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20世纪50年代末,在全国“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热潮中,为适应上海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上海市委作出了建立上海农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前身)的决定。1959年,上海农学院应运而生,校址设在松江县(现松江区)城北。这是上海市历史上的第一所由地方政府主办的高等农业院校,掀开了上海高等农业教育的新篇章。1963年8月,因国家出现经济、财政困难,上海农学院停办。1978年10月,上海农学院在上海县七宝(现属闵行区)恢复重建。1999年9月,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2002年3月,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2009年5月,进入教育部、农业部合作共建全国八所涉农高校行列。
目录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4月,学院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拥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农业科学、动植物科学和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三个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4月,学院共有教工人数243人,其中,专任教师15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4%。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占35%(55人),副高职称教师占45%(6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7%(150人),海外博士占28%(43人);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78%(121人)。拥有3人,冠名讲席教授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特聘教授2人,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4人,美国康奈尔大学唐氏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人,国家公益性科研(农业)专项首席专家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
科研成果
1978—1996年,上海农学院取得科研成果234项,其中获上海市、部级科技成果奖72项;组织科教兴农、支农服务活动,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开发工作,先后在上海市郊和其他省区建立了30多个产、学、研基地。上农蜜脆豌豆、上农玉芹、上农珍珠菜、欧亚种葡萄、脱毒草莓等一批成熟的科技成果,分别在有关基地大面积推广。嘉定区安亭镇猕猴桃基地培育的4个优良品种,品质均超过进口的新西兰品种。
2013-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到位科研经费总计3.8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7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发表SCI[2]论文761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41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1件、授权软件著作权25件,新品种审定31项。以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以及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视频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条件,搜狐,2007-01-18
- ↑ 学术期刊索引的SCI、SSCI、EI、ISTP、ISSHP……都是什么意思? ,搜狐,201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