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

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建立在錫山區的「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長久以來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這座博物館的建立,不僅是「一座城市對鄉鎮企業、企業家的敬意」、對一個時代的敬仰,同時更有利於保護和搶救鄉鎮企業歷史文化,對記錄億萬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具有里程碑意義。建黨百年,白雲蒼狗,滄海桑田[1]

目錄

簡介

作為中國經濟奇蹟的組成部分,鄉村的巨變有目共睹。作為鄉村工業化起點的鄉鎮企業,不僅是這些成就的直接參與者、貢獻者,在經歷了時間與市場大潮的歷練後,本身也從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蘇南模式」、「四千四萬」精神……一個個耳熟能詳又迸發過巨大精神動力的名詞,無不凝結着無錫廣大鄉鎮企業的集體智慧結晶。正所謂一聲春雷響,敢為天下先。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追逐新路,鑄就了一個時代,成為凝聚寶貴精神財富的強大合力,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歷史傳承及深遠的現實意義。

春雷造船廠,開鄉鎮企業先河

時間追溯到1956年,在當時的東亭鄉春雷村,由當地村委會自發組建的「東亭春雷造船廠」是中國最早創辦的社隊企業之一。在絕大多數農民剛剛吃飽肚子的時候,這個依靠社隊企業而發展的村子早早做到了戶均收入千元,實現了家家有電燈、戶戶用拖拉機和人人享受合作醫療的美好生活。周邊的村落眼看着春雷村辦企業致了富,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春雷造船廠的故事就像神話一般,吸引着農民們的目光。廣大農村便迫不及待地發展起了以社隊企業為基礎的鄉村工業。有的最初就是從泥瓦篾匠組成的手工作坊開始,產品逐步擴展到了各種日用品、工業品。這些社隊企業不但可以跟當時的國營企業[2]搶原料、搶市場,甚至達到了可以搶人才、搶技術的地步。東亭鄉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工業鄉」,並得到當時農業部的肯定。改革開放以來,無錫的鄉鎮企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無錫也一次次站在經濟發展的前沿,為改革開放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江蘇省第一個億元村、第一個億元鄉、第一個億元鎮均誕生在無錫。1983年,在中國首批9個億元鄉鎮中,無錫占據5個,分別是無錫縣前洲、玉祁,郊區黃巷,江陰縣周莊、華士。當時的無錫縣、無錫市郊區、江陰華西村分別贏得「華夏第一縣」「神州第一郊」和「天下第一村」的美譽。在夢想與現實交織的時代,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和迅速發展,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工業化之路,它不僅極大地改換了城鄉二元結構的舊貌,改寫了中國經濟版圖,增強了國家經濟的發展活力,而且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春雷造船廠舊址現存船塢五座,呈東西走向,總長約70米。大部分是根據當時的生產場景復原的,這些船塢都是當時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作為鄉鎮企業萌芽的印證,它真實反映了上世紀50年代的時代特徵,是重要的20世紀工業遺產,於2011年12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座博物館,承載大時代記憶

從泥土中成長起來的鄉鎮企業,一步步從「草根經濟」到「參天大樹」,不斷滋養着中國的鄉土。

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總占地面積為4.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主展館面積4570平方米。展館內分為序廳、成就館、歷程館、區域館和無錫館5部分,有實物85件,圖片和文史資料400餘件,展館內部用各類展品、富有創意的雕塑、先進的多媒體互動等多種形式,通過大量的實物、圖片和文字記錄,展現了中國鄉鎮企業風雨兼程、星火燎原、勇立潮頭的發展歷史和成功經驗,以及我國鄉鎮企業半個世紀以來經歷的種種風雨和取得的輝煌成就。

在近代,無錫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在改革開放初期,無錫是中國鄉鎮企業發展的先行者。據不完全統計,江蘇現有企業八成以上都脫胎於鄉鎮企業。草根工業的異軍突起,體現了我國農民的聰明智慧和創新能力,更體現了黨與時俱進的正確決策。從「異軍突起」到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再到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轉制為個人獨資、混合制等形式的民營企業並融入開放型經濟大潮。一大批鄉鎮企業通過深化改革、資本經營,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嬗變,並且轟轟烈烈地加入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之中。

1984年,中央四號文件《關於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將社隊企業、部分社員聯營的合作企業、其他形式的合作工業和個體企業,正式統稱為鄉鎮企業。1996年,我國歷史上首部保護和規範鄉鎮企業行為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的出台,標誌着鄉鎮企業的規劃和管理從此走上了法制的軌道。後來,鄉鎮企業開始普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行產業升級改造,並逐步融進民營經濟的大潮中。今天鄉鎮企業這個名詞已經逐漸淡出了公眾的視線,很多企業或已消失,但諸如紅豆、華西等一大批企業則通過自身不斷轉型,依然活躍在社會、經濟的舞台上,並繼續創造着新的奇蹟。

企業家精神 永不褪色的旋律

一座不大的博物館,濃縮了鄉鎮企業創造的「意想不到」的輝煌。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企業,偉大的企業家傳遞偉大的企業家精神。「四千四萬」精神是中國鄉鎮企業家的群體創業精神和集體記憶,而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則是「四千四萬」精神的物質載體和可視化呈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曲折起步

一隻拿着金鑰匙的巨手的雕塑——啟動大地,記錄了從「草根工業」曲折起步,歷經藉機擴張、夾縫求生、異軍突起、調整提高、高潮再起、全面改革,直至融入大潮的風雲人物和他們背後的企業故事。博物館中收錄的企業家有江蘇華西集團原董事長、華西黨委、村委企業總辦主任吳仁寶老書記;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萬向集團創始人魯冠球先生;紅豆集團的創始人周耀庭先生等。

鄉鎮企業創業初期,曾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踏盡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難萬險」,形象地概括了其艱難創業的過程和堅韌的品質。鄉鎮企業從創業艱辛到成就輝煌,再一次驗證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偉大道理,「四千四萬」精神,是能夠感動現代人,讓現代人重溫當時商海創業的驚心動魄,這種不怕吃苦、不怕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對於今天依然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博物館並不意味一個事物的歷史終結,恰恰相反,正預示着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從鄉到城,從東到西,從國內到國外;從五小工業和建築建材,到一般性製造業,到三農關聯型和特色優勢型產業;從集體辦廠到民營經濟,到中外合資;從「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到工業園區,從付出生態環境代價到重視綠色GDP……歷經市場沉浮,鄉鎮企業所涉及的產業、地域分布以及發展格局都在變化,經日打磨,更加穩健成熟。實踐表明,任何一個地方要想有所發展,無一例外需要精神動力的支撐和推動。在新時代,企業家要積極適應時代的「千變萬化」,主動經受創新的「千錘萬煉」,在發展的前沿展現「千姿萬態」,在新的征程上奔騰「千軍萬馬」。從「四千四萬」精神到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既賡續傳統,又有着厚重的時代內涵,為無錫經濟走向高量發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視頻

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 相關視頻

探秘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
視頻|1400餘件新展品亮相中國鄉鎮企業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