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殷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殷墟,古稱「北蒙」,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安陽市,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大邑商」。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

在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1928年正式開始考古發掘以來,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自殷墟發現以來﹐先後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 1961年3月,國務院將殷墟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17年3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考古站在殷墟宮殿區以東的大司空村進行考古發掘。18座保存完整的匈奴墓葬在殷墟大遺址保護區內的首次發現,豐富了殷墟文化的內涵。[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殷墟

外文名稱;Yinxu、은허、Иньсюй

地理位置;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

占地面積;約36平方公里

景點級別;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著名景點;洹北商城遺址

發掘歷史

殷墟是中國奴隸社會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商後期叫北蒙,又稱殷,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於此,至紂亡國,共傳8代12王,前後達273年。周滅殷後,曾封紂之子武庚於此,後因武庚叛亂被殺,殷民遷走,逐漸淪為廢墟,故稱殷墟。[2]

殷墟占地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古老的洹河水從市中緩緩流過, 城市布局嚴謹合理。從其城市的規模、面積、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量之精、之美、之奇、數量之巨、可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邊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占地100多畝,就建在殷墟的宮殿區遺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門」字形,用幾根雕有商代紋飾的木柱和橫樑結構而成。苑中建築由著名的古建築家設計,嚴格地構築在原建築的遺址上。每座建築都採用了重檐草頂,夯土台階,檐柱上雕以蟬龍等紋飾圖案。 殷墟博物苑不僅展現了殷代王宮殿堂的布局與建築,而且還具有園林特色。同時,它也是集考古、園林、古建、旅遊為一體的勝地。

1928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持,開始殷墟的發掘工作,主要參加者有李濟梁思永等人。從1928年10月到1936年6月,共進行了15次發掘。發掘面積共約4.5萬平方米,發現了許多重要遺蹟:在後崗首次發現了晚商文化、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3個地層的疊壓關係;在西北崗西區和東區發掘了13座大墓和大批祭祀坑,證明這裡是王陵區;在小屯發掘出一批宮殿和宗廟遺址。出土遺物中最重要的是甲骨,共發掘出土24794片,其中包括著名的「大龜四版」、「大龜七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殷墟的發掘工作繼續進行。1950年春,發掘了武官村大墓。其後,在小屯西勘探出一條南北長1100米,折向東西長650米的濠溝,環繞宮殿區西側和南側,與洹河共同構成宮殿區的防禦設施;在苗圃北地發掘出一處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鑄銅作坊遺址;在後崗發掘出圓形祭祀坑。1971年冬,在小屯西地發現21枚牛胛骨,其中10片有刻辭。1973年在小屯南地一次發掘出4829片有字甲骨和一批無字卜骨。1976年發掘婦好墓,在武官村大墓南側,發掘出一批祭祀坑。1969~1977年,在殷墟西區發掘出900多座平民墓。1978年春,在殷墟王陵區1217號大墓東墓道之北,發掘甲字形大墓1座,是這一帶新發現的殷墟早期墓葬之一。其後,又發掘了相傳曾出司母戊鼎的大墓,墓道內發現不少殉葬的奴隸頭骨。1989年,在小屯北側發掘出一處大型宮殿基址,三排房呈凹字形連成一體,面積約5000平方米。

2017年3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考古站在殷墟宮殿區以東的大司空村進行考古發掘。18座保存完整的匈奴墓葬在殷墟大遺址保護區內的首次發現,豐富了殷墟文化的內涵​。[3]

地理位置

殷墟位於河南安陽殷都小屯村周圍,地理坐標為114°18′50″E,36°07′36″N,海拔約80m,長寬各約6公里,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遺產地保護區核心面積414 公頃,緩衝區面積為720公頃。

殷墟總體布局嚴整,以小屯村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型分布。現存遺蹟主要包括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殷墟王陵遺址、洹北商城、後岡遺址以及聚落遺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手工作坊等。[4]

