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海市閘北區基督教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上海市閘北區基督教是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牧師俞國楨在海寧路克能海路(今康樂路)轉角處,購地建滬北海寧路自立長老會堂。民國5年(1916年),在寶通路建新堂所,定名閘北自立長老會堂。光緒三十二年,創立中國耶穌教自立會(簡稱自立會)。

民國6年起,陸續建衛理公會閘北堂、浸會懷施堂、聖公會聖保羅堂、永志堂等17座基督教堂。一二八、八一三日軍入侵,不少教堂毀於日軍炮火,聖保羅堂毀後未重建,閘北堂屢毀屢建,地梨港耶穌堂等教堂毀後租民房維持。

解放後,人民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境內有基督教堂、點17座,牧師12人,傳道11人,教徒2000多人進行做禮拜等宗教活動。1950年9月,區內基督教徒參加「三自」愛國運動,各教堂的外籍傳教士陸續回國。1955年,建神恩堂、宣道堂2座教堂。1956年,成立閘北區基督教「三自」愛國聯絡組。

除懷施堂已於1954年結束,衛理公會閘北堂因市政拓路拆除外,其餘16座教堂於1958年9月合併於閘北堂。「文化大革命」中,區基督教「三自」愛國聯絡組工作中斷,教堂活動被迫停止,閘北堂被工廠占用。

1982年7月,閘北堂重新復堂。1983年9月,成立閘北區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1993年,在臨汾路1555號處撥地近3畝,籌建基督教堂——靈泉堂。至1993年,區境有基督教堂1座,牧師3人,傳道5人,參加宗教活動的教徒4500餘人。

目錄

長老會

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是基督新教三大流派之一,又稱長老宗、歸正宗加爾文派等,產生於十六世紀的瑞士宗教改革運動[1],後流行於法國、荷蘭蘇格蘭及北美。長老派採取1647年創作的《韋斯敏斯德信仰宣言》作為該會牧師受訓的標準教條。

長老會以加爾文的宗教思想為依據,亦稱加爾文宗,「歸正」為經過改革復歸正確之意。在英語國家裡,該宗因其教政特點又稱長老宗。歸正宗產生於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與安立甘宗和路德宗[2]並稱新教三大主流派別。教會體制上,歸正宗極重視教規,並由長老監督執行。在長老會裡,地方會選出長老,組成由牧師主持的會堂進行管理。在地區一級,由牧師和代表各會堂的長老組成區會進行管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