是搏杀更加激烈,可以说是当时整个世界间谍战最激烈的地方。   已经成为孤岛的大上海表面上依旧是歌舞升平,风花雪夜,仿佛要借着那靡靡之音逃避着即将到来的灾难风雨。风华绝代的女演员于堇受名导演谭呐之邀从香港回到上海,她将要出演一部浪漫爱情剧《狐步上海》。当她住进国际饭店的那一刻,各色人物便怀着不同的目的迫不及待地登场了。一场惊心动魄、变幻莫测的间谍战开始了。每个人表面的身份之下都有一个深藏的角色。于堇的养父包括国家饭店的经理实际上都是盟军的情报人员,以国际饭店为掩护进行各种情报活动;风流倜傥的编剧莫之因、美丽风情的白云裳实际上为日本人服务;于堇的前夫、富家公子倪则仁脚踩几条船;剧团团长、才华横溢、深爱着于堇的导演谭呐也是进步人士,就连谭呐的忠实助手也是被日本人收买来监视谭呐的……所有的人物看似都在追捧名伶于堇,实则怀着不同的心态接近她。经过盟军方面的安排,受过三年情报特训的于堇在12月6日这一天,终于接触到日本高层情报人员,用自己白璧无瑕的身体套取重要的情报——日军将偷袭美军太平洋基地,也就是珍珠港。第二天,珍珠港事件爆发。   当然,于堇交给盟军情报部门的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情报,正像于堇自我命断之前写给养父的:“歌舞伎将在夏威夷演出。昨天不告诉你,因为我不得不帮助中国。现在告诉你,因为我不能辜负你。”一个“不辜负”绝不是简单的一说了之。如果于堇把这份绝密的日军情报告诉盟军,或许就不会发生珍珠港事件,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许会向完全出人意料的方向发展,那么,不受重视的正处于灾难的中国有将向何处去呢?该发生的就让它发生吧!   把改变历史方向的任务交给一个柔弱女子对她是不公平的。或许我们知道关于美国上层对于是否知晓日军将偷袭珍珠港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说是罗斯福总统的苦肉计,是他主动把美国拖进战争,或者丘吉尔首相也是知晓的,但是,他也没有明确告知美国。那么,可以说这样一个迷雾重重的公开的谜团再加给一个中国女子、一个风华绝代的优伶,是否还有意义呢?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能忘记,作者虹影是个女性主义者,她的作品大多都是以女性为第一主人公的,而且几乎所有的男性都是为女性命运的展开服务的。那么,安排这样的一个女子、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关头、出面承担拯救国家命运的使命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有多种可能性,一个作家的创作更可以有多种可能性。在以往的女性为核心的小说中,虹影笔下的女人是困难的、迷失的,甚至可以说是放纵和混乱的,而这部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则是成长起来的女性,就像作者虹影自己所说:“写于堇,是一个已经成长的女人,如何面对爱恨,如何选择生死。”在她笔下,这个女子“如带刺之花”,瞬间陨落,那是在她生命最辉煌的时刻,也是她一生最重要的表演,最成功的角色,她终于可以扮演自己,自己安排自己的命运了。   就在于堇回上海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所有的人物都登场了,最终所有的人的生命都几乎在短短的几天之内终结。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一切的风花雪夜,一切的爱欲与贪婪,最终都会化作青烟一缕,这是人的宿命,没有人能够逃脱。   《上海之死》出版以后,不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受到国内外读者的追捧,也同样受到历来严苛严肃的文学界的极大关注。已经有多家影视创作单位向作者发出邀请,希望搬上银幕。作者虹影每到重庆、上海等地签售,都会引发无数人追读。作者本人在2009年被重庆市民选为“重庆城市形象推广大使”。在微博上,每天都有无数的粉丝在评论这本书,甚至有人追问,于堇是否和筱月桂一样真的确有其人。

作者简介

虹影,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诗人。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1962年生于重庆。曾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上海复旦大学读书。 1981年开始写诗,1988年开始发表小说。1991年移居英国。代表作有长篇《孔雀的叫喊》、《阿难》、《饥饿的女儿》、《K》、《女子有行》、诗集《鱼教会鱼歌唱》等。曾旅居海外,现居北京。 虹影,早已名闻海内外华文读者圈的英籍华人女作家,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受争议的作品一样长期受到读者关注。通过写作,她不断出走与回归,并借此寻找自己。近日,虹影的新作《53种离别》在中国大陆出版。 获纽约《特尔菲卡》杂志[中国最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曾获台湾1997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被中国权威媒体评为2000年十大人气作家之一;2001年评为《中国图书商报》十大女作家之首,被《南方周末》、新浪网等评为20022003年中国最受争议的作家;《K英国情人》被英国《独立报》(INDEPENDENT)评为2002年Books of the Year十大好书之一。《饥饿的女儿》被台湾选为青少年自选教材。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2008年年度书

内容预览

很抱歉,上海今后多少年也不见得能下完这场雨。不等也罢,那么,机会什么时候来呢? 阴霾的天空露出一剑鱼肚白,像晨曦。 我紧握话筒,脸色大变。电话那头的一片混乱中夹有熟悉的声音,你的声音,然后是突然爆发的惊叫:一大群男人的惊叫。我呆住了,电话那头似乎也不知所措。整整过了好几分钟,电话才重重地扣上。 我丢下电话,就往门外跑,跑得身子如飞,追着乌云,推斜一路上的房子。难道你就不能在电话那头给我一句话,就一句话? 那天晚上,在那么多人中间,你几乎靠着我的肩。你的脸精巧如玉,嘴唇有点湿热,使你一下子从扮演的人物变成肉身凡胎,生命从这细腻柔软的地方开始。 现在我是一匹识途老马,从新填没的坟坑里艰难地爬出,沿着曾经的脚迹往回跋涉。他们都以为我死定了,既然再也不可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