範圍布局

殷墟的範圍和布局已基本搞清。宮殿區在小屯村東北,已發掘出建築基址53座,分為甲、乙、丙3組。乙組面積最大,甲組次之,丙組最小。甲組基址有15座,分布在遺址的北部,靠近洹河,多東西向,年代最早;乙組基址21座,分布在遺址中部,門多向南,年代晚於甲組;丙組基址17座,分布在遺址南部稍偏西,門多向南,還有一些向東或向西,年代最晚。這些建築基址平面多為長方形,也有近正方形,還有凸字形、凹字形等。修建時,有的先挖基槽後填土夯築;也有的僅把原來的文化層堆積挖掉,再回填淨土夯築。皆用石柱礎,有的在石礎上還墊有銅礎。在基址下或門側處,經常用人「奠基」。乙八基址規模最大,南北長約85米,東西寬約14.5米。其西與乙七基址相接。在乙七正南,發現3組排葬坑。坑內少者1~3人,多者10~13人,有俯身、仰身、跪式葬以及砍頭葬,出土有青銅禮器、兵器和車馬。此外,還有葬獸坑。這些大規模人祭遺存,說明乙七、乙八基址可能是用於祭祀的宗廟類建築。1989年發掘的大型宮殿基址,使殷墟宮殿宗廟建築向南延伸了130多米,向東擴展了50多米。此外,在大司空村、高樓莊、花園莊、王裕口、四盤磨、白家墳、梅園莊等地都發現了居住遺址。王陵區在洹河北岸的侯家莊、西北崗、前小營和武官村之間。已經發掘出13座大墓和1400多個祭祀坑,可分為東西兩區。西區有8座大墓(其中1567號墓為未竣工使用的「假墓」)。這些大墓分別有4個、2個和1個墓道,平面呈十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墓葬規模很大,如西區的1001號墓,南北長18.9米,東西寬13.75米,深10.5米。墓葬總面積為712.75平方米。西區的1217號墓更大,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發掘的西北崗東區217座祭祀坑皆為長方形豎穴,每坑掩埋人骨8~10具,多為青壯年男性,也有少數女性和兒童,總數達1387具。處置方法有砍頭、肢解、腰斬、活埋。這是多次人祭的遺存。

宗廟遺址

宮殿宗廟遺址位於安陽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園莊一帶,總面積達71.5公頃,總面積達71.5公頃,是商王處理政務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自1928年以來,在這裡先後發現宮殿宗廟建築基址80多座。這些宮殿宗廟建築,採用黃土、木料等建築材料,夯築高大厚實的台基,房架用木柱支撐,牆用夯土版築,被中國古代典籍稱為「茅茨土階,四阿重屋」,對中國古代早期建築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殷墟的宮殿宗廟建築以黃土、木料作為主要建築材料, 其建築多坐落於厚實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礎,房架多用木柱支撐,牆用夯土版築,屋頂覆以茅草,造型莊重肅穆、質樸典雅,具有濃郁的中國宮殿建築特色。主要建築規模巨大、結構繁複、互相連屬;多重院落組合有序,左右對稱,反映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審美意趣,開創了中國古代廳堂建築的獨特風格。殷墟的宮殿建設格局、建築藝術、建築方法、建築技術,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的先進水平。

1937年以前發掘的53座建築基址群,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基址。本世紀70年代以來,又陸續發現了著名的54號基址和婦好墓等。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面,有一條人工挖掘成的南北長1.1千米,東西長0.65千米,寬10-20米,深5-10米的巨型防禦濠溝,其東、北兩端與洹河的河曲相通,將宮殿宗廟遺址環抱中間,構成了嚴密的防洪、防禦體系,與宮殿宗廟遺址渾然一體,起到了類似宮城的作用。

甲組基址位於宮殿宗廟遺址的東北部,東、北兩面瀕臨洹河,其範圍南北100米,東西90米,共發現15座夯土基址,以東西向的長方形房基為主,個別為凹字型,呈現出東西成排分布的特點。按其分布位置,可分為南北兩區。北區包括甲一至甲十等10座基址;南區包括甲十一至甲十五等5座基址。南區中甲十一、甲十二、甲十三等3座基址面積較大,北區中大多數面積較小。這些建築是宮殿宗廟遺址內建設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建築,被認為是商王室的宮室、寢居之所。位於甲組基址東南部的甲十一基址,是甲組基址中最大的建築基址,也是宮殿宗廟遺址最具代表的建築之一。它南北長46.7米,東西寬10.7米,面積達500平方米。共出土柱礎34個,其中銅柱礎10個,這種以銅為礎的建築形式,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極為罕見。

乙組基址位於甲組基址西南部,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共發現夯土基址21座,以東西較長的長方形房基為主,門多南向。房基以子午線為軸,呈對稱布局東西分列,而且多數結構繁複,面積巨大,互相聯屬。其中,朝南向的17座,朝東向的4座,在基址的南面分布着密集的祭祀遺蹟。這些建築被認為是殷王室的宗廟建築。乙組基址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為乙一和乙八基址。乙一基址位於乙組基址的最北部,整體近方形,南北長11.3米,東西寬11.8米。其南北中線與子午線相一致,是乙組基址的核心。乙八基址位於乙組基址中部,南北長85米,東西寬14.5米,面積1,233平方米,由四部分組成,共出土柱礎石153個,是宮殿宗廟遺址內規模最宏大的建築。

