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不變的年俗(麥賢睿)

《不變的年俗》中國當代作家麥賢睿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不變的年俗

家裡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五就已經開始準備,從這天開始就將家裡的被子拿出來洗乾淨曬乾。家家戶戶都是如此。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也就意味着年就要到了。

曬完被子以後,臘月二十八就得開始製作年糕,用海南話說叫(buǒ)。

說起年糕的製作,還真有點像包包子,但很具有海南的地方特色。先將糯米浸泡一兩個小時,然後撈出來把水晾乾,再拿去粉碎成糯米粉,最後還得將糯米粉晾乾。

年糕餡的製作也很特殊,有兩種方式。其一是將新鮮的椰子肉切成細絲,讓抄成微黃,然後拌紅糖或白糖,一般紅糖居多。其二是將花生炒成微糊狀,然後碾碎成小顆粒,再拌糖,紅糖或白糖均可。

餡準備好後,就可以製作年糕了。將糯米粉用涼開水攪拌和成麵團,然後像包包子一樣,將餡包進去搓成圓圓的樣子,放在特製的年糕盤裡,再挪進鍋里蒸一個小時就可出鍋了。按照習俗,蒸出的年糕要先放在祭祖的八仙桌上,點上香火,待一炷香燒完,才能取出來吃。

吃了年糕,臘月二十九就得打掃房間衛生了。除了客廳以外,其他房間的衛生必須得清理乾淨。舊的物件,沒有用的都得丟掉。將房間清掃得煥然一新。而到這一天,外出工作生活的人,也都回家裡來了。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農曆春節一大家族的團圓團聚必不可少。

年前的衛生清理,有兩處地方是要等到年三十才能打掃,那就是客廳和貼在門外的對聯。多年以來,家鄉人一直保留着年三十清理客廳和對聯的習俗。因為客廳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不能隨便亂動,動了就是對祖先的大不敬。只有年三十一大早上過香,祭拜過祖先,才能挪動並清理牌位和桌椅。至於對聯的話,家鄉人一直保留着全年有紅對聯的習俗,意味着全年都紅紅火火,直到年三十準備貼新對聯時,舊對聯才能清理乾淨。

家裡的團圓飯從年三十下午兩點鐘就開始準備,這個時候家裡的全部衛生也都清理完成。年夜飯的菜品,會有一隻白斬雞或鴨,一道蘑菇紅棗粉絲湯,一條海魚,兩道道炒菜。在這些菜品當中,那道白斬雞鴨是一直不變的。這道菜來源於粵菜體系。因為老家這邊有祭祀祖先的傳統,祭祀祖先必須用整隻的雞鴨,以示對祖先的尊重,祭祀完後才能吃,所以幾十年來一直保留這個傳統。

年三十傍晚吃過團圓飯,休息一會就開始貼對聯了。而貼對聯的同時,父母親又開始準備明天的飯菜。按照風俗,大年初一是不能殺生,所以明天祭祀祖先的雞鴨必須今晚處理完畢。每年這個時候,都是男的貼對聯,女的處理雞鴨,合理分工。

對聯貼完後,就得燃放鞭炮和煙花。在此之前,貼完的對聯要核對好,不能出差錯,也不能有遺漏。只有全部核對完畢,準備妥當,才開始燃放鞭炮和煙花,一旦燃放鞭炮過來,就預示着新年就開始了,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了。

各自洗刷完畢,大家就圍在一起吃糖果看春晚,等待新年的到來,這個習慣多年來一直保持着。

快到十二點的時候,母親就會往八仙桌上擺上各式各樣的果品,父親就會點上香火蠟燭,我們也就將鞭炮和煙花拿到門口,等十二點的鐘聲敲響,便一同燃放起來。每年的這個時候,是最令人開心的時刻,萬家鞭炮齊鳴,煙花漫天齊射,新的一年就在這熱鬧的響聲中開啟。

年初一吃過飯後,母親會給所有的兒女發紅包,完了就得開始去本家拜年。所謂本家就是同姓的親戚家,比如爺爺奶奶家、叔叔家等等。拜年時,有個習俗,就是每去到一家,得先燃放一個鞭炮完後才能進去。說過吉利話後,長輩就開始給未婚未參加工作的人發紅包,未婚已經參加工作的就不能領,但未婚已經參加工作的不用發紅包,這也是習俗。拜年當然少不了吃喝,聊聊過去一年的事情。

年初二吃過飯後,就得去外家拜年,外家是指外婆家。過程與在本家一樣,從我懂事時起一直這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年初三的晚上就可以看瓊劇了。村里每年年初三就會邀請海口瓊劇團來村里演出,一直到初四晚結束。海南的瓊劇是以海南話為戲曲語言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備受海南人民的喜愛。

初三以後,人們就可以上街買菜,外出干農活。當然,一直到過了正月十五,年才算過完,所以在此期間,一切的言語和行位,都不得「出格」。

跟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年初七是「人日」。這一天得祭拜祖先,燃放鞭炮,以慶祝這個新舊交替的時刻。

其實說到年味,隨着年齡的增長,雖然是同樣的年,不變的年俗,但感覺自己對年的期盼越來越不同。小時候盼望過年,是因為有壓歲錢。而現在對年的期盼,就變成了期盼家人團聚,家人和睦共處。

多年來,過年的習俗一直沒有變化。我們這個民族自古就有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優良品德,那些一直以來未曾改變的年俗,是我們內心深處的精神寄託,也是凝聚我們所有親情的最大磁場。

每一年回家,總是在變與不變的交錯中感受家鄉的進步與輝煌,無不令人歡欣鼓舞。我想這份特殊的情感,會一直陪伴着我並激勵着我不斷前進。 [1]

作者簡介

麥賢睿,文學社編輯,作品有散文、詩歌、小說,散見《盛京文學》、《中國散文》、《江山文學》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