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兩城鎮遺址位於中國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兩城鎮,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30年代,在城子崖遺址成功發掘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的王湘、祁廷霈在魯東南進行調查,發現了20多處遺址,其中兩城鎮遺址是最大的一處。1936年,在梁思永的主持下,劉燿(即尹達)、祁廷霈對該遺址展開了較大規模的發掘工作。1958年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和山東大學對該遺址進行了小規模試掘。1998年至2001年,山東大學耶魯大學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組成的中美聯合考古隊進行了三年的正式發掘。兩城鎮遺址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陶片分布範圍則超過了200萬平方米。兩城鎮遺址與數公里之外的丹土遺址有緊密聯繫,均為重要的龍山文化遺址[1]

目錄

歷史沿革

1934年,兩城鎮遺址被發現。

1936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兩城鎮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

1958年,山東省文化局對兩城鎮遺址進行了全面勘測和試掘,開探溝2條,揭露面積40平方米,清理了一座兒童墓。

1995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山東大學考古系、美國耶魯大學、芝加哥歷史博物館等連續6年對以兩城鎮遺址為中心的周邊地區進行了區域性調查。

1999年,山東大學考古系、美國耶魯大學、芝加哥歷史博物館等對兩城鎮遺址進行發掘[2]

遺址特點

兩城鎮遺址東西約990米,南北約100米,面積約100萬平方米。遺址有約二分之一的範圍與兩城鎮駐地相重疊,重疊部分東至兩城二村、一村村委會以東,南至兩城二村,西至「大姑墩「以西,北部繞過「閻姑墩「直插東部低洼地。遺址地勢西北角最高,向西南、東北傾斜。

兩城鎮遺址文化層厚2米—5米,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層以龍山文化層為主,兼有周代、漢代宋代、元代等遺存。龍山文化層是兩城鎮遺址的代表性文化層,在遺址中普遍存在。兩城鎮遺址的堆積可分為兩個區域:一是文化層堆積比較密集區。該區域位於遺址北部,包括兩城六村、七村、八村、六村村西、六村和七村的村西北部區域。該區文化層保存較好,大部分文化層堆積在1米—1.5米之間,部分區域最深達3米以上,但也有局部文化層已破壞,甚至已無文化層。該區域有大量的房址、灰坑、墓葬以及壕溝,出土遺物也十分豐富,二是文化層堆積比較稀薄區。

文物遺存

兩城鎮遺址出土遺物主要有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生物標本及其他遺物等。兩城鎮遺址出土的玉器有黃綠色、澤綠色、碧綠色、墨綠色、灰綠色、黑色等。兩城鎮遺址出土的石器種類以斧、錛、鑿、鏃為多,刀、矛、鏟、紡輪等則較少見。還有一種具有特殊用途的工具,即磨石,它的石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至今只發現有褐色沙岩的製品。兩城鎮遺址墓葬中出土的人體骨架大多保存較差,這些骨器多在灰坑內出土,且多為垃圾坑中發現。兩城鎮遺址出土的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次之,並有少量紅陶、褐陶、黃陶和白陶等,器型多為豆、盆、杯、紹、鼎、器蓋等。按陶質大致可以分為細泥質陶、夾砂質陶、探其它原料的陶器三種。

在兩城鎮遺址共發現房址五十餘座,這些房址按形狀可以分為圓形、方形和長方形三種,按營建技術可分為夯築房址、土坯式房址、木牆泥骨式房址和土石壘牆式房址等。房屋有的挖基槽,有的平地起牆建房,也有台基式建築。仰房址的面積來看,遺址中最大的房址約有百餘平方米,房址附近有祭祀時點過火的痕跡,有生活垃坂坑,有若干柱洞,有類似現代的地窖的藏貯坑,在這些地下倉庫里有祭祀不同對象所用的陶器分不同的層次有序地存放。

兩城鎮遺址發掘的墓葬,成人、兒童墓都有,系長方形穴,未見葬具,墓向多為東偏北,葬式仰身直肢為主,個別為俯身。灰坑的分布非常密集,按灰坑的形狀可以分為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三種。這些灰坑從用途上可以分為垃圾坑、容穴和祭祀坑等。一部分灰坑內出土有大量的陶片,植物的根莖、果實、種子和動物的骨骸等。灰坑內的陶片破碎率非常高,幾乎沒有可以復原的陶器。這些灰坑顯然是做為垃圾坑來使用的。一部分灰坑的坑壁和坑底都經過特殊加工,顯得平整光滑,有的坑底部尚殘留有腐朽的植物種子,為儲存糧食的容穴或倉庫。一部分灰坑內出土了大量的可以復原的陶器,這些陶器應屬於祭祀不同對象所用。

視頻

兩城鎮遺址 相關視頻

日照兩城遺址有了新發現(上)
日照兩城遺址有了新發現(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