丙組基址位於乙組基址西南部,共發現夯土基址17座,這些基址呈對稱排列,面積較小。其中,丙一基址是丙組基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南北長17米,東西寬20米,北部有柱礎石8個。丙組基址被認為是商王室的祭壇建築。

54號基址位於乙組基址東南,發現於20世紀80年代初。該基址瀕臨洹水西岸,整體呈凹字形,缺口向東。包括南、北、西三組基址,這些房基構成半封閉狀的建築群,面積達5,000平方米,結構嚴謹,構思精巧,已具備了中國 「四合院」的雛形,被認為是中國傳統「四合院」的濫觴。該基址也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宮殿宗廟遺址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建築基址。

1928年——1937年6月,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殷墟進行了15次大規模科學發掘。發掘總面積為46000餘平方米,在殷墟範圍內發掘出宮殿宗廟、王陵、手工作坊等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數以萬計的甲骨片、青銅器、玉石器、陶器。確定了史書中記載的「殷墟」的具體位置。為研究殷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價值。這裡主要展示殷墟幾次重大的考古發現。

宮殿宗廟遺址管理處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5A旅遊景區。占地面積22.12公頃,房屋占地面積1392.34平方米。現有《殷墟發掘史展廳》、《婦好墓壙展廳》、《YH127甲骨窯穴展廳》、《車馬坑展廳》、《殷墟博物館》等陳列展館,復原展示了十餘座有代表性的基址。 殷墟發掘簡史展廳

遺址價值

婦好墓

著名的婦好墓在小屯西北約100米。婦好為武丁配偶,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相印證而確定年代與墓主的商王室墓葬。此外後崗、大司空村南和孝民屯東有3處貴族墓地。平民墓葬多分布在遺址邊緣,其中以孝民屯南的殷墟西區和大司空村北二地最為集中,已發掘約3000座。殷墟西區900多座墓較有規律地分布在8個墓區內。各個墓區之間有一定的界限,在埋葬習俗、隨葬陶器組合以及銅器銘文等方面各具特徵。一個墓區往往有數件青銅器上帶有同樣的族徽,表明一個墓區應是一個族的墓地。這批小型墓中,除部分青銅器外,還有隨葬陶觚、爵等禮器,有的還有生產工具和兵器。在殷墟還發現一批手工業作坊遺址。如苗圃北地發現一處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鑄銅遺址,發掘出房基和工棚的遺蹟,出土有大型坩堝和煉爐以及大批鑄造青銅禮器的陶范;在小屯東南0.5公里的薛家莊和孝民屯西地也發現鑄銅遺址;北辛莊南地和大司空村南地則發現有制骨作坊遺址,出土有銅刀、鋸、鈷和礪石等工具和大批骨器、骨料,還發現貯存骨料的窖穴和與制骨有關的地穴式房屋等;此外,在小屯村北還發現有製作石器和玉器的作坊遺址,發掘出房基,出土大批礪石,石器半成品以及少量玉料、石料和雕琢精緻的藝術品,說明當時的手工業已相當發達。

殷墟出土遺物非常豐富,以陶器數量最多,還有較多的銅器和玉器以及石器、骨器、角器、蚌器、象牙器等。陶器主要為夾砂灰陶、紅陶和泥質灰陶、紅陶的日用器皿。紋飾有繩紋、環絡紋、弦紋、三角劃紋等。器形有鬲、簋、盆、豆、圜底罐、大口尊、瓮等。還出土有刻紋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白陶用高嶺土製成,胎質細膩、潔白、堅硬,器形有簋、豆、壺、瓿、觶、大口尊等,紋飾有饕餮紋、夔紋、雷紋、蕉葉紋、乳丁紋、弦紋等,形制及紋飾多仿自銅器。隨葬用的陶明器仿銅器和實用陶器,火候較低,製作簡陋。青銅器禮器有鼎、鬲、爵、觚、尊、觶、盤、簋、壺、卣、瓿、觥、彝、豆等。紋飾較複雜多樣,多採用主紋高出地紋,並配用扉棱和獸頭的復層花紋。兵器有戈、矛、刀、鉞、鏃等及用於防護的胄。工具有斧、錛、鏟、削等。還有車馬器、弓形器和銅鈴等。其中最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婦好偶方彝、婦好尊、司母辛四足觥等。玉器禮器有琮、璧、環、瑗、璜、圭、璋、簋、盤。兵器和工具有矛、戈、戚、鉞、鏃、刀、斧、鑿、錛、鋸、鏟、錐、鐮、紡輪。此外,還有裝飾品、藝術品等。婦好墓出土玉器755件,除禮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品之外,還有玉人、龍、鳳和27種玉雕動物,顯示出商代晚期琢玉工藝和拋光技術的極高水平。甲骨主要為王室占卜記事用的龜甲和獸骨。自1899年發現以來國內外搜集收藏的達15萬片以上,其中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幾批甲骨內容豐富,地層關係明確,價值很高。這些甲骨對研究商代社會歷史有極重要的意義。此外,婦好墓出土的3件象牙杯,通體有繁縟的紋飾,雕刻精細。武官村大墓出土虎紋大石磬長84厘米,小屯北地出土的龍紋大石磐長88厘米,音調悠揚清越,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大型樂器。

