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林語堂先生的小品文數十篇。全書共分「世相漫議」,「茶餘清話」,「人生寫意」和「學藝瑣思」四篇。這些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各異,構思精巧,文筆精巧、語言幽默、內蘊深厚、風格恬淡,非常值得一讀。 在20世紀中國文壇上,林語堂是個經歷非凡、很有個性、也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風雲人物。有人曾說:「全世界大多數的外國人只知道中國有兩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地的孔夫子;一位是學貫中西的林語堂。」本書收錄了林語堂先生的小品文數十篇。這些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各異,構思精巧,文筆精巧、語言幽默、內蘊深厚、風格恬淡,充分顯示了林語堂先生的文學功底及豐富的人生閱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創作風格,非常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林語堂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1895年生於福建漳州平和縣坂仔鎮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世間》《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雲》《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1966年定居台灣。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1895年出生於福建龍溪(今漳州平和坂仔)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讀了一年,助學金卻被停了,林語堂只好前往法國打工,後來到了德國。先在耶拿大學攻讀,1922年通過轉學分的方式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後又到萊比錫大學攻讀比較語言學,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

內容預覽

  每個國家都有他文化之特質,而此特質是常與國民性有關,國民性影響文化,文化也影響國民性。所謂文化不是指文明,是比較無形的風俗習尚處世接物的精神表現。一國所不敢為,他國為之;一國所做不到,他國做得到。十九世紀日本之發奮圖強與中國之抱殘守缺就看得出來。大戰以後,日本與德國之自力更生,便是國民性表現的好例。說他是文化不同,還不如說國民性不同。  且以英法二國比較。十八、十九世紀,英法二國都在開發殖民地,伸張國力,擴大版圖。後來法國節節失敗,加拿大現為英國民族所有。但是當初法國勢力範圍甚大,至今東部魁北克州,當地人還是說法文,其範圍一直伸到美國中北部之芝加哥。所以芝加哥之讀音,芝字還是念「希」,不念為「欺」。美國南部聖路伊St』Louis之S,還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