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传统中国建筑更加塑造了整个东亚的建筑体系,朝鲜、越南、蒙古、西藏、琉球、日本等地区均受中国传影响。
目录
特点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有四:
- 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和金属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金属建筑以铜为主,著名的铜建筑实例有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湖北武当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宫金殿。
-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三、五、七、九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十一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1]。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 特异的外部轮廓: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现广阔空。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
在建筑思想上,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2],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水。
古代建筑,雕梁画栋,墙壁亦往往作图画。战国时期画事颇盛;汉时宫室,亦多有画人物故事,善恶毕背,以昭鉴戒;后世所画则多山水。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建筑著作,其中城市著作有《考工记》,建筑条例著作有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园林著作有《园冶》。著名的匠人有隋朝的宇文恺、宋朝李诫、明朝蒯祥、清朝样式雷。
传统建筑语汇
台基
台基出现的很早,从殷墟考古遗址的宫殿夯土高台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已有建筑台基概念,增加建筑物尊贵感。到六朝时,佛教传入,台基形式开始变化,须弥座成为富视觉装饰意味的台基。
柱础
柱础位于柱与地面接触位置,功能在于防水,防止脚踢,方便木柱抽换等。造型多样。
铺面
铺面是指在覆盖在主支承体表面的材料,它具有保护主支承体和表面装饰作用。铺面可分为室内铺面与室外铺面。
栏杆
又称栏槛或钩栏。材料分木与石两种。
屋身
屋身位于台基与屋顶之间,构造分为承重墙构造,梁柱构造与混和建造。
斗栱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屋顶
中国系建筑的屋顶外型多样,体积庞大,也可以显示屋主的身份地位。传统建筑之屋顶材料,由内而外依序由三部分组成,由内而外依序为基层,结合层与面层,并加上屋脊装饰等。
门与窗
特有中国特色的窗花应用于门窗,除方窗外尚有八角窗.圆窗或方中圆等形式。
隔断
作为空间界定与分隔者,材料分砖造,石造,木造及土墼造等。区分方式为完全隔断,与部分隔断作界定之用。
天花与藻井
装饰
内容分为彩画、雕刻、泥塑、剪黏、交趾陶与中国古典家具等。
视频
中国传统建筑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式建筑的四大特点,新浪博客,2010-11-19
- ↑ 中国建筑文化之古建筑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有哪些可借鉴?,搜狐,201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