青銅器

「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這麼精美的青銅器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談到殷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商周室主任杜金鵬這麼評價。

杜金鵬說,安陽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青銅容器4000餘件,這些青銅器中,司母戊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實際上,安陽其他一些證據證明,這並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銅器物。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鋼進行考古發掘時,曾經發現過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工廠,那個工廠現場有一個鑄造青銅器的內范,而這個內范表明它是一件圓形青銅器,這個圓形青銅器的口徑達到1.6米,比司母戊要大得多,這樣來講,如果它是一個圓形的鼎,那比司母戊鼎壯觀多了。

這種規模、體型的青銅器要進行鑄造必須有一批熔化青銅器的爐同時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鑄造工人,這個澆鑄是不能間斷的,能把各個工種有機協調起來,可見當時的社會組織已經非常嚴密。

殷商的青銅加工業如此發達,但安陽周圍並沒有高品位銅礦以及冶煉青銅所必需的錫鉛礦石。有學者推測,當時的工匠們已經學會了在礦石的產地進行冶煉粗加工,然後把加工過的粗銅、粗錫、粗鉛運到這裡,進行配比熔煉。當時的銅礦很可能采自江西、安徽等長江流域一帶,而錫、鉛的礦藏則主要在江西一帶。有學者推測,商代頻繁的戰爭,可能也與爭奪礦產資源有關。

商代的石器與玉器亦可謂琳琅滿目,殷墟出土的玉器體現出中國青銅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想像力。學者們認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為新疆的和田玉、遼寧岫玉。那麼可以這樣設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經有通往新疆的「金石之路」了。這要比始於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早1200多年。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標誌着已進入了成熟階段。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中國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歷史,殷墟時期則是占卜最盛行的時期,商王和貴族幾乎每事必卜,占卜成為商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甲骨的納貢、收貯、整治、鑽鑿及占卜方法、程序和卜辭的語法、辭例等形成一套嚴格而有系統的制度。據甲骨文記載,殷代已有專門掌管占卜和紀錄的貞人,見於卜辭的貞人約有上百人。占卜涉及內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等,甚至於商王遊獵、疾病、做夢、生子等。商代以後,甲骨占卜逐漸失去了其顯赫地位。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見證了已經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為研究中國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目前殷墟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甲骨文已具備了現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其書體雖然又經歷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書體的演變,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徵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下來,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甲骨文也因此成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變發展而來的漢字,在傳播華夏文化、促成中國大一統國家的形成與鞏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管理保護

1961年,國務院將殷墟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出了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和外圍區的範圍,並制定了具體的保護措施。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公布後,河南省和安陽市政府,也頒布了與保護殷墟相關的管理條例,把殷墟保護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軌道,並劃定了殷墟保護範圍與建築控制地帶。

1987年,安陽市政府徵購小屯東北地(殷墟宮殿區)農田近8萬平方米,對該遺址採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並在此興建了遺址型的博物館(殷墟博物苑),集中展現了殷代王宮殿堂的布局與建築,成為集考古、園林、古建、旅遊為一體的勝地。

1988年,中國古都協會將安陽列入中國七大古都。

1997年,殷墟被定為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0年,考古界評選「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殷墟以最高得票數名列第一。

2001年,安陽市政府藉助申遺,把殷墟宮殿、王陵遺址近千畝土地徵用為國有,使其直接控制在政府的管轄之下,有效地阻止了小屯、花園莊向宮殿保護區的擴展,並投入巨資,將重點保護區內的居民拆遷安置到保護區外。中國殷商學會會長王宇信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稱讚「保護殷墟是安陽的第一大功」。

2006年,安陽市政府先後投入15億多元,全面治理殷墟周邊環境,探索遺址的展示方法,建造了殷墟博物館,集中收藏、保護、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動文物。

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0屆會議上,殷墟以符合世界遺產的第(ii)、(iii)、(iv)、(vi)條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0年,列入國家首批12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相關視頻

走近安陽-殷墟

殷墟的前世今生

參